【小說界】
花枝的故事,美麗的悲劇:她連模糊的影像都沒留一張
文‖麗鹿 圖‖網路
一
柳花枝是青石街上最聰慧,卻又最苦命的女孩子。
清末民國,豫西匪患不斷,青石街是個交通要道,每次南山北山的土匪下來打家劫舍,街上的商戶居民都難逃其害。
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世道更亂,國軍、偽軍和日本鬼子,你來我走、我走你來,鬧得這一帶是民不聊生,老百姓三天兩頭“跑反”,逃命避災。(想看看本文作者麗鹿老師上回寫的精彩美文?歡迎點選以下連結:1. 從前河南的很多地名裡,為什麼都帶有“丘”字?;2.河南老鄉,誰的嘴邊沒有滯留過它的香甜?)
花枝的爹叫柳天榮,原本是青石街上的農戶,後因妻子患病借了高利貸,到期無力償還被債主追索,躲債逃到南山,稀裡糊塗進了土匪窩,入夥成了個小頭目。後來土匪團伙解散,他又回到家裡。日本鬼子佔領青石街後,讓他當了偽保長。
柳天榮夫妻只生了個女孩,取名花嬌。
花嬌十二歲那年,年近四十的楊天榮一次去鄰縣辦事,半路上遇見一個孤女。這個19歲的山裡女孩,村子被日軍掃蕩時,恰好她去外村串親戚,回來後看見村裡著火,就躲在路邊廢棄的老窯洞裡。
柳天榮路過時進洞避雨,看見了瑟瑟發抖的女孩,問明身世後,就把這個名叫小榮的女孩攜回家裡,做了自己的小老婆。
柳天榮家三間上房正中是堂屋,兩邊各有一間臥室,大老婆住在東邊那一間,小老婆住在西屋,倆屋子門對著門,每個屋門上掛著一幅布簾子,算是隔開了兩房各自的住處。
到了柳家幾年後,小榮生了個粉嫩玉琢般的小閨女,取名花枝,那是1939年。
花枝長大了些,就和姐姐花嬌作伴,一起住在灶房對面的西廂房裡。
二
柳天榮雖然當過土匪,又幹了偽保長,手上卻沒有人命血債,平日裡也不禍害青石街的鄉里鄉親,在鎮上沒有多大民憤,因此,他的結局雖然也是死路一條,卻不像村西頭楊茂夏那樣殘忍。
楊茂夏原本在鎮上教書,平日裡也是個見人就拱手作揖的和氣之人,日本人佔領青石街後,不知為何卻搖身一變成了漢奸,日本人撤退後,他也不知去向。有人說他拿著幫日本人燒殺搶掠獲得的酬勞,去了洛陽城裡開飯店,有人說他害怕村民報復,帶著老婆孩子投靠親友,躲在了南邊魯山的深山老林裡。
誰料到了1947年秋天,國軍潰逃前進行反撲時,楊茂夏不知又從哪裡冒了出來,做了帶路黨。
有天半夜,青石街上很多人家都關門閉戶,進入了夢鄉。楊茂夏領著國軍進村搶糧。為虎作倀的他,進了東寨門後,在街上邊走邊大聲喊道:“都別怯!都別怕!我是村西楊茂夏。”
有的村民好奇,開啟門伸著頭想看看外面發生了啥,有的村民聽見漢奸回來,越發害怕,將院子裡的磨盤推到大門後,頂住門板想要抵抗一時半會,有的村民更警覺,帶著家小從後門偷偷跑到村南,翻過寨牆,在夜色掩護下,一溜煙地躲到南坡的溝溝坎坎和灌木叢林中。
楊茂夏帶著如狼似虎的國軍闖進村民家中,見糧搶糧見人抓人,就連織布機上還沒織好的棉布,也被他們剪下捲走。
解放後,柳天榮和楊茂夏一起被鎮壓。
在村中小學校的操場上,開大會批鬥審判,然後又被押到村頭西小河河灘上,用麻繩綁到柳樹上。村民們恨透了楊茂夏,紛紛拿著剪子菜刀,對著他又捅又剜,生生將他千刀萬剮了。
三
柳天榮被鎮壓前,花枝剛上小學三年級。她的容貌和性情都酷似小榮。眉眼俊俏、柔順乖巧、天資聰慧,左鄰右舍大人小孩見了她都很喜歡。
花枝功課念得好,總考班級第一,班裡為數不多的幾個女生,都喜歡早上和她一起到村小學上學,放學時也結伴回家,一起說笑一起玩耍。
一天,一群小姑娘放學時,迎面遇到一位從嵩山出來化緣的老尼。
那老尼身著破舊卻整潔的灰色海青,挎著一個長方的布袋,手裡盤著一串桃木念珠,從看見花枝的那一眼起,眼睛就沒離開這個女孩子,花枝既不羞怯,也不害怕,而是笑意盈盈地打量著老尼,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波光閃閃,像兩潭桃花春水。
老尼跟著花枝走到她家門口,花枝拍門喚娘出來施捨。不想那老尼見到小榮後,合掌唸了聲阿彌陀佛,說自己不要錢糧,她觀眼前的這個女孩子和佛有緣,想度她出家修行,遠離塵世劫難。
花枝娘一聽,自然是不情不願,說自己家又不是沒飯吃養不活孩子,哪裡會捨得讓花朵一樣嬌貴的女兒出家。
花枝站在娘和老尼中間,安靜而好奇地聽著倆人對話。
老尼看小榮心意堅定,無奈搖了搖頭,輕輕嘆了口氣,用枯瘦的手在花枝扎著小辮的頭頂摩了兩下,又唸了一聲佛號,似是不捨地轉身離去。
花枝班裡有個男生叫楊青山,和花枝家住得很近,人長得白淨瘦高,自小就喜歡找花枝玩耍。上學後每次老師排座位,他都要提出和花枝坐同桌。同學們都喊他花痴。他也嘻嘻笑著,不惱不羞。
楊青山每天上課都無心聽講,私下寫些情詩或抄點詞句,弄成小紙條貼在花枝座位旁邊的牆上。然後就盯著花枝看她的反應。每次花枝都紅著臉把紙條給撕掉,楊青山卻不罷休,每天寫了還貼。雖然總被班上同學起鬨嘲諷,青山也不氣餒,有時候還寫了跟著花枝放學,貼到她家大門邊的牆上。
無論楊青山怎樣痴心妄想,花枝從不和他說一句玩笑的話,有時候楊青山嬉皮笑臉地纏著她,她也只是躲著他一言不發,既不生氣也不惱怒,平和得像村頭觀音寺裡供奉著的那尊玉面菩薩。
四
柳天榮被鎮壓後,花枝的命運急轉直下,全家人的遭遇就數她最不幸。
花嬌早在前幾年,嫁給了縣城駐軍的團副做姨太太,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子,據說國軍撤退時,被那男的帶去臺灣,此後再無音訊蹤影。
花嬌娘年紀也大了,本來就見天閉門不出,柳天榮被鎮壓後,她更是終日把自己關在屋裡不露頭。
運動臨頭時,倒黴的是柳天榮的小老婆,也就是花枝的娘。每當開批鬥會時,都被人拿一根拇指粗細的麻繩給綁起來,脖子裡掛個紙牌子,像耍猴子一樣地牽著遊街批鬥。
批鬥完還要揹著鐵鍁,和男勞力一樣下地幹活,十冬臘月天去工地上打夯、修水庫,不幾年就把身子骨給糟踐壞了。
花枝小學畢業後,也因受她爹牽連,成分不好被迫輟學。村裡有幾個成績沒她好、家庭成分比她好的女孩子,升入中學去了縣城繼續讀書。
長成大小夥子的青山,不再像少年時那樣追求她。有時在街上碰見,他只是低著頭轉過臉,彷彿躲避災星一樣匆匆走過。
無論歲月多麼無情,造化如何弄人,都擋不住花草的生長綻放,更擋不住少女的美麗成長。
輟學務農的花枝,也長成了花朵一般鮮嫩惹人的大姑娘。然而,因為柳天榮是她爹,她便成了無人願意上門提親的禍水。但村裡的無賴混混,則明裡暗裡欺負她娘倆,都想佔她的便宜。
花枝和娘在村裡無依無靠,時常擔驚受怕。她想起小時候要度自己出家的老尼,就求娘和自己一起,去嵩山裡尋找,結果到了那裡,看到寺廟也被燒燬,人去院空,尼姑們都不知去向,母女倆無處可去,只好又轉回到村裡。
五
眼看花枝20好幾了,有個好心的鄰居嬸嬸給她說媒,對方是她的老親戚,住在鄰縣深山老林裡,家境貧苦,男人比花枝大了十幾歲,天生有些殘疾,彎腰駝背的,但人本分老實,脾氣也好。關鍵是貧農成分,出身好。末了嬸嬸特別強調了一句。
花枝和娘雖然都不願意,但母女二人抱頭痛哭,思來想去也沒有別的出路和辦法,最後還是不得不答應下了這門婚事。
花枝出門後不久,柳天榮的原配過世。留下花枝娘孤零零一個人在家,拖著一副病軀,幹不動活掙不了工分,分不到糧食缺吃少穿的,漸漸瘦得脫了形。
有一次花枝回孃家,見此情景就把老孃領回山裡照顧,從此再也沒有人在青石街上見過她們。
花枝的男人雖然窮,但知道疼人。無奈他幹不動地裡的重活,也沒力氣去附近下窯挖煤,賺錢補貼家用,花枝再怎麼勤勞肯幹,日子總是過得很窮。
後來,花枝懷孕了,兒子出生的時候難產,山裡沒有醫生,等男人用架子車拉著她趕到公社衛生院,醫生把孩子接生下來後,因為胎兒宮內窒息造成腦癱,長到很大也不會走路,天天坐在一個木製的“坐婆”裡面,咧著嘴流著涎水,只會哭鬧喊餓。
為了養活孩子,花枝兩口子大冬天還在河裡挖沙賣錢,四十多歲的她,滿嘴牙都掉光了,一頭花白的頭髮,身上是破衣爛衫,看上去就像六七十歲的老嫗。
花枝娘進山沒幾年就病故了,過了兩年,花枝的男人也病死了。只剩下花枝和傻兒子,相依為命,度日如年。
六
外面的世界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花枝在山裡的艱難日子,總是過不完。
如果不是後來她的那幾個走出農村的小學同學,陸續退休後有了些閒暇,聚會時懷舊說起了她,誰也想不起去尋找失聯了幾十年的柳花枝。
同學們的生活似乎都過得不錯,尤其是當年讀了中學的幾個女生,成了那個年代稀缺的知識分子,都被國家安排了工作,當老師的已經成了校長,當醫生的也成了院長,在城市裡生活得像模像樣。
就連學習成績不怎麼好的青山,初中畢業後也參軍去了新疆,轉業後留在烏魯木齊公路局,昔日那個瘦氣氣的明條小夥,變成了扛著將軍肚的油膩大叔。
其實想要找到花枝的下落,並不算難,相反還很容易。她小學同學裡的鄰居和玩伴,那年清明在回到青石街上墳的時候,向村裡的同齡人打聽,很快就得到了她出嫁那個山村的名字。
在得知她的悲慘命運和現狀後,同學們嘆息同情之餘,紛紛倡議發起捐助,兌錢湊物準備一起去接濟可憐的花枝母子。
那年春節前,幾個老同學再次相聚,酒足飯飽後,大家相約開春就動身去山裡看望花枝。
然而,剛過完年,又從村民那裡得知,花枝得了重病,臨死前自知病難治癒,就給傻兒子的飯裡下了農藥。
等她拖著病體在親戚鄰居的幫助下,把傻兒子埋了之後,自己在屋裡服毒自殺。除了村頭墳地裡那一堆黃土,什麼也沒留下。
老同學們聽說後,不勝唏噓。又一次聚會後,當年和花枝常常一道上學下課的老太太們,回家翻找各自相簿裡儲存了半個多世紀的老照片,結果找來找去,發現時運不濟、命運悲慘的柳花枝,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竟連模糊的影像,都沒有留下過一張。
【作者簡介】麗鹿,專業法律,職業金融,業餘寫作。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