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京笏
對於大部分年輕網友來說,提起華爾街英語,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門店門口那些似乎從不知疲倦的“營銷小哥”、在不少平臺已經被玩成段子的營銷話術,以及時不時出現在網路上的,關於課程、費用的投訴與維權。
當這樣一家有著近50年曆史的、全球最大的成人英語培訓品牌之一,在進入中國的第21個年頭走向破產倒閉,一些年紀稍長的網友則表示,“像是見證了時代書頁的一次翻動”。
這樣的說法並不誇張,從2000年至今,五分之一個世紀,華爾街英語的發展軌跡,講述著我們學習英語的故事。
作為一名在讀大學生,我的朋友當中,有兩人曾是華爾街英語的學員。有趣的是,他倆的年齡差將近20歲。
那位叔叔是2002年到華爾街英語學習的。據說,當時的中國剛剛加入WTO,融入經濟全球化程序,大量外企湧入內地,高薪僱傭口語流利的本土員工。大家都把英語當成了“金飯碗”,學會了可以去外企拿高薪,還可以去國外打工掙錢。剛踏入社會沒幾年,在北京打工的他幾乎花光了全部存款,還跟親戚朋友借了不少,交上了華爾街英語的學費,後來去了國外打工。
我問他有沒有想過當初如果按部就班,沒有去學習英語,現在會怎樣。他笑了笑說,“那誰知道?當時就是這樣一種潮流,好多人都在學,就像現在大家都想搞自媒體、拍短影片一樣。”
另一位是我的同齡人,兩年前,為了提升一下自己,他花了將近5萬元購買了華爾街英語的培訓課程。初中就去了體校,沒啥學習經驗的他以為只要交了錢就可以成為“英語達人”了,結果,兩年的課程,他不僅上課走神,課後也基本不主動學習,現在十分後悔,“感覺這麼多錢像打了水漂”。
我曾問過他,究竟為什麼想學英語,他說,“就是一瞬間心血來潮,被賣課的說服了,其實根本沒想好自己以後想做什麼、需要怎樣的提升。”
大學的一節創業課上,我與同學們聊起過華爾街英語,大家都認為成人英語教育在當下已經失去了市場。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從小接受的校內英語教育體系已經相對成熟,並且持續完善,如果在大街上遇到外國人問路,相當一部分年輕人都能與其進行日常交流,這在無形中實現了對於英語的“祛魅”。
另一方面,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與線上教育的普及,人們進行英語學習的途徑與圖景愈發呈現多元化趨勢,有人透過看美劇來提升口語;有人每天在朋友圈打卡,利用碎片化時間背單詞;有人在學校裡找到了留學生小夥伴,在日常相處中不知不覺地提升著英語水平……沒有多少人願意花費幾萬塊錢去上英語培訓課。
當然,這並不是否認認真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倘若某位同學能用一口流利、標準的英語做一次演講,或是不需要看字幕就能看懂英美電影,總會受到大家的一致羨慕,而英語作為一門特長也總會在求職中為簡歷增色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英語學習也有了更加細化的方向與潮流。比如一些熱衷學術的同學,由於常常需要看一些英文文獻,不得不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英語水平;我在2020年也花費了不少的時間成本與金錢成本學習英語,當時是為了考一個比較好的雅思成績,為以後出國留學或者交流做準備。
但不管是在哪個年代學習英語的人,都總結了一條經驗——學英語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需要日積月累的堅持,需要靜下心來的打磨,需要厚積薄發的努力。其實,想做好任何事,不都需要這樣嗎?
責任編輯:沈彬
校對:張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