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雲南日報
雲南保山騰衝和順生物多樣,溼地與山林珍鳥成群,村莊裡四季鮮花開放,巷道里、庭院中花木盆景相映成趣,“人家盡在畫圖中”。優越的氣候加上悠久的生態保護傳統,使和順成為多種動植物和諧共生的樂園,成為世人嚮往的生態之鄉、宜居之地,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雲南樣板”。
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
“火山、曠野、窗外,龍潭、溼地、門前”。和順自然生態環境優越,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和順地理環境獨特,被黑龍山、來鳳山、寶峰山、老龜坡、馬鞍山“五山環抱”,有水箐頭、酸水溝、龍眼頭“三泉交匯”,有大盈江、三合河“兩水穿流”。和順還有大片溼地,滿池芬芳,無論細雨濛濛、還是晴空萬里,都別有一番“短堤楊柳含煙綠,隔岸荷花映日紅”的詩意。
山明水秀、清溪繞村、河畔垂柳、夏荷映日、無限旖旎,難怪民國元老李根源先生對其贊曰:“遠山莽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甚至有人稱讚到:“便是蘇杭來作比,漢風溫玉更垂榮”。
一路沿溪化覆水,數家深樹碧藏樓
沿溪一路前行,邊上的花朵撲簌簌地落到溪流中,慢慢走近,和順人家在深樹群巷中顯露出來。
和順範圍內的生物物種,幾乎涵蓋了騰衝所有的生物物種。就植物而言,最“普通”的當數香果樹,是珍稀的油料作物,和順人也喜歡將其作為綠化環境的樹木來種植,月臺上、巷道口常常會種有香果樹,甚至有用其來命名的巷道。用樹木命名的還有黃果樹巷,槐果樹巷等。
和順人喜在河流邊、池塘邊、山坡上種樹,有楊柳、垂柳、雲南松、果松、飛松,還有樺桃、櫻桃等,乃至於植物活化石銀杏樹、禿杉、水杉、紅豆杉、羅漢松等,隨處可見。各月臺上還種有榕樹、樟樹等,尤其是元龍閣大月臺上的高山榕和雲南樟,被賦予了文化內涵,稱之為“包容天下”“彰顯個性”。
和順至今還生長著一些古樹群,其中首推張家坡的“千手觀音”古樟樹群,還有東山腳的“紫薇花古樹群”,有數十棵,花開時節,一片奼紫嫣紅,蔚為壯觀。和順植物學家許本漢先生稱讚東山腳紫薇花古樹群“在保山、德宏都是絕無僅有的”。
和順人喜花木盆景,養花木玩盆景的歷史已有幾百年。從諸多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和順人養花木玩盆景,品類豐富、數量較多。近代對花木既有研究又有貢獻的人很多,其中首推寸紹春先生,他將赴緬經商所得的全部財產,用於建立“高花園”,並將花園捐贈給和順圖書館及益群中學。民國時期,有下莊張培榮先生、上村李祖堯先生,現代有楊達奎、李祖匯、寸康民、寸茂鴻等對花木盆景都頗有研究。此外,和順大部分人家都會在庭院中種些花木。
綠柳叢中穿紫燕,紅蓮塘畔臥青牛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和順二十平方公里範圍內,滿目青翠、鳥語花香。東側有一陷河,是生物多樣性顯著的溼地。陷河水草豐茂,“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野鴨水鳥時常在其間嬉戲。溼地常年有鷺鷥閒住,田埂、樹梢、草叢、天空都會出現它們的身影。2020年年初,有攝影愛好者在陷河拍攝到曾瀕臨滅絕的鳥類——彩䴉,共有11只“同框”。它們時而漫步,時而將頭探入水中覓食,時而與野鴨白鷺嬉戲追逐,此景實在是難得一見。溼地東側路邊,有一片杉木,近千隻鷺鷥在這裡築巢棲息,被當地人稱為“鷺鷥園”。劉萌堂先生在《憶江南》詞中寫道:“家鄉好,最好陷河頭,綠柳叢中穿紫燕,紅蓮塘畔臥青牛,結伴泛孤舟。”
十多年前,在龍潭下修建的野鴨湖,現已有野鴨等十多種、數百隻水鳥在此棲息繁衍。
和順東側是來鳳山,已成為國家森林公園,林木繁茂,引來朱鸝、細嘴黃鸝、藏黃雀等百餘種鳥類棲息。
1940年,時任益群中學首任校長兼和順圖書館館長的寸樹聲倡導在大盈江和小河“禁漁”。今天的和順魚類資源豐富,漫遊和順水鄉,“大魚獨行示閒暇,小魚群嬉誇敏健”。夏日最適宜在河上泛舟,在萬里紅荷的映襯中“樂幽魚群行,賞俊鳥橫度”,豈不樂哉。
小橋流水粉黛明,霧繞雲上畫景生
清晨的和順格外清新俊逸,從遠處望去,山水相映、雲霧氤氳、竹樹環合、小橋流水、黛瓦粉牆,“人家盡在畫圖中”。
“砍棵樹就有可能被砍頭”,這種“駭人聽聞”的規定,在其他地方恐怕少見,民國時期在和順古鎮卻受到民眾的廣泛支援。這得追溯到80年前,民國辛未年,和順鄉紳中有人提出,要將魁星閣那兩棵明代古禿杉樹砍伐了做成棺材,立即遭到眾人反對。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父親、時任雲南第一殖邊督辦的李曰垓聽到這個訊息後,義憤填膺,立即召集眾鄉紳討論“雙杉”去留。現場有激動者嚷到:“哪個要砍雙杉就先把他的頭砍掉”。於是,李督辦集眾人之意,揮筆疾書《雙杉行》。此詩大氣磅礴,其中有“有敢伐者頭可斫”之句,對當時及後來想砍樹的人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雙杉行》後被刻石永示後人,是全國罕見的“護樹詩碑”。
和順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生態保護,悠久的生態保護傳統深入每個村民心中。除了硬核的“護樹詩碑”外,以前還有一條“鐵律”,即不佔用壩子中的農田建蓋房屋。亦有采石不破壞風貌、不砍山面子的樹做柴的生態保護傳統。柴火的主要來源是修枝打葉、割野草曬乾或從外鄉購買。
為了保護小河飲水不受汙染,和順先輩注重排水系統的規劃建設,在村前修築了一條排水灌溉一體的“大陽溝”。大陽溝起於元龍閣,蜿蜒流經劉家小樹園、尹家坡腳、大橋、大石巷、賈家壩,最後經張家坡流入小河。一方面讓雨季從山上流下的渾濁水不流入小河,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周圍每年水稻插秧的用水。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在歷史的長河中,和順的生態環境曾遭到破壞,但在社會發展程序中,在黨委政府及和順人民對生態的重視和保護下逐漸得到恢復。
生態文明觀念融進了和順人的基因,每有破壞,大家都會用加倍的努力來修復“創傷”。透過大力植樹造林,來鳳山七十年代植被全面恢復,現已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政策越來越好,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生活中燒柴為主變成了用電為主,國家也實施退耕還林,和順又掀起了一輪自覺植樹造林的熱潮,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恢復。近幾年,新擴建的騰梁公路和順段兩邊種植了藍花楹,為和順生態環境錦上添花。
“和順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保工作。一是生態保護工作機制逐步健全,‘河長制’‘掛巷包戶’等環境治理機制得到嚴格落實。加大營林造林和動植物保護力度,目前全鎮森林覆蓋率達74%。二是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依託和順豐厚的文化和悠久的生態保護傳統,進行宣傳教育,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三是對重點領域進行整治,採取控源、截汙、修復等措施,對大盈江與溼地進行全面治理。近期啟動的陷河溼地清淤取得了顯著成果,和順水環境優勢進一步增強,水生動植物越來越多。”和順鎮黨委書記普亞增說。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隨著騰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範區的建立,隨著和順景區由“4A”向“5A”的邁進,和順生態環境和動植物保護更加得到強化,和順的生態文化將進一步得到弘揚。
本文來自【雲南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