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最美的風景在路上”,的確,旅行途中總會有很多驚喜,這便是旅行的意義與魅力。正如前幾天,我們在南海西樵鎮採風的時候,原本想去漁耕粵韻坐遊船,卻在路邊發現一大片不一樣的風景,讓我們不得不駐足來觀賞,甚至還吸引我們拿出無人機來航拍,於是便有了這組照片。
這組照片拍於南海西樵山下的漁耕粵韻,這裡有大片的桑基魚塘,還可以乘船遊覽、參觀蠶桑博物館,而這片曬著紅色紡織物的區域就位於其中,非常顯眼,我們路過時一眼便看見了,草坪上不僅曬著很多條狀紡織物,還有不少工作在其中忙碌著。
經過了解,這竟然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香雲紗,所謂香雲妙,原名莨紗,因為它所採見的染料是一種名為薯莨的植物,製作成衣服後,穿在身上會發出“沙沙”的聲響,所以又名“響雲紗”,後人又以諧音為名,喚為“香雲紗”。
響雲紗是我國獨有的植物染色面料,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製作工藝獨特,數量稀少,做出來的面料具有涼爽宜人,易洗快乾、色深耐髒、不易褶皺、不沾面板、輕薄柔軟等特點,深受部沿海地區漁民的喜歡。
當時我們經過的時候,不少工人正在將染好的香雲紗平置於青坪上進行掠曬,只見他們將香雲紗的兩頭用竹竿穿好,然後固定在青坪之上,看上去整整齊齊地,從空中俯看特別壯觀。
當我們走進了解之後,發現,在曬場的邊上,有兩間小屋,裡面有工作人員正在浸染,染好的拿去掠曬,曬乾之後又收進來再次浸染,如此反覆,需浸染五六次,才算完成。
再次曬乾之後,便進入"封莨水"的過程。需要將布料長時間的浸泡在薯莨水中,讓細妙慢慢吸收薯莨汗,然後再拿去陽光下暴曬。幹了,後又回去"封莨水",如此反覆五六次。接下來還要進行"煮綢"的環節,將已封過水的綢疋置於大銅鍋中,用45℃~50℃時溫莨水煮綢,時長4~5分鐘,不斷用手工翻動,以使煮得勻透,再等他脫水,晾乾,接下來又是一次頻率更高的"封莨水"和晾曬,多達10來次,所以香雲紗的過程十分繁鎖。
如果以為這樣晾曬就結束了,那就太簡單了,反覆浸染、晾曬的香雲紗還需用挖自河涌裡的泥土均勻地塗抹,由於河涌裡含鐵,會和紗綢的晾曬面已經積累起的單寧發生反應。這個過程一般不超過一個小時,最後將香雲紗上的泥土洗掉,這時候晾曬面成為深沉的暗黑顏色。
聽工人們介紹,這個工程很複雜,所以在上個世紀90年代受現代紡織業的衝擊,香雲紗慢慢就消失了,好在後來人們意識到這種傳統工藝及紗料的價值,又開始重視起來,並於2008年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物遺產,物以稀為貴,市場慢慢升溫,價格也一路上漲,於是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製作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