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石鎮在宜興的北部,其實萬石並不產石頭,為什麼會有萬石之稱就不得而知了。如今萬石有全國最大的石材市場,是不是就應了萬石之名?
萬石鎮現在還有四座古橋,顧家萬壽橋,西堰橋,嚴莊培德橋和軒莊橋。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訪一下這四座古橋。
從宜興出發,沿東氿大道一路向北,路很寬,車也不是很多,很快就找到了今天的第一座古橋,顧家萬壽橋。萬壽橋就在瀆邊線路邊,南方中金公司大門前面,看來這次探訪古橋還是非常順利的!
顧家萬壽橋是一座單孔石樑橋,俗稱“顧家橋”。建於清代,東西向,橋面為花崗石質,橋身為青石砌成。2003年3月19日公佈為市級文物控制單位。
橋通長17.3米,中寬1.8米。橋面石長4.96米,淨跨4米。東坡長5.7米,堍寬3米;西坡長5.4米,堍寬2.9米。橋銘石刻有“重建萬壽橋”字樣。
顧家萬壽橋四周的村莊都已拆遷,在橋的西北面有一間簡易房,一位阿婆正坐在屋前摘黃豆。她熱情地介紹著以前村子裡的人和事,當然現在只有這座古橋保留了她們多少年的記憶!
在尋找第二座古橋西堰橋途中,看到路邊有個閔惠芬文化公園公園,原來這裡是灣鬥裡,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的老家。路邊有停車場,就下來看看。
這個公園有閔惠芬藝術館,可惜沒有開門,就到邊上轉轉,看到有以前灣鬥裡小學的舊址,還有一口古井,整個公園有著濃濃的藝術氣息。
參觀完閔惠芬文化公園,繼續探訪萬石的第二座古橋西堰橋。西堰橋相比顧家萬壽橋要偏僻許多,導航到了西埝村,轉了好幾圈,還是沒看到古橋的身影。幸好有個村上的大姐非常不錯,耐心為我們指路。我按照大姐所說把車停在遊樂場,步行進去。
西堰橋難找是因為現在這座橋已經不是主要通道了,只有村民去田裡勞作才會走。橋的一頭是村莊,另一頭就是農田。可以想象以前村民要去一趟萬石街上,走的路是多麼窄小。
西堰橋位於萬石鎮周萬路西埝村,是一座三孔石樑橋,建於清光緒1893年,是文物控制單位,花崗石質,橋銘石刻有“重建西堰橋,光緒十九年仲冬月立”字樣!
現在去探訪萬石的第三座古橋 嚴莊培德橋,培德橋在嚴莊村,嚴莊村裡的村民大部分姓孫而不姓嚴。村道也是七拐八拐,要不是以前找古橋有過經驗,都不敢相信古橋會在那麼偏僻的地方,汽車難以通行,兩車交匯更不可能,路只有一輛車那麼寬。
進入嚴莊村反而路寬闊了起來,村子非常乾淨整潔,培德橋靜臥在河道上。相比前面兩座古橋,培德橋就顯得大多了。培德橋只有一側有護欄,青石質地的。
培德橋據說是孫氏族人孫培德出資建造的,為了感恩捐資建橋,此橋就被命名為培德橋。
嚴莊培德橋,在萬石鎮南漕村嚴莊組。2003年3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嚴莊培德橋建於清代,單孔石樑橋,南北向(南偏西36°),花崗石、青石混砌,其中橋面及立柱為花崗石,橋基及欄杆為青石。橋通長23.60米,橋面長8.20米,中寬2.84米,堍寬4.28米。橋孔淨跨為6.80米。現橋部分欄杆缺失,只剩一側有欄杆,欄杆高0.44米,厚0. 24米。北坡坡度為6°。
橋西側30米處有橋埠,明代,有橋欄柱兩個。立柱上有荷花紋雕刻。在河埠頭兩側各有一個栓船用的石塊,形似啞鈴。
有碑一塊,碑被立在河埠頭旁約30米的地方。名:嚴莊大宗祠佘田記。落款:乾隆十一年歲次丙寅夏五月。碑寬0.76米,長1.47米,厚0.27米。碑榫頭規格0.18×0.14×0.09米。碑座寬0.35米,長0.95米,厚0.26米。
最後一站,前往萬石最北端馬莊村軒莊組探訪軒莊橋。軒莊橋建於清代,三孔石樑橋,橋的兩側都已用欄杆攔住了,失去了通行的功能。 軒莊橋的橋銘是重建軒莊橋。
2003年3月19日由宜興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控制單位。
軒莊橋以前是座木橋,雨天溼滑。據說,有個富商胡老三,因經商需要,經常騎馬從軒莊村後面的軒莊橋上經過,一天下雨,橋面太滑了,胡老三連人帶馬摔到了河裡,村民們聽到聲音馬上過來搭救,並且煮薑茶,換衣裳,胡老三非常感動,於是跟村民說,我出資,大家再幫襯一點,把木橋改成石橋。村民欣然同意,有錢出錢,無錢出力,買來了27根花崗石條,請來能工巧匠,很快就建成了一座石橋。上百年來,這座大家集資建造的古橋惠及子孫後代,直到2003年才停止使用。
萬石鎮的四座古橋全部找到,此次行程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