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曾經繁華的商旅古道早已失去了當年的喧囂,荒野雜草之中,徒添一份蒼涼與落寞……
靈鷲禪寺始建於唐代,明英宗時最後一次營建,英宗題寫寺名
若許梵音心寄處,山隔曉霧嶺成行。谷積山橫亙在房山與門頭溝交界上,屬於房山境內大安山的支峰。以谷積山為分水嶺,山體往東,同處於一座山脈的有千靈山,山體向北通往著名的戒臺寺,再向北過了谷地,就是“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潭柘寺。如此說來,谷積山通往北部的古道,應是京西古道中古香道的一部分,嶺南是房山區青龍湖鎮,以北是門頭溝區潭柘寺鎮魯家灘村。
據清代《房山縣誌》上記載,自從唐末五代時期,谷積山便有佛寺存在,之後歷代屢有興建,堪稱佛寺林立、塔碑縱橫。但因朝代更替、時光變遷,谷積山眾多古蹟大多荒廢甚至湮滅于山野之中。
深山之中古剎多
關於谷積山的得名,民間流傳著兩種說法:其一是古代因戰事需要曾在此山中囤積糧谷。京西門頭溝至今留有多處長城與關口,那麼在谷積山並不高的山體中屯積糧草,作為給前線將士的補給之處,想來是有道理的。第二種說法是依據文獻中記載的谷積山上古剎舊跡多,因此得名古蹟山(當地至今仍有老鄉稱此山為古蹟山)。再細觀山體的形狀,好似穀子堆積而成,於是又把稱呼演變為谷積山,表達了種田人對五穀豐登的美好祈盼。
筆者對第二種說法較有興趣,遂去谷積山尋訪。史料中此山有名的古剎有環秀禪寺、廣智禪寺、高橋寺、靈鷲禪寺,另有三座古塔:鈴鐺塔、鞭塔、舍利塔。尋訪的起點是呂峪溝,從這裡進山,沿著新修的硬化山路迂迴步行,只十分鐘不到便可抵達以六字真言與金剛杵石刻聞名的環秀禪寺。
據文獻記載,環秀禪寺原有山門、正殿、配殿等建築,但山門和配殿毀於何時不能確定,現僅存正殿,屬磚石無樑結構,這是北京地區現存少有的佛教密宗建築。石拱形漢白玉門窗券面上是花卉、人物、獅子、大象、魚、羊、麒麟等栩栩如生的浮雕,文獻記載中殿內有座漢白玉佛龕,但早已被盜,古殿內刻滿了久遠的信仰祈禱。
從環秀禪寺沿登山步道迂迴攀登,半小時左右即可抵達廣智禪寺。廣智禪寺位於山谷,其後有靠山,周邊也有山巒圍繞。廣智禪寺現存一座磚石結構的無樑殿,廡殿頂的規制不會低,牆根一通殘碑上碑文雖已不全,但“御賜”二字還是可以識別出,只可惜年代久遠,文物資訊極少,正殿後面有一石塔塔基遺存。從老照片來看,此石塔建築式樣與傳統的漢地佛塔建築結構不同,但也不是藏傳佛教的佛塔風格式樣。
從行政區劃來講,高橋寺已屬於門頭溝區境內。而從尋訪的角度,高橋寺遺址位於廣智禪寺的北側,從廣智禪寺沿山路爬升即可到達,距離雖不遠,但爬升還是略費體力。該寺坐落於門頭溝潭柘寺鎮魯家灘村西南的山坡上,背倚高山,視野開闊。史書記載該寺建於明代,或許是因為山高缺水或遇到自然災害,清代時高橋寺香火就已寥寥,跑了僧人也衰敗了廟,之後再無重建。
若從廣智禪寺穿越過來會路過一座過街塔基座遺存,《門頭溝文物志》上有該過街塔的老照片,從照片上可以看出,原在過街基座上建有覆缽式佛塔一座,現僅剩下孤零零的基座,周邊有許多散落的石構件。
一座高大的石橋,滿地磚瓦與石構件,這些便是高橋寺如今僅存的遺蹟。之所以叫高橋寺,《房山縣誌》中有過這樣的記載:“谷積山過嶺處曰高橋寺,再北則宛(平)界之魯家灘矣”,高橋寺確實在過山嶺處的高崗上,從門頭溝魯家灘有非常悠久的古道直透過來。根據縣誌描述內容推測,眼前的遺址就是高橋古寺,更何況古樸高聳的高橋還真真實實地負重存在著。石橋的橋面古樸滄桑,橋兩側的青石欄板與壘石支撐橋面結實有力,致使500年高聳于山間的古橋至今沒有倒塌。
三座古塔憑弔逝去時光
從高橋寺向南,遠遠便可看到三座古塔,居中的那座叫鞭塔,建於遼代,為密簷式六角形七級磚塔,坐落在谷積山正中,全部為磚結構。該塔在2013年修復之前曾發現遼金繩紋磚,可以推斷此塔存世年代較遠,是遼代谷積山院的遺物,具有難得的歷史價值。此塔應是谷積山院某位高僧的壽塔,高僧涅槃造塔,俯瞰著山谷中最為久遠的建築靈鷲禪寺。
一座大白塔在三塔中最顯眼最高大,這座大白塔實際上叫鈴鐺塔,由於在鞭塔的西邊又被稱為西塔。鈴鐺塔建於明代,屬於八角形九層樓閣式壽塔,塔身為漢白玉石料砌成,塔內有環狀迴廊,可逐級上至塔頂,原僅存下面兩層,2013年重新修復時重建了上面七級。塔身的每個簷角都留有孔洞,想來當初設計的時候,是用來懸掛鈴鐺的。《房山歷代寺觀》書中稱,這座鈴鐺塔是明正統十三年,重建般若寺時僧人的壽塔,但般若寺已不存只留古塔一座。這種形制的古塔在北京並不多見,乍一看有杭州六和塔的影子,福建也有這種形制的石塔,但在北京現存的古塔中,找不到同類形制的古塔。
密簷式遼塔東邊,順著山腰橫切過去是一座覆缽形舍利塔,這是谷積庵的附屬建築,建於明成化十五年,由谷積庵住庵比丘通善主持修建。古塔須彌座以仰蓮承託覆缽形塔身,塔身四面各有一佛龕,龕內各置一尊漢白玉佛身坐像,2013年修繕前,地宮內原有一座小銅塔,內建水晶瓶,瓶內珍藏佛舍利,修繕時將地宮填埋。地宮正面有“釋迦涅槃圖”彩繪,右為“寶塔記”。
深山中的明代舍利塔
靈鷲禪寺見證歷史變遷
谷積山最為久遠的史蹟當屬靈鷲禪寺,建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靈鷲禪寺所在位置本是一座古建築群,先後出現過谷積山院、靈鷲禪寺、般若寺、圓通寺、谷積庵五座寺院。
隨著時間的變遷,如今可尋的史蹟只有靈鷲禪寺和圓通寺及剛才提到的谷積庵遺蹟覆缽式舍利塔,和般若寺遺蹟鈴鐺塔。時間洪流中,或自然災害或屢次興衰,後代的建築總在前址上營建。
靈鷲禪寺儲存最完整。根據其不遠處圓通寺的明英宗御製碑推測,靈鷲禪寺最後一次營建應是明英宗正統年間,古寺兩進院落,山門尚存,主建築是歇山頂無樑殿,前簷為漢白玉券過堂門,後壁的石額上鐫刻著“靈鷲禪寺”,相傳這是明英宗朱祁鎮兒時的手跡,筆法尚稚嫩,想來宮中養尊處優的日子還要再過十年,才有了土木堡之變的劫難。
靈鷲禪寺後殿儲存完整,同樣也是漢白玉的券門,石額鐫刻“普光明殿”,門券左右各浮雕三隻寶瓶疊羅漢,瓶口一左一右伸出兩枝初放的蓮花。門頂券形部分浮雕石刻九個法輪,輪內各開蓮花一朵。
殿後有遼、元古碑各一塊,均為龜趺螭首:東側為遼碑,額篆“大遼析津府良鄉縣張君於谷積山院讀藏經之記”,落款為“大康四年歲次戊午四月甲辰初十五日”;西側為元碑,額篆“大元敕賜靈嚴寺碑”,落款為“大元至正七年三月吉日立石”。兩塊古碑的遺存,見證了靈鷲禪寺的發展,是谷積山現存史蹟中最為久遠的文物。
靈鷲禪寺寺後不遠處便是圓通寺的遺址,有記載古寺毀於洪水,只留下六角圓通殿一座,殿頂由一整塊石雕成盤龍藻井,富麗堂皇,但龍體已被人為鑿掉,試想一下,巨大的石雕盤龍懸於頭頂,那蒼勁威猛的盡頭,頗有穿越回大明王朝之感。
圓通殿門外左右各豎一碑,左為明英宗聖旨碑,是天順元年,明英宗從弟弟手中奪回皇位後所立的。可以想象,當他成功復位後,一定百感交集。想來曾經在谷積山大修寺院廣結善緣。據傳在他復位的第一年,就給圓通寺題寫了匾額,但時間的洪流中,匾額消失於何時不得而知。
鮮為人知的谷積山佛寺遺存,在古時雄踞於群山之間,是京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那些古剎大寺,這些山中的古蹟,也值得我們保護。
(原標題:谷積山深處尋古蹟)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 蓮蓮
流程編輯:L022
版權宣告:文字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