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原創稿
9月的興義,金風送爽,秋葉飄香。汽車駛進黔西南興義市白碗窯鎮岔米一組,微風席過捲走滿面風塵。道路兩旁的水稻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一幢幢錯落有致的小別墅映入眼簾。
岔米村村民劉漢國,今年50歲,從小在村裡是出了名的“膽子大”。1986年,15歲的劉漢國就在村裡一個人搗鼓起了電影機,讓村裡連電視都沒好好看過的老鄉開了眼界,看到了人生的第一部電影。“我一直膽子都比較大,別人不敢做的我敢做。”1992年,劉漢國開起了村裡第一輛貨運拖拉機,一天能有三四十元的收入,那年他才21歲。
“想要長本事就要多做事”
19歲時,劉漢國就開始跟父親學種烤煙,那時候烤煙種植都是純靠勞力,規模小、收入低,光種烤煙養活不了一家人。於是,劉漢國摸索著打芭蕉粉去鄉集上賣,以補貼家用,用劉漢國的話來說就是“想要長本事就要多做事”。
幾年烤煙種植下來,劉漢國在心裡打起了“小算盤”,種烤煙耗力多、收益少,蹲在家裡守著一個小烤房還不如出去闖一闖。看到鎮裡有人開大車賺了錢,26歲的劉漢國毫不猶豫轉行開起了大車,幫老闆拉蔬菜水果到集散地,這一干就是20年。
20年,貨執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劉漢國說,雖然現在開大車一年還能收入10萬元左右,但是貨不等人,要24小時隨時待命,遇到淡季,車等人的現象也越來越多,行業變化讓年歲漸長的劉漢國越來越力不從心。“開大車不分日夜,而且收入不穩定,年紀大了身體吃不消。”劉漢國的“小算盤”又響了起來。
烤煙種植歷來都是岔米村的主體產業,看著村裡種植戶家家建起了兩三層的小樓房,劉漢國又把主意打回烤煙上來。20年沒種煙了,如今重操舊業,到底還能不能把煙種好,“劉大膽”心裡其實也沒個底。
陳年舊業換新生
擔心歸擔心,該幹還得幹!2017年,劉漢國流轉了120畝土地種植烤煙。
“要是放在20年前,我根本不敢想象能栽這麼多畝,過去都是鑽孔插秧,一個孔一株苗,一天趕下來也栽不了幾畝地,現在輕輕鬆鬆就可以栽下兩三萬株。”劉漢國說,藉助大型機耕和生物質顆粒烘烤裝置的使用,烤煙種植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品質有了保證,收益也跟著上來了。
第一年,劉漢國就嚐到了甜頭。各項成本刨去之後,純收入有15萬左右,劉漢國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第二年,劉漢國乾脆賣了大車、僱了幾個工人,直接當起了職業菸農。
種煙給劉漢國帶來了不錯的收入,家裡的日子也芝麻開花節節高。這幾年,劉漢國在城區已經買了房子,還買了輛小貨車專門用來轉運菸葉。最近,他和妻子還一人買了一輛小車方便出行,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今年,劉漢國又開始搗鼓土地輪作,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到200畝,輪作烤煙和蔬菜。由於有20年跑運輸的經驗,本身有一定的客源,對蔬菜市場行情相對了解,劉漢國又靠種蔬菜賺了一筆。
歸鄉反哺助老鄉增收
劉漢國膽子雖然大,但是也心細,不僅專注於自己小家庭的振興,還為岔米村解決就業問題出了一份力。“在外奔波20餘年,再次回到家鄉,我也想做點貢獻。”劉漢國感慨道。
每個烤煙生產季,劉漢國都要僱用10多個長期工,雖然人數不多,但用他們很多都是村裡超過60歲的貧困農戶。“原來他們的家庭條件都比較困難,年齡又大,我想著能幫一點是一點。”劉漢國說。請工的工資一天給到120元,年均收入3、4萬元,解決基本的生活不成問題。
現在,劉漢國是岔米村出了名的“百畝大戶”之一,因種植面積大、技術好,已經連獲兩屆黔西南州“十佳菸農”。談到未來規劃,劉漢國樂呵呵地說:“我至少要幹到60歲!”(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