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發現,到 2050 年,近 60% 的石油和化石甲烷氣體以及近 90% 的煤炭必須留在地下,才能將全球變暖控制在 1.5°C 以下。
編譯 陳講運
到 2050 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必須每年下降 3%,才能實現這一目標。許多化石燃料開採專案,無論是計劃中還是運營中,都不利於達到國際商定的全球變暖目標限制,正如 2015 年《巴黎氣候協定》規定的那樣。因此,相當多的地區已經達到了化石燃料生產的峰值,並且一個地區產量的任何增加都必須被其他地區產量下降幅度更大所抵消。
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結果基於將本世紀升溫限制在 1.5°C 的可能性為 50%,這意味著要增加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就需要更迅速地減少產量,並將更多的化石燃料留在地下.
研究人員使用全球能源系統模型來評估需要在區域和全球範圍內未提取的化石燃料的數量。
所需的未開採儲量估計為 2018 年儲量基礎的百分比。到 2050 年,石油需要達到 58%,化石甲烷氣體需要達到 59%,煤炭需要達到 89%。
首席作者丹Welsby(UCL美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說: “在2015年,196個國家簽署了巴黎的氣候協議,旨在保持全球平均溫度上升至遠低於2 Ø C,1.5 Ø C中的期望目標。從那時起,IPCC 關於 1.5 o C 的特別報告、連續的生產差距報告和 IEA 淨零報告毫無疑問地表明,需要立即大幅削減化石燃料生產以實現淨零排放,而當前和表明的化石燃料生產軌跡正在將我們推向錯誤的方向。
“我們的新論文進一步加強了最近的研究,表明全球石油和化石甲烷氣體產量已經見頂。從區域角度來看,我們的結果表明大型化石燃料生產商面臨重大轉型風險。例如,中東的石油產量在 2020 年至 2050 年之間大約減半,這表明經濟多元化擺脫對碳氫化合物收入的依賴絕對至關重要。”
這項工作建立在 2015 年之前的研究的基礎上,該研究發現,為了將升溫限制在 2°C,三分之一的石油儲量、近一半的化石甲烷氣 (49%) 儲量和 80% 以上的煤炭儲量應保持在地面。
研究人員使用了倫敦大學學院 (TIAM-UCL) 的 TIMES 綜合評估模型。該模型捕捉初級能源——石油、化石甲烷氣體、煤炭、核能、生物質和可再生能源——從生產到轉化(例如電力、氫和生物燃料生產或煉油)和分配,以滿足每一端的一系列需求- 使用部門。
世界各國代表 16 個區域,可以詳細描述區域能源部門。該模型評估了不同的情景,包括關鍵碳密集型行業(航空和化工)的需求降低,以及關鍵碳捕獲、利用和儲存 (CCUS) 和負排放技術 (NET) 的可用性和部署的不確定性。
在不可開採化石燃料儲量的區域分佈方面,研究人員發現,中東地區必須將60%左右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留在地下,考慮到其龐大的儲量基礎也導致了巨大的絕對量。此外,儲量基地內石油成本相對較高、碳密集度高的地區顯示出高比例的不可開採儲量,包括加拿大的油砂(83%)和中南美洲的超重油(73%) )。必須保持未提取的化石燃料比例的地區差異歸結為多種因素,包括提取成本、生產的碳強度和化石燃料替代技術的成本。
Welsby先生繼續說:“我們強調,我們不可提取的儲量和產量下降率的估計可能低估了,因為我們使用的碳預算,只有滿足1.5的50%的機率一致Ø C和負排放技術的部署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然而,假設存在履行巴黎承諾的政治意願,我們工作中建議的化石燃料減少是完全可行的。”
該研究得到了歐洲氣候基金會 (ECF) 和英國能源研究中心 (UKERC) 的支援。作者還感謝衛報環境編輯達米安·卡林頓 (Damian Carrington) 的支援,感謝他在幫助塑造研究和資助方面發揮的早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