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51、張文裕
張文裕(1910年1月9日-1992年11月5日),男,曾用名張少嶽,生於福建惠安,高能物理學家,中國宇宙線研究和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之一 。張文裕193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38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7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張文裕主要從事核物理和宇宙線等方面的實驗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 。
52、朱物華
朱物華(1902-1998),江蘇揚州人。無線電子學家、水聲工程專家。1923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24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26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物華從事教育、培養人才工作達68年,十分重視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對新技術也十分關注。開創性地編寫了電信網路、無線電原理、電視學、電力傳輸、電力系統自動化、電氣自動化、電力系統中的頻率自動調整、資訊理論、水聲工程原理和聲全息技術等教材。
53、申泮文
申泮文1916年9月7日生於吉林省吉林市,籍貫廣東從化。 2017年7月4日於天津逝世,享年101歲。 執教無機化學基礎課逾40年,編寫和翻譯化學專著多種。他長期從事無機合成和金屬氫化物化學研究,為建立南開大學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南開大學化學系應用化學研究所奠定了基礎。致力於無機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多次舉辦不同層次的無機化學教師講習班。撰寫並翻譯出版了一批無機化學專著和教科書。為發展我國無機化學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54、彭士祿
彭士祿(1925年11月18日—2021年3月22日),漢族,革命英烈彭湃之子,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人,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首批及資深院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為中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做出了開創性工作。1956年,彭士祿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後又在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核動力專業進修。1958年回中國後一直從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工作,曾先後被任命為中國造船工業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中國水電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中國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總指揮、中國國防科工委核潛艇技術顧問、中國核工業部總工程師兼科技委第二主任、中國秦山二期核電站聯營公司首任董事長。 2021年3月22日中午,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
55、潘建偉(著名物理學家)
潘建偉,男,漢族,1970年3月11日生,浙江東陽人,物理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維也納大學,博士。作為國際上量子資訊實驗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潘建偉系統性創新工作贏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率先突破量子資訊處理關鍵技術,全面解決了量子保密通訊在現實條件下的安全性問題。牽頭研製成功國際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建成國際上首條量子保密通訊骨幹網“京滬幹線”,構建了首個空地一體的廣域量子保密通訊網路雛形,使我國量子保密通訊的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56、施一公
施一公,男,漢族,1967年5月5日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結構生物學家,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2008年2月,已成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辭職回到母校清華大學。2013年,他的科研小組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進展,為揭示生命現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紮實的理論基礎;他運用X-射線晶體學手段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為開發新型抗癌、預防老年痴呆的藥物提供了重要線索。在美國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放棄了美國國籍,他的歸來被認為是中國科技界吸引力增強的標誌之一。
附:《君龍科普用語》(張君龍輯楊秀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