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檔案記載,琺琅彩瓷在康熙二十七年在宮中開始試燒,歷時三十多年,於康熙五十九年才燒製成功。
實際上根據臺北故宮學者的看法,清宮琺琅彩瓷分為兩類:一類是瓷胎畫琺琅,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琺琅彩,第二類叫做瓷胎洋彩。洋彩和琺琅彩雖然都是使用琺琅彩料,但是長期以來被混為一談,故宮的學者把洋彩這個部分單獨提了出來跟琺琅彩比較,認為兩者從製作特點到紋飾到題詩到印章到款識,都是有所不同的,有哪些不同呢?
琺琅彩瓷器,也有人稱其為“古月軒”,品種最為精美,位列釉上彩之冠,是中國彩瓷中的“首 席代表”。
琺琅彩瓷最突出的特點,是繪畫時是什麼顏色,燒出來仍是什麼顏色。施彩雖較薄,但看起來卻有凹凸不平的立體感,繪畫層次鮮明,色彩瑰麗,精美異常。 它採用中國畫的章法佈局,勾勒填色、沒骨敷彩,並利用畫面中的空白,配以書法雋秀的題詩;詩的引首、句後還加以硃砂印章,成為集瓷、畫、詩、書、印於一身 的高雅藝術品。琺琅彩瓷以其潔白細膩的胎質、瑩潤如玉的釉面、明快豔麗的色調、精湛絕倫的繪畫技巧,成為紫禁城內皇帝、后妃們賞玩的御用瓷,在清宮內獨領風 近百年。
充分了解雍正一朝的琺琅彩瓷器的製作發展歷史,才能有助於我們在收藏時的斷代問題,才能不至於被打眼。
乾隆時期在琺琅彩瓷上,出現了一類臨摹西洋人物和景色的紋飾,其用筆光滑平柔,幾乎看不到筆觸,色彩絢麗豐富。並運用焦點透視方式,使畫面上的人物及背景上的建築物,具有光線明暗的立體效果,這些都是制瓷匠師將西洋畫法融入琺琅彩瓷繪技藝中的結果。
故宮裡藏有一件黃地小葫蘆瓶,上部橢圓形開光內繪西洋景色,下部海棠花式開光內繪西洋婦女和嬰兒。畫面中人物面部明暗分明,裝束華麗,背景建築物清晰可見。整個圖案從題材至畫法都是西洋風格,是乾隆琺琅彩瓷受西洋畫風影響的典型之作。
琺琅彩製作全是由清宮自己製作,在雍正前,彩料是由國外進貨,琺琅彩是中西交合的產物,其在顏色上大大突破了以前所有的朝代,是中國文化的體現,也是清宮的政治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