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歧視現象越來越引起決策者的重視,當它與一些具備市場支配地位的平臺企業緊密結合時,會給社會生活造成更大危害。日前,央行行長易綱在國際清算銀行監管大型科技公司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講時強調,未來將發揮好與反壟斷部門的監管合力(作用),遏制濫用市場優勢地位的壟斷行為,積極應對演算法歧視等新型壟斷問題。
演算法歧視,簡單地說就是運用大資料技術對使用者“畫像”,並對結果進行濫用。其產生的危害包括對人們的價格歧視、身份性歧視、就業歧視、教育歧視、信貸歧視等。而當這些歧視發生或造成實際侵害時,往往難以被人們發覺,即使發覺了也難以維權。
舉例來說,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爆料,某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APP在使用者未主動啟用APP的情況下,在後臺數次讀取使用者相簿,每次讀取的時長為40秒到1分鐘不等。此被稱為“在你睡覺時,有人在偷偷看你的相簿”。該APP為什麼對使用者的相簿感興趣?一個重要原因是可以藉此判斷使用者的喜好,從而精準推送廣告以獲取利益。這種現象在許多APP中屢見不鮮,“大資料殺熟”就是價格歧視的一種表現形式。因為它發現了你的喜好,給你報出的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要比它“不熟悉”的使用者價格更高。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主要可歸因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新型壟斷,或者說一些平臺濫用自己的強勢地位。資料顯示,2019年,87%的中國消費者使用了金融科技,2020年末,全球前20大平臺公司中中資企業已佔據五席;2020年中國網上零售額超過了11萬億元。這麼大的市場規模是一個系統化的社會工程,不強化規矩,就難以“成方圓”。
要“成方圓”,首先是要把準脈、認準症。
“症狀”表現之一:平臺公司天然具備“贏者通吃”屬性,可能引發市場壟斷。網際網路平臺涉嫌壟斷違法的新型行為主要包括多個方面:濫用平臺管理權,限制交易與優待自營業務;濫用資料和演算法控制權,實施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行為;不合理地實施併購或者內部整合等。
於是產生了“症狀”之二:為了獲得平臺公司的金融等服務,消費者往往被迫需要向其提供個人資訊,導致大型平臺公司過度收集甚至濫用消費者資訊的情況發生。
認準了“癥結”,下面就要精準“開藥”,這包括進一步完善法規、嚴處罰。
應該看到,“嚴處罰”方面的力度已越來越大。在市場監管部門公佈的處罰案例中,基本涉及了“演算法”、“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關鍵詞,處罰金額也屢屢有高至幾十億、上百億元的。
制度方面,今年3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要求,要健全完善規則制度,加快健全平臺經濟法律法規,及時彌補規則空白和漏洞,加強資料產權制度建設,強化平臺企業資料安全責任,並特別提出要充實反壟斷監管力量,增強監管權威性。
其後,決策層在制度建設方面又有多項舉措,包括8月底的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透過《關於強化反壟斷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的意見》。
下一步,一方面要及時出臺反壟斷方面的司法解釋,另一方面,也要與時俱進,對《反壟斷法》進行及時、有針對性的修訂,尤其是針對新型壟斷要有更明確的認定標準和處罰措施。這其中,對資料權利性質、資料權利邊界、資料權利執行等一系列問題,反壟斷法及其相關配套法規應當予以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