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銀行資產投放速度加快,在資本端,各家銀行在加速“補血”。有市場機構統計,上半年銀行發債近9000億元,遠超去年同期水平,其中,中小銀行發債數量和額度均大幅增加,成為“補血”主力軍。
銀行頻頻發債,一方面與市場利率回落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銀行面臨的資本補充壓力。一般來說,銀行的資金有三個來源,即吸收存款、向其他機構借款和發行債券。存款資金來源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向其他銀行機構的借款資金大部分是短期資金,而發行金融債券則比較有效地彌補了前兩者的短板。
債券在到期之前一般不能提前兌換,只能在市場轉讓,從而保證了籌集資金的穩定性。同時,在發行債券時可以靈活規定期限,金融債券期限大多是3年或5年,有些甚至更長,去年一段時期銀行紛紛發行的永續債為無固定期限債券。
隨著業務的擴張以及對不良資產處置加速,有人預計,未來將有更多銀行加入發債隊伍。雖然發行債券可以使金融機構籌措到穩定且期限靈活的資金,有利於最佳化資產結構,但越來越多的銀行加入發債大軍也引發不少擔憂。
擔憂之一是大量中小銀行的加入讓永續債發行風險攀升。由於永續債結構較為複雜,國際市場上永續債的發行人主要為大型商業銀行,不少中小銀行對其風險認識不足,一些中小銀行自身也存在經營風險。為數眾多的中小銀行紛紛發行永續債,使得永續債在供需失衡的同時,風險也不斷攀升。
擔憂之二是中小銀行可能產生“發債依賴”。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行業正加速轉型發展,監管要求日益與國際對標,部分中小銀行自身存在經營不善,不能適應行業轉型發展和新的監管要求,依賴於發債等手段雖然能暫時緩解眼前的資本困境,但並非長遠之策。
所以說,有關銀行補充資本金,需要築牢風險底線,特別是要專注自身業務發展,積極跟上行業轉型步伐,立足長遠,持續穩健發展。對於一些受制於技術、人才、資金、資源等因素、無法靠自身力量實現轉型的中小銀行,需要積極尋求外部合作,引入具備優勢資源的股東,採取兼併重組或抱團取暖等方式,提升競爭優勢,增強抵禦風險能力。
我國有4000多家中小銀行,在支援區域經濟穩健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中小銀行穩健發展,對於防範和化解區域金融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監管機構和各地金融管理部門要重視中小銀行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和現實困境,多措並舉、因地制宜,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動中小銀行長遠穩健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陸 敏)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