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野大軍圍殲黃百韜兵團時,黃維正率領著國民黨第12兵團從一百多公里外的河南駐馬店向淮海戰場挺進。自1948年11月8日出發至11月24日第12兵團即將被中野大軍包圍,在半個多月的時間裡,黃維和他的下屬們一點警覺都沒有嗎?
18軍軍長楊伯濤多次提醒黃維:前面可能是陷阱,因為和以往相比,中原野戰軍的戰法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對於這些情況,黃維並非視而不見。一是他要堅持執行蔣介石的命令,二是他始終認為:以劉鄧大軍的戰鬥力不太可能包圍第12兵團,退一萬步講,即使他們勉強包圍了,自己也能率領12兵團打出去。
第12兵團隸屬於華中剿總(白崇禧擔任總司令),下轄四個軍(另有一個快速縱隊),即第18軍,第10軍,第14軍和第85軍。除了第85軍以外,另外三個軍和快速縱隊基本以原18軍(整編11師)為基礎組建,也是陳誠“土木系”的嫡系部隊。這個兵團的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即使放到整個國民黨軍作戰序列裡,也是主力中的主力。
反觀中原野戰軍,部隊從大別山轉出後減員比較多,重武器的損失也不小。在後來圍殲黃維兵團的七個縱隊中(另有三個旅),只有一縱和四縱各有九個團,九縱僅有五個團(其餘均為六個團),各縱隊平均只有1.5-1.6萬人,最少的僅為1.2萬餘人。也就是說,中野大軍和黃維兵團在人數上相當,可武器裝備的差距就太大了。
鑑於這樣的兵力和裝備對比,黃維對於第12兵團完成向徐州集結的任務還是非常有信心的。不過,第18軍軍長楊伯濤卻發現了不好的徵兆:“共軍的戰法有點反常。”
按照楊伯濤的經驗,無論是劉鄧還是陳粟,平時更喜歡採用運動戰的方式進行側擊、尾擊或者突襲。現在,對面的這支部隊不但構建了堅固的防禦工事,還敢於採用迎頭堵擊的戰法硬碰硬。除此之外,在以往的戰鬥中,中野和華野基本各自為戰,這一次卻緊緊地靠攏在一起。很明顯,兩支部隊都有打大規模戰鬥的趨勢。
自從進入淮海戰場以來,楊伯濤就把這種顧慮報告給黃維。儘管黃維也察覺出異樣,可他仍然要執行蔣介石的命令。
由於第12兵團並不在徐州剿總的作戰序列裡,因此他們直接聽命於南京國防部。黃維兵團被殲滅後,很多18軍軍官都認為:如果胡璉擔任兵團司令,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這個說法也許有些道理,可12兵團司令官的人選本就是蔣介石經過多方考慮而做出的決定。
第12兵團的背後是陳誠,而陳誠與白崇禧的關係非常不好。同時,胡璉也不是個“省油的燈”,他和白崇禧也發生過不少衝突,白崇禧也曾經在蔣介石面前“攻擊”過胡璉。因此,在第12兵團組建之初,蔣介石特意向陳誠徵求過意見,陳誠推薦的人正是黃維。在他看來,黃維為人正直、沒那麼有稜角,在抗戰時也擔任過18軍軍長,資歷和威望都沒有問題。
黃維帶著12兵團一頭“扎進”淮海戰場,楊伯濤多次提醒也沒換來及時地後撤,這也讓不少人覺得黃維有些輕敵、太過“書生氣”。不過,事情總有兩面性。胡璉為什麼當不上第12兵團的司令官?是他的個性使然,這種個性會帶到戰場上,也會存在於生活、處事中。歸根結底,蔣介石為了平衡國民黨各個利益團體的爭鬥,在第12兵團組建之初已經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