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霞/文
表面上看,他們似乎與這個時代熱氣騰騰的一切都不沾邊。
他們很少上媒體熱搜、很少出現在直播間、也很少被刷屏——除了其中一位,在去世當天和之後好些天,被整個國家悲痛地懷念和致敬,他就是袁隆平先生。其他大部分人、大部分時間,都默默無聞地沉浸在實驗室或者田間,或者在奔赴國際學術會議的跨國航班上。
但是,往深裡看,他們是如此深刻地介入和改變著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人類的前途命運。
他們在基因測序上的革命性突破,讓全球無數孕婦得以獲得無創產前唐氏篩查,確定胎兒的基因是否健康。他們培育的水稻新品種,讓地球上第一人口大國,免於糧食危機的噩夢。他們對細胞與免疫系統的研究,觸及了新冠肺炎引發的炎症風暴的源頭……
他們出生、成長的根都在中國。他們的上述研究成果,也大都在大中華區完成。他們的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充滿原創性與突破性,而且獲得了超越國別、造福全人類的影響力。
他們是《“未來”科學家》這本書的主人公——來自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領域的15位科學家。
科學偶像的人生故事
長篇深度人物訪談,早已不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文字。在短影片、長影片、公眾號10w+文章、娛樂綜藝耗盡公眾注意力資源的今天,哪怕還有偶然一見的人物訪談文章,也大都不很長、不深入,而且更多是娛樂明星的簡單問答。無論是當年著名政治女記者法拉奇留下的至今仍灼灼生輝的《風雲人物訪談錄》,還是持續影響當代文化界的《巴黎評論:作家訪談》系列,同類書籍在中文世界都非常少見。
這本書,《“未來”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訪談實錄(2016-2019)》因此顯得十分另類,讓人刮目。知名或者還未出圈的15位科學家,隨著提問的引導,一點點追溯自己的出生、童年、求學之路與科研之路,穿插著自己的挫敗與光榮、對科學、對時代的感知和理解,細緻、真誠、言之有物,讀來讓人沉浸又動容。
張啟發教授,與袁隆平教授是相同領域,他創造性地構建了水稻“永久F2群體”,顯著降低了雜交水稻育種的隨機性,極大地拓展了雜種優勢在水稻育種中的應用。
但是,比他這番了不起的科研成就,更讓人震動的是,張啟發當年用不到十年時間,完成了從高中到博士後的全部過程。科學家的故事歷來傳奇且勵志。但是,文革中度過少年時代的這一代中國科學家的人生故事,尤其傳奇、震撼人心。
不同於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袁隆平教授,被大自然的魔力所召喚,在田間地頭做起了著名的“禾下乘涼”與“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把自己一生獻給了中國的糧食增產事業;張啟發教授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農民出身,祖輩都是湖北農民。他從小就在田間長大,卻吃不飽、經常挖野菜充飢;初中時文革開始,雖然文革結束後他被推薦為工農兵大學生,也依然很少上課、基本都在下地種田。
直到文革結束,時代的風氣開始轉變。張啟發才發現,搞小麥研究需要出國、出國需要會英語。因此,用文革結束後不到十年時間,張啟發從26個英文字母學起,到出國、到在美國讀完博士後、然後回國,在離家鄉不遠的華中農業大學,白手起家、像創業者一樣四處籌款,組建了武漢地區第一個可以做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實驗室,從此開始了紮根中國農田的水稻研究。
直至今日,張啟發教授團隊倡導的“綠色超級水稻”,不僅是中國科技部的重大專案,也獲得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認可。被他命名為“雙水雙綠”的理念,也就是水稻和水產動物(小龍蝦)共同養植,實現經濟價值的同時減少環境資源負擔,讓所謂的“魚米之鄉”真正名副其實。“雙水雙綠”之所以讓張啟發教授驕傲,不僅在於它可以突破性地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多贏,更重要的是,“放眼世界,這種系統具有其獨特性,它是我們中國農民的創造。”小升初考試作文,寫下了《當一個有文化的新型農民》的張啟發教授,歷經時代耽擱與奮起追趕,最終兌現了兒時承諾。
對大眾而言,陌生的不只是農田裡的雜交水稻,還有複雜的密碼學。從這本書15位科學家之一、來自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家王小云教授的故事裡,我們得以瞭解,中國的密碼學研究如何讓全球密碼學界興奮和震驚!其相關研究成果,又是如何被中國的軟體產品廣泛使用。
作為書中15位科學家中唯一的女性,王小云教授從小的興趣與優勢,其實在物理學。來自父親的期待,“父親從小教育我要像居里夫人那樣,為科學獻身,為國家做貢獻。”與母親的支援,“為了讓我們能安心學習,母親承擔起了全部的農活家務活”,王小云沒有被傳統社會“女孩數學不如男生”的性別偏見所限制,她的物理與數學成績一直很好,最終大學時選擇了數學系,後來在研究生階段,師從著名數學家潘承洞院士,從事解析數論的研究。
數論是公鑰密碼學最核心的數學基礎。王小云教授一頭扎入了這個很重要、很難、也很冒險——“事實上這個方向裡的科學家,99%的人永遠也不會取得成功。”——的領域,充滿激情地破解了一系列國際密碼演算法。
身為女性科學家,王小云教授的成就更顯得了不起。不像書中其他男性科學家,大都有妻母支援,照料他們的日常生活、承擔養育孩子的重任,王小云在突破國際密碼界難題期間,不僅生養女兒、種花、“我的科研就是抱孩子抱出來、做家務做出來、養花養出來的。”還拿出自己的科研獎金,支援丈夫籌建自己的實驗室。王小云教授身上爆發出的驚人的能量,讓人期待更多女性在科學領域大放異彩。
15位科學家,無論男女、無論年齡、無論領域,每一位都面目清晰、性格鮮明、無比獨特、又無比精彩。他們跟這個社交媒體造就的網紅時代裡那些擁有驚人流量、粉絲浩蕩的娛樂明星,似乎完全是兩個物種。
如果你瞭解過那些網紅博主、流量明星一天的日程,他們的奔忙與空虛、他們在鏡頭之外的孤獨與迷茫,一定會生出跟我同樣的困惑:光鮮或者寂寞,娛樂明星還是科研工作,年輕一代、與更年輕的一代,應該選擇哪一種生活?
科學偶像的背後
如果沒有未來科學大獎、沒有12位出資的中國商界精英、沒有另外20餘位各個領域的世界知名科學家的鼎力支援、提名與評選,我們很難看到15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很難讀到這本書,跟隨他們的成長經歷、他們的追求、挫敗與成就,去感受時代的變遷、中國的進步,以及科學精神攝人心魄的魅力。“未來科學大獎”,在這個眾聲喧譁的網紅時代,將一束高光打在了寂寞無聲的科學家身上。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一個由一群科學家、企業家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成立五年至今,設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每個獎項獎金為100萬美金,由12位“深度認同科學價值的行業領軍人物”個人出資而來。他們來自國內頂尖的科技企業與投資公司,比如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網易創始人丁磊、龍湖集團主席吳亞軍、紅杉中國投資公司沈南鵬、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等等。
12位出資人分別選擇了各自最期待的科學探索領域,比如馬化騰和丁磊都選擇資助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沈南鵬、張磊都選擇了資助生命科學獎;吳亞軍、徐小平選擇資助物質科學獎。
企業家出錢、科學家出力。包括饒毅、季向東、李飛飛在內的各個領域的20餘位頂級科學家,承擔起了獎項提名和獲獎者評選的工作。
有錢、有人之後,未來科學大獎的規則與機制設定,也相當地精心。獎項對獲獎者的國籍不做限制,但是要求其工作主要在大中華地區完成,在必須具備原創性、長期重要性的同時,還必須獲得國際主流學術界的認可和影響。
整個評審體系主要參考的是諾貝爾獎、圖靈獎,採取提醒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而獲獎者的頒獎典禮,則像是在對標奧斯卡頒獎禮:獲獎科學家們被邀請盛裝出席,攜家人一起走過紅毯、致頒獎詞。——是的,未來科學大獎,就是希望被喧鬧的時代冷落的科學家們,能夠享受國際超級明星般的矚目和榮光。
這讓從小叛逆、學術生涯幾經波折、甚至認為“被邊緣化的逆境,對科學家來說是一件好事”的邵峰教授,專門在頒獎禮前的三個月內減重30斤!邵峰教授因為細胞焦亡的突破性研究,獲得了未來科學大獎2019年度的生命科學獎。
其他很多獲獎科學家,也終於得以有一個高光時刻,在“中國諾貝爾獎”的頒獎禮上,跟自己的家人、孩子,表達感謝和歉意;向家人證明,他們常年不捨晝夜、辜負小家的工作,是為了更多的人擁有更好的生活。
“未來”之光
頒獎禮上的高光時刻終究是短暫的歡樂和感動,沉澱在這本書中的每一位獲獎科學家的經歷與思考,才是更加長久寶貴的財富,其價值甚至不輸於他們的具體工作與研究成果。因為他們的具體工作與研究成果,也許註定遠離公眾日常生活、不可見、也難以理解,無聲地改變世界,但是他們在這本訪談錄中釋放出的對科學的熱烈地追逐、深入地思考,必將感染每一位讀者,甚至啟發一代青年。
“如果你像我一樣在年輕時候讀到這本書,你一定會備受鼓舞,獲得與前人分庭抗禮的勇氣。”這本書叫做《雙螺旋》,講述的是年輕的科學家在破解DNA雙螺旋結構的過程中,與前輩科學家的競爭。被這本書深深鼓舞的,是年輕的盧煜明。
盧煜明教授是第一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的獲獎者,他因為在基因測序、孕婦無創唐氏篩查方面的卓越貢獻而獲獎。在回顧自己幾十年前被科學點燃的那一刻,盧煜明說,“科學是發現的旅程。能成為科學家是一種莫大的榮幸,因為我們有機會作為歷史第一人在第一時間解讀大自然的奧秘。”
幾乎每位科學家都回顧了他們被科學點燃的時刻,他們如何經歷迷茫、如何不斷尋找機會、堅持自己的選擇。回憶過往種種,不再年輕的科學家們仍然激動難耐,也讓讀者心潮澎湃。這是一種久遠、久違的情緒,在洗腦短影片和熱鬧直播間裡,完全不可能出現、不能夠呈現的情緒,但卻是一種能夠穿越時代和時光,能夠瞬間點燃某個同樣熱愛理性、探索、創新靈魂的那種情緒。
這本書的開篇說,“未來科學大獎希望獎勵對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使其成為青少年的榜樣,啟蒙科學精神,喚起科學熱情,影響社會風尚。”
我不確定這個大獎、這本書能否達到這個目標,但至少,這絕對是當下這個時代迫切需要的。我們的年輕一代,不是不可以熱愛娛樂、沉浸在遊戲和直播當中,只是,他們應該知道,他們的人生還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比如,成為一名硬核科學家,是如此地迷人、酷,而且偉大。
“在所有可以用’科學’一詞來指稱的領域,人都是其唯一限制因素。我們在某個方向上的進步快慢,皆取決與從事該工作的真正一流人才的數量……”這句話語出哈佛大學校長柯南特,來自《科學:無盡的前沿》一書。這本書中完整公佈的一份報告,被認為直接促成美國在二戰後幾十年實現了科技創新的大飛躍。其中《科學人才的革新》這節內容,讀來尤其讓人警醒,讓我們對中國的科學家充滿珍惜和期待。
放在書架上的《“未來”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訪談實錄》,顯得厚重、簡樸、平淡無奇。翻開它才能感受到它的力量,科學家的故事發射出一道道光芒,既有科學與理性之光、也飽含激情與人性之光。
希望這些光芒能夠照亮這個時代、照亮更多人、照亮未來。希望盧煜明教授在書中的話,被更多人聽到:“我要對所有的年輕讀者呼籲,要想成為一名科學家,現在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