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啃老族”是遭人唾棄的,可是我做“啃老族”幾年來,不但沒有遭人痛罵,反而贏得了一片讚揚之聲。
我年邁的父母一直住在遠離縣城的農村,每週六我必回老家看望他們。前幾年我回老家時發現,他們臉上的笑容逐漸少了,還經常掛著失魂落魄的表情。妻子分析來分析去斷定:二老缺少的是一種“存在感”。咱們搬到縣城之後,二老覺得對咱們的小家沒啥“貢獻”了,精神上也失去了寄託。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思前想後一對比,妻子分析的絕對有道理。於是我開始實施我的“啃老計劃”之第一步:“物質啃老”。——再回老家時,我根據父母的身體狀況,適當地給他們派一些農活,比如:“媽,你養幾隻土雞吧,我們都愛吃土雞蛋,縣城裡買不到。”“爸,你種點兒白菜、香菜、香蔥吧,我喜歡吃蘸醬菜,那些東西不打藥,縣裡也買不到。”別看要求不高,二老卻立馬來了精神,養雞的養雞,種菜的種菜,老家又有了生機。週六再回老家時,二老就早早地把土雞蛋、各種時令蔬菜分別打包裝好,只待我們走時帶上。實行一段時間後,二老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幹啥都有勁頭了,每天忙前忙後,日子充實又快樂。
初戰告捷,我又開始實施“啃老計劃”的第二步:“精神啃老”。父親參加過遼瀋戰役、西南剿匪、解放海南島戰役、抗美援朝戰爭,是一位從槍林彈雨中闖過來的老兵。於是我以“大孫子想聽爺爺經歷的戰爭故事”為由,讓父親閒暇時寫寫戰爭回憶錄。這個“啃老計劃”如同給父親打了針興奮劑,他哈哈哈大笑三聲,朗聲吩咐:“老伴兒,筆、墨、茶水侍候!”當天就開始動筆。他從自己參加東北第四野戰軍開始,一直寫到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結束,洋洋灑灑20多萬字。經過半年多的寫作、修改,一部由父親創作的自傳體長篇戰爭紀實《烽火年輪》已經“殺青”了。
在父親寫回憶錄的同時,我也沒有忘記對母親的“精神啃老”——我以“單位職工展覽室需要”為由,懇求母親撿起年輕時的刺繡和描畫手藝。母親有空就忙於這些事,甚至覺得自己的時間都不夠用了。
如今,二老在老家把晚年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家裡家外各項生活內容塞滿了24小時。去年下半年,二老還報名參加了老年大學、老年健身舞班、老年志願者服務隊。父親和母親說:“能為孩子們幫點忙,從小裡說是對家庭出點力,往大里說是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我們現在呀,是累並充實著,忙併快樂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