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現實和理想有差距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糾結著應該死磕還是放棄。
而是要準確地判斷出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到底是什麼,這個差距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個是定性方面的判斷,是不是你的理想,和你面對的現實,完全就是兩回事?
這個通常會出現在你給自己定了一個虛假的目標的時候,我最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許多大學生,明明畢業後的目標就是在光鮮亮麗的寫字樓裡穿著高檔的服裝,做著體面的工作,領著超高的薪水,而這些學生卻定了一個一定要拿到天坑專業博士學位的目標(幻想著只要有了博士學位,就能實現這一切),畢業後才發現,理想和現實有著較大的差距。
這根本不是要不要放棄的問題,而是你走錯了道路,是否要切換賽道的問題。
另一個方面則是定量方面的判斷,這時候你已經走在了正確的賽道上了,定量的判斷就是你離你的目標還有多遠?
比如你想成為你們公司的總工,而你目前還是一個普通的工程師,但你們公司的晉升路線有著很清晰的指標和方向,那你大概就能計算出來,在未來多少年內,付出多少努力,拿到什麼成果,就有希望成為總工了。
但如果你發現,這個公司是家族企業,很講人情關係,高管都是自己人,那你就要學會主動放棄這個目標,或者換一家公司去奮鬥。
類似的,你想在一線城市的市中心擁有一套大平層,然後你瞭解到,這樣的一套房子,大概售價五千萬。
而你現在二十五歲,你所從事的工作,月薪五千塊,你們行業內最頂尖的人才,月薪也就四萬塊錢,而且一般要奮鬥十五年以上才能到達那個職位。
那這個時候,你就應該果斷放棄你的這個理想,因為你的理想太過於縹緲。
再舉一個我以前常見的例子,我研究生所學專業的一個對口就業領域就是各種製藥廠,在當年的製藥廠裡,技術線條有著明確的分工,本科生只能打雜,碩士生是幹活主力,博士生是小組長帶領小團隊。你如果只是本科生,你成為小組長的希望都很渺茫,最有效的升職途徑是回學校再讀個博士學位,這對於碩士也是一樣的,而要成為製藥廠裡的首席科學家,那需要的條件就多了,而且很多是你註定無法獲得的。
所以,面對這樣的現實,如果你的理想是成為那個首席,那真的不如換個行業算了,或者趁年輕,趕緊去海外名校讀個博士,最好在國外藥廠混幾年,帶著點東西回國,說不定有希望。
準確地判斷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其實是個技術活,需要你有很多年的積累和很複雜的知識體系,所以,有時候多請有經驗的過來人或者行內人幫忙,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比你自己瞎琢磨要高效多了。
很多時候,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並不是靠死磕就能解決的,可能很多涉世未深的人看多了各種YY網文,總覺得能夠在未來的某個時間節點發生某個奇蹟,然後就超神了,而現實之所以是現實,就是因為不會有這樣的奇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