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國常會上總理一聲令下不計一切成本供應煤炭,那也是沒辦法的,北方已經開始過冬,沒暖氣的日子怎麼過?叫煤礦全力挖煤不是真的缺煤,而是煤價太高了,目的就是平抑國內的煤價。由於煤價過高,目前的煤炭發電和供熱都在虧損。即使是把上浮最高限制提高到20%,也是虧損的。要降到多少才能讓煤電廠不虧損開工呢?我胡猜要降到1200以下,基礎電價再上浮20%就差不多了。所以電力股在8日出現在大跌,但邏輯有時候變的很快。某磚家表示,“從全球能源市場看,全球性電價上漲是必然的現象。政府補貼不可持續,限價更不可取。”
有人說國家設立雙碳目標,大力推行新能源,為什麼這麼缺電新能源頂不上來?因為新能源建設是很漫長的工程,估計未來的40年內都會大力發展。而且關的煤電太多,新能源根本補不上,特高壓和儲能工程也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建成的。所以近五年還是要靠煤電保底的,核水風光生物質全面發展才能達到雙碳目標。
再說說綠電交易,這次高耗能行業電價上不封頂的政策對於國內的很多行業有巨大的打擊,如電解鋁、化學制品、石油加工、金屬冶煉等行業。目前看對這些行業是利空的,如何解決呢?這些行業需要大量購買綠電,降低能耗比。因為綠電是不計入能耗總量的,降低能耗比是不是可以降低企業的能耗等級?
全球性的通脹中國無法避免,政府顧及民生,在疫情情況下降費減稅是好事。但中國經濟和國際接軌,大宗商品的價格和國際聯動,目前中國無法影響能源類大宗商品的國際價格。而火電的主要成本是煤炭,雙碳目標下全球煤產能都在控制,低價煤己經不復存在。輸入性通脹迫在眉睫,十幾年不漲的電價漲一下大家就覺的不可接受,這合理嗎?
中國的經濟還是建立在高耗能、低電價、低人力成本的基礎上,要和歐美公平競爭,不可能長期維持這些優勢。中國要保住“世界製造工廠”和“基建狂魔稱號”,就必須大力發展新能源,但低電價限制了新能源的發展。原來用老能源補貼新能源的策略現在也行不通了,不漲電價就沒有能源優勢,基建和製造業還是得停下來。歐美的碳稅就是卡住國內製造業的脖子,再不低碳就得退出歐美市場,沒有退路的。
今年上半年第二產業用電量26610億千瓦時,全社會用電量累計39339億千瓦時,第二產業佔全社會用電量的67.64%。第二產業是指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可以說工業用電是中國的主要用電量,民用電用便宜的水電、核電、風光電,工業用煤電、氣電,所以煤電漲價必須是工業用電買單,特別是高耗能企業。
這次調電價給電力行業希望,一種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希望。幾十年的基礎電價機制動搖了,電力市場化給電力股一種重估的機會。未來幾十年的主力能源可能只有電力一種,石油、煤炭、燃氣都會被電力替代。那你說電力股的價值只是目前這些漲幅可以體現的嗎?
為什麼說週一電力股應該漲?囯內煤炭降價是必然的,至少短期不會再漲,這對於火電廠是利好,但這不足以讓電廠盈利。即使動力煤價跌到1200,很多火電廠還是虧本的,所以電價上漲幅度更重要。這次提高了10%的上浮限制,加上對高耗能企業的不限制漲幅,對於火電廠是利好。如果近期煤價還是不下跌,可能下次就會把上浮空間提高到30-50%了。不提行不行?十月東北開始供暖了,凍成冰圪塔的老百姓罵街會很難聽。其他水電和新能源電力也是大利好,因為高耗能企業只能購買綠電來降低能耗比,否則就用高價電。有高價電用總比停電停產要好吧?
結論:利好綠電、火電、水電,那為什麼不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