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總是習慣性地腹瀉,總愛拉肚子。稍微吃點涼的是如此,要是稍微多吃一點也會如此。而且大多時候排便稀薄,排便也不成形,每天要上很多次廁所。尤為重要的是排便時,消化不完全。且平時還伴有腹脹和腸鳴。用形象的說來形容這些人,就是“肛口太鬆”。
而這類問題的形成,原因是比較多的。這其中,我們最需要關注的問題就是這脾胃虛弱了。可以說,若是症狀到了這一步,就說明他們的脾胃虛弱,已經到達較為嚴重的地步了。
中醫裡講,我們的脾,主運化。在談到這個“運化”時,有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其實,我們可以將其簡單地將其理解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以及營養的攝取。
所以,若是脾虛到達了一定的程度。那麼,我們地消化可能不會太好。
《素問·髒氣法時論》就有記載:“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飧瀉不化是也”。
《時病論》同樣也提到:“脾胃受寒而陽虛,虛則不司運用。清陽之氣不主上升,反而下陷而便瀉”。
其實,脾虛的症候表現,是比較多的。就比如說我們面色萎黃、四肢乏力懶動。
若是心脾兩虛所引起,還可能會伴有頭暈、健忘、目眩等。
其中,若是一旦出現了經常性的腹瀉。那麼就表示問題相對比較大了。因為一旦到這個程度,我們的水谷精微地吸收就會出現障礙。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腎精,從而導致我們腎精虧虛。
若是我們的身體,失去了“脾”這一後天之本的濡養。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會慢慢地出現各種各樣的毛病。尤其是虛損性的疾病是最為多見的。
所以說,一旦我們地“脾”虛弱到了經常地、慢性地腹瀉這一步。就已經很嚴重了。這就是文章開篇所提到的“肛口難收,氣血不留”的含義。
遇到這類問題,要如何應對?
上面我們提到,病因病機在於脾虛而導致的上述虛損的現象。那麼,治本也就在於健脾了。下面來分享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就可操作的簡單方法。用它以及最短的時間內,來改善腹瀉的這一局面,算得上是一個治標的辦法。方法也很簡單,就是用烏梅取汁,加適量粳米和冰糖煮粥。
這個方法是出自《聖濟總錄》,這裡所用到的烏梅,酸澀偏溫,性善收澀,它主要在於“入肺則收,入腸則澀”。
所以說,它有澀腸止瀉的作用,對於脾虛久瀉,是十分恰當的。當然,這只是一個治標的辦法。想要進一步治本,還必須結合健脾的辦法才能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