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大姨媽”,真是個不省心的主兒。來得太早不行,太晚不行,來得太頻繁也不行。只要身體有不適都可能會影響月經來潮,所以月經也被稱為“女性健康的晴雨表”。
一、調經宜分經前後
大家都知道:人體以臟腑、經絡為本,氣血為用,氣血是機體的物質基礎,臟腑是生化氣血之源,起著分管血的生成與執行、調節血和氣的作用。氣血執行不好,就會導致月經不調,可能影響生育。
而調經尚須依據經前、經後、經時、平時的不同階段,而選用不同的治法方藥。
原則上經前勿補、經後勿瀉、經時治標、平時治本。
如經前多采用疏調法,理氣和血、因勢利導,俾血行通暢,而無滯澀。
一般以逍遙散為基本方。其間夾寒者兼予溫經散寒,以助血行;血熱者則兼涼血潤燥,使熱隨血去;氣滯者兼行氣解鬱;血瘀者兼通絡活血等等。
但經前勿補亦非絕對,如月經先期,或經量過多之屬於氣虛不攝者,亦應調補氣血,或兼固澀,以控制出血量。經行期間,由於血運較之平時活躍,症狀亦每較明顯,宜在辨別寒熱虛實的前提下,針對具體症狀治療。
如經量過多者兼養血止血;過少者兼活血通調;腹部脹痛者兼理氣止痛等等。經後由於血脈空虛,易為邪侵,故宜滋補肝腎,調理脾胃,以增強其修復機能,恢復氣血。
二、調經要調血
經淨後到下次經潮前的一段時間為平時,應本著“緩則治本”的原則,著重調理臟腑氣機,特別是肝、腎、脾(胃)的功能,以使臟腑安和,氣血協調。其中邪氣盛者以祛邪為主,正氣虛者以扶正為主。
中醫典籍雲:“先因病而後經不調者,當先治病,病去則經自調;若因經不調而後生病者,當先調經,經調則病自除。”無論調經或治病,主要還須依靠平時的階段進行。同時還應結合季節氣候、地理環境、生活習慣、居處條件等對患者的影響,在治療用藥中加意斟酌,全面考慮,做好醫囑。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女性治療月經不調也要和心情掛上鉤。
女子又是以肝為本,怒則傷肝,造成情志不暢,氣血逆亂,所以制怒也是月經病養心的首要任務。
氣血不足,執行不暢造成心神不寧,易生驚恐。驚心是月經不調的成因,所以調經必防驚。假如受驚後則要迅速調整解脫,及時迴歸常態。
我是婦科大夫張慶清,專攻中醫婦科,每天花了很多心思及精力來撰寫科普,碼字不容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說法,請幫忙點個贊或是點個關注;分享是一種美德,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請把這篇文章轉發分享給需要的她們,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