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浩瀚的空天還有許多未知的奧秘有待探索",為此,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聯合開設“Calling太空”科普專欄,為大家講述有趣的故事,介紹一些與空間科學和航天相關的知識。
大家可能聽說過木星、土星個頭比咱們地球大很多,而且有不止一顆的天然“衛星”,儼然一個個小的星系。那麼,你知道他們都有幾顆衛星嗎?
人類已經知道的土星衛星差不多有82顆。而且隨著觀測手段和精度的提高,還可能有其他未發現的衛星!而木星與之相似,今年6月份,根據報道,一位業餘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新的木星衛星。雖然它還沒被正式命名,但它將使木星的衛星數量達到80顆。
它們怎麼家族都這麼龐大?!
什麼叫“衛星”?
所謂天然的衛星(Moon,也即是月亮的英文),是圍繞行星(比如地球)執行的星球,而行星是圍繞恆星(比如太陽)執行的星球。
與行星、矮行星確定的定義不同,衛星其實沒有要求球形的形狀,也不需要清空軌道上的其他天體。衛星主要的要求就是要在軌道上環繞著行星飛行,而不能繞太陽這樣的恆星飛。這主要是物體在萬有引力作用下飛行速度方向的改變,轉過的弧線與地球這個圓球一致。
咱們地球只有月亮這一顆衛星,相鄰的火星有兩顆,但“氣態行星”木星和土星的衛星非常非常多,剛才說了,它們都超過80顆。
這些衛星裡,個頭大的就像咱們地球一樣是一顆宏大的星球,小的可能就是一個奇形怪狀的巨石。例如下邊這張照片是卡西尼飛船於2012年7月23日在距離土衛四星球26萬英里(約42萬公里)處拍攝的。這顆星球平均直徑為1118千米,主要由冰組成。從照片可以看到,它的表面有峽谷、線條(卡西尼飛船拍攝到其可能是冰懸崖)和撞擊坑,是一顆有著豐富地貌的星球。
第80顆木星衛星是怎麼發現的?
前文我們提到的這位叫做Kai Ly的朋友,在本次發現之前,就曾利用3.6米加法夏望遠鏡(CFHT)在2003年觀測的資料,識別出一些曾經被發現、但已經丟失了位置記錄的木星衛星。
今年6月份,他開始檢查攝於2003年2月的影象,當時正處於木星衝日時期,也是其衛星最明亮的時候。他檢查了在2月24日晚上不同時間中覆蓋同一天區的三張觀測影象,發現當晚有3個目標點——3顆可能的未發現衛星——以每小時13到21角秒的速度移動。
Ly進一步在其他時間的圖中發現其中某顆衛星(被Ly稱為EJc0061),並由此建立了一條時長為22天的弧線軌跡,表明該星體與木星存在聯絡。從那以後,高精度的軌道預測和星曆錶使他可以探索2003年以後的觀測記錄。後來他觀測到越來越多的驗證結果,例如從2018年的結果中,他在預測的衛星位置附近找到了它,這顆微弱的衛星視星等在23.2到23.5之間。
最終,他根據為期15.26年(5574天)內的76次觀測記錄繪製出了這顆衛星的軌道線,看上去它的軌道在幾十年內都會是穩定的。夏威夷大學的David Tholen表示,這些資料幾乎完整記錄了這顆衛星8個軌道(週期為1.9年)的運動,足以證明它是一顆木星的衛星。
2021年6月30日,Kai Ly向小行星郵件列表(Minor Planet Mailing List)報告了這一發現,並將其提交給小行星電子通報(Minor Planet Electronic Circular)釋出。這便是木星的第80顆衛星。
土星、木星衛星多達幾十顆,有哪些可能的原因?
那麼,土星、木星為什麼有那麼多衛星,而地球卻只有月亮這一個?我們可能會說:因為它們個頭大啊!並且它們的質量也大!不過,同在太陽系的其他星球,例如火星和冥王星比地球要小,卻都有兩個甚至更多的衛星。土星質量大確實對它的衛星多有幫助,但也只是因素之一。這個問題非常複雜,這裡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些科學家們提出的可能的原因。
首先,太陽系形成過程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天體(當然都遠遠沒有太陽大),一個小天體距離太陽越近,其活動的空間越小,能夠遇到其他大的行星吸引它變成衛星的機會也越小,並且我們也很清楚離太陽越近太陽的引力越大,所以這個小天體更大的可能是圍繞太陽成為一顆行星或小行星,而不是衛星。就好比水星個頭和月亮接近,但水星因為直接受到太陽更大的吸引力、圍繞太陽旋轉所以是一顆行星。
其次,離太陽越遠,圍繞太陽的圓周的周長、面積就越大,在太陽系早期該軌道沿途所容納的宇宙塵埃也越多,它們所匯聚成的小星體也多。另外,在大約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凍結線”(Frost line)位置,由於太陽加熱效果,線以內水、氨和甲烷等只能以液態或氣態存在,不能形成天體;但這條線以外,這些成分則可以凝固成固體,從而成為天體的組成部分。如果有質量大的行星離它們很近,近處的吸引力大於遠處的太陽,星體就能被行星吸引成為衛星。凍結線位置呢?這裡就形成了著名的小行星帶。
土星和木星不但自己所處的位置塵埃多(他倆都擁有由塵埃和碎石構成的環),而且離柯伊伯帶(Kuiper belt)比較近,那是由數十億顆在海王星軌道之外繞行的小型冰體構成的碟形帶(冥王星就屬於個頭較大的柯伊伯帶天體),偶然捕獲到來自柯伊伯帶天體使其成為衛星的機會比較大。因此,土星和木星的衛星的“原料庫”也非常大。
當然這裡還是要說到土星或者木星“個頭大”的問題了。土星的體積是地球的745倍,質量是地球的95.18倍;而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在太陽系的星球中,它的尺寸僅次於太陽,體積是地球的1316倍,質量是地球的318倍;顯然,它們對小天體的吸引力要比地球大得多。結合它們到太陽的距離,可以計算得到引數“希爾球”(Hill Sphere),這個引數表徵了在星球周圍引力平衡的狀態下、能夠容納衛星的球形空間半徑有多大,簡而言之,就是希爾球越大,能容納衛星越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一下。木星的Hill Sphere直徑比地球的Hill Sphere直徑大了將近百倍。
並且,還有一種理論,土星和木星的質量很大,特別是木星,小天體在被木星吸引的天體靠近它到名為“洛希極限”(Roche limit)的位置時,會被潮汐力撕裂解體留下較堅固的核心部分,表面逐漸累積鬆散的土星光環物質(宇宙塵埃等),慢慢變大最終形成衛星。之前全國流行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就提到了洛希極限和撕裂星球的問題,雖然電影裡使用的洛希極限資料不夠準確。
木星、土星會不會還有更多的衛星?
目前太陽系這些行星的衛星就已經有200顆左右了。隨著望遠鏡的進步,天文學家們無疑會發現更多圍繞木星和土星轉動、但體積更小的衛星。一些學者推算,它們都可能有幾百個、甚至更多的衛星,例如來自加拿大的天文研究團隊透過觀測結算後,認為光是木星的周圍可能存在著600顆左右的候選衛星,而且直徑都在800米以上。
這樣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多大的天體才能算得上是衛星,現在沒有一個準確的資料範圍,等到太陽系又多出來幾百、幾千顆的衛星的時候,應該就要討論一下了。有學者認為,衛星也會像行星分出矮行星那樣,出現新的劃分標準線。
在實踐中,天文學家只會把他們可以確定運轉軌道的天體算作衛星。例如,大家可能好奇,木星環、土星環裡面不是有很多碎片嗎,算不算衛星?從上邊的界定方法來說,環裡的砂礫、大顆粒不會被算成是衛星。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