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為第一個和我國建交的西方有影響力的大國,在中國軍事裝備建設領域,法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對中國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中法之間曾經有一段非常密切的軍事交往,當時我國用不多的外匯從法國購買了大量的,我國國防建設急需的先進裝備,直到今天,我軍裝備序列當中仍能看到帶有法國“血統”的武器裝備。如直9直升機、海紅旗7導彈、100毫米自動化艦炮等裝備。
尤其是直9的引進,使得我國從1950年代的第一代直升機技術的直5,一下子跨越到1970年代末先進水平的第四代直升機技術,至少縮短了我國直升機製造技術和世界先進水平的20年差距,還衍生出十幾個型號和武直19。然而與頻頻出鏡的直9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另外一款從法國引進的直升機——直8,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噸位更大的直8在解放軍的裝備序列裡,長期處於不尷不尬的地位。要知道直8可是我國首款反潛直升機,填補了我國沒有反潛直升機的空白,並且在我國洲際導彈實驗當中表現出色。
上世紀60~70年代,我國直升機技術落後,自研直升機紛紛下馬,國內重大專案急需先進直升機
我國自從前蘇聯引進米4直升機,並仿製出直5直升機後,一直沒有放棄研發更大、更先進的直升機。在研製的所有型號當中,直7最富有傳奇色彩。 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葉劍英元帥定下目標,要求直7可以一次性可運載1個排。直7採用了6槳葉旋翼,設計重量14.4噸,商載3.5噸,如果研製成功,將成為我國第一種自研的國產重型直升機。可以說,當時我國對直7給予厚望,並要求該機參加我國洲際導彈實驗的“718工程”。限於當時我國直升機技術的落後,即使今天看來只是14噸級的中型直升機,在那時也難以完成。直7雖然失敗了,但在研製過程當中仍然不乏亮點。1978年進行全機靜力實驗時,當載入到原設計載荷的130%時,機體才遭到破壞,這說明該機的機體結構非常結實。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正因為直7設計的過於結實,導致結構嚴重超重,降低了飛行效能,這在當時幾乎是無解的。
而“718工程”在當時的形勢下,是“彈等艦、艦等機”,這個機就是指的直升機,因為回收彈頭必須要用直升機去撈,另外還用進行返回艙低高度軌跡測量、落點測量等任務。在這種情況下經過考察,由法國宇航公司、美國西科斯基、義大利菲亞特公司聯合開發的“超黃蜂”進入中國實現,這是一種非常優秀的三發直升機,並最終於1973年決定從法國購買了12架“超黃蜂”直升機,也是當時我國能夠購買的西方最先進的13噸級直升機。從這個時間點上來看,直7到1979年末才下馬,而“超黃蜂”專案也沒有和法國達成技術轉讓協議,也就是說,“超黃蜂”直升機的引進就是“雙保險”,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講,就是個“備胎”。
我國引進的是SA-321Ja型運輸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重量超過14噸,採用3臺渦軸發動機,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800千米,於1967年7月6日首次試飛,並創造了當時多想世界紀錄。主要用於運輸人員和貨物。可搭載27~30名乘客,機內最大載荷3.5噸,可外吊掛載5噸重量飛行50千米。我國購買後,立即開始改裝工作,包括改造遙測、航測和搜尋打撈飛機三型四架,其餘則歸海軍航空兵使用。
1985年,中國向湯姆遜公司訂購了6套包括HS-12吊放聲吶及音響處理裝置在內的成套反潛裝置,同時引進了ORB-32was對海搜尋雷達和“白頭”A-244S反潛魚雷,這些裝置都是“超黃蜂”反潛型的裝置。在此基礎上,中國版反潛型“超黃蜂”於1987年在上海首飛亮相,該機的出現成功填補了我軍在反潛直升機領域的空白,將中國航空反潛技術向前推進20多年(上世紀50年代反潛直升機興起),並且幫助中國海軍從平面反潛向現代化立體反潛轉變,這幾架反潛直升機使中國海軍對航空反潛有了直觀的認識和了解,在我國反潛作戰體系的建立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超黃蜂”直升機的坎坷國產之路,誕生了大名鼎鼎的“直8”
從設計特點上來講,“超黃蜂”直升機採用3臺渦軸發動機安全效能好,在一臺發動機失效的情況下可以保證繼續飛行,兩臺發動機失效的情況下可就近降落,其機身底部是密封結構,機身兩側可以加裝短翼浮筒在水面上起降,同時機身嚴格按照防鹽霧、防溼熱、防黴菌的標準設計,特別適合在海洋氣候條件和其他惡劣條件中使用,操縱效能好,專業用途廣,可執行緊急救護、海洋考察、打撈救生、地質勘探、測繪、建築施工、旅遊、森林防火、線纜架設、搶險救災等任務。
1980年5月18日,我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遠端運載火箭,當日的情況十分複雜,根據飛行員後來回憶稱,在返回艙 預定著陸海域,不僅只有我國的艦船編隊,還有外國的艦船和直升機,都在旁邊虎視眈眈。在這種情況下,“超黃蜂”直升機飛行員頂住壓力,發現目標後僅用時5分鐘就完成了返回艙打撈任務。“718工程”完成後,“超黃蜂”直升機還有幸參加了我國潛射導彈的試射工作,後繼續在我國遠洋搜救船、科考船等大型艦船上服役,還參加了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建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可以說為我國科學考察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超黃蜂”進入海航服役以後,海軍對這種大噸位,動力強的直升機愛不釋手,遂決定進行測繪仿製,由此而來誕生了國產的直8。前面說了該機和引進直9不同,只是單純的整機引進12架,並不包括轉讓“超黃蜂”的整體制造技術,因此只能進行逆向測繪仿製。1976年正式開始進行測繪工作,直升機、發動機、成品、材料研製和各項技術攻關全面展開。到1980年就完成了設計發圖,工裝、零件和靜力實驗也基本完成。眼看直8馬上就能正式投產,結果當時我國經濟困難,直8主機廠被列為緩建單位。加上中國已經引進了“海豚”直升機的全套生產技,決定優先保證直9的正常生產。直8的研發生產工作不得不叫停,全部經費和人員都轉移到直9的生產之中。
但直8的參研者卻看到了該機的巨大潛力,始終未曾完全放棄,緩中求進繼續完善直8的各項研發工作。從1976年至1983年的七年間,3萬餘頁設計圖紙,1萬餘塊設計製造模線樣板,7400餘套專用工藝裝備,5000多種工具,試製1.4萬種飛機零部件,攻克51項新技術,研製40多種新材料。
正是得益於直8研製者前期大量而充分的準備工作,當1984年直8專案由緩變上之時,僅用了1年多點的時間,到1985年12月11日就完成了樣機成功首飛,1989年透過混裝技術堅定,同年第一架量產機交付海軍航空兵。為了能夠儘快研製成功,直8的一些關鍵零部件依然要向法國進口,如尾槳轂、主槳葉和槳轂相關的關鍵裝置國產化率不足50%,到1994年完成基本國產化設計定型時,直8整機的國產率達到了86%。但由於我國工藝落後的問題,導致一些材料和裝置國產化後達不到原裝置的效能,導致直8的載重能力、飛行效能和升限和原版的“超黃蜂”相比均有下降。特別是配套的渦軸6發動機的研製一直不順利,具有重量大、油耗多、輸出功率低、故障率高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直8的進一步發展。
國產前“眼熱”,國產後“嫌棄”,“超黃蜂”變“直8”的尷尬
直8誕生以後,迅速憑藉著載荷多,航程大,滯空時間長等優點“征服”了中國海陸空三軍。1992年,空軍和陸航根據自身作戰需求,提出了對直8的改進要求,並衍生出了直8A軍用直升機。該機從1993年正式立項研製,到1995年12月首飛成功,1999年透過設計堅定,2002年開始裝備陸軍航空兵部隊,主要用於人員運輸、武器裝備運送、後勤物資補給及戰場救護等任務。
海軍則在直8A的基礎上,於2002年開始研製直8J直升機,為了適應艦艇搭載的要求,該機尾梁和主旋翼都可以摺疊,在駕駛裝置和導航裝置方面也進行了改進。該機於2004年12月進行首飛,2005年交付海軍航空兵,主要用於艦隊間運輸補給和醫療救護,不過中國海軍從俄羅斯引進了卡28反潛直升機,直8J巨大的體積導致其能夠搭載的戰艦數量稀少,導致其在與卡28直升機的競爭中處於下風。
相比於直8,直8A的改進幅度較大,對機體結構、系統和機載裝置進行了改型設計,最重要的是將渦軸6發動機升級為渦軸6A型發動機,最大功率增加了70馬力。然而渦軸6A增加的功率依舊是“杯水車薪”,卻繼承了渦軸6故障率較高的缺點,導致海軍和陸航部隊十分不滿。與同時期引進的米17系列直升機相比,米17僅用2臺發動機就超越了3臺發動的直8的飛行效能,並且還能在青藏高原使用,而直8卻只能用於海拔3000米以下的機場起降,嚴重限制了其使用範圍,最終海軍和陸航總共才採購了十幾架就沒了下文。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早期的直8直升機生產速度十分緩慢,每年生產量僅為1~2架。這樣一來,又導致直8生產價格太貴,務實的中國海陸空三軍不得不從俄羅斯採購比直8落後的多,但也便宜得多,可靠性更好的米17系列直升機,直8/直8A型在這段時間內顯然被“嫌棄”的多。
乘風而上!直8F換裝先進發動機,參與汶川地震救災表現亮眼
面對挫折,直8研製生產單位並沒有感到氣餒,而是想方設法改進直8。針對該機價格貴,故障率高的缺點,昌飛和中國直升機研究院決定以先進的複合材料旋翼和尾槳取代了原先的金屬材質,從加拿大引進了效能更好的發動機,解決了直8“心臟病”問題,機載電子裝置得到更新,透過這三大項改進,直8效能得到全面提高,改進後的直8被稱為直8F。2005年10月,直8F成功進行了高原試飛實驗,表明換裝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B-67A型發動機後,直8F的動力表現提升明顯,其載重提高20%,升限提高40%,改善了高溫、高原條件下的使用效能。中國海軍對直8F較為滿意,隨後該機進入了批次生產階段,並推出了多種改進型。其中陸軍的直8F被稱作直8B型。空軍則在直8F的基礎上訂購了直8K搜救型和直8KA空降兵突擊運輸型。
直8B參加了2008年汶川地震救災行動,先後有10架國產直8直升機,包括5架裝備渦軸6A的直8和5架換用PT6B-67A發動機的新型直8。救災行動中,直8主要承擔了運送救災物資和轉移災民等任務,累計執行任務63次,運送物資47.8噸,搶送災民159人,運送救災人員和記者359人,執行任務期間無任何一架直8發生故障,出勤率達到100%,時任廣州軍區空軍副司令的王維山將軍親自乘坐直8F直升機到災區指揮救災行動,顯示出直8F的可靠性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除此之外,直8F還參加了2009年國慶閱兵式。
直8F在軍用直升機領域“一炮而響”後,又衍生了AC313型民用直升機。該機採用了3臺國產wz-6c或PT6B-67A型發動機,打開了國產重型直升機的銷售市場,中航工業認為AC313是中航工業自主研製的重型民用直升機,填補我國大型民用直升機研製領域的空白,具有世界第三代直升機水平,使中國和美、歐、俄一樣具備了自主研製大型直升機的能力。
AC313推出以後,立即就吸引了中國軍方的目光。2011年,武警部隊首先購買了AC313裝備新疆邊防部隊大慶武警森林消防部隊。尤其是新疆邊防部隊,多次使用AC313直升機執行空中偵察,人員運輸,運送物資等任務,為軍用型號的研製打下了基礎。
2014年AC313的軍用型號直18成功首飛,得到中國海陸空三軍的青睞,海軍更是一口氣裝備了直18基本型,直18F反潛型和直18J預警機,這三種機型都已經在中國航母上服役,是中國航母現階段不可缺少的戰力。2020年,能夠艙內搭載“山貓”全地形突擊車的直-8L首次公開亮相,該機是直18的陸軍用直8G的深度改進型。該機的出現,改變了我國運輸直升機中僅有米-17/171能夠搭載“山貓”的現狀,在近期舉辦的中俄聯合軍演當中,直8L就驚豔亮相,展示了此種能力,顯示出強大的空中突擊作戰能力。要知道“山貓”全地形突擊車不僅僅有運輸型號,還有迫擊炮、防空型甚至是榴彈炮型,這些裝備極大的增強了我空降突擊部隊的作戰能力。
西方不亮,東方亮,西方的“超黃蜂”垂垂老矣,東方的直8卻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直8和同時代其他外國進口裝備一樣,都經過引進仿製—消化吸收—自主創新三個階段。2010年,法國退役了所有的“超黃蜂”直升機,此時中國的直8F才剛剛嶄露頭角。經過近50年的發展,直8系列直升機已經成為中國海陸空三軍中的重要通用裝備,在可預見的未來,直8家族定會越來越興旺,繼續為我國的國防事業貢獻力量!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