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5年9月到12月,短短3個月內,我軍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了一批部隊和幹部,總數約12萬人,挺進東北地區。如此大規模、跨地區調動部隊和幹部,在我軍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在挺進東北的部隊裡,既有八路軍,也有新四軍。在八路軍方面,主要是山東軍區第1師、第2師、第3師、第6師、第7師,第5師一部,魯中、濱海、膠東、渤海等軍區主力部隊各一部,共6萬餘人。在新四軍方面,主要是新四軍第3師,共3萬餘人。
以獨立建制的部隊來說,新四軍第3師是挺進東北地區最大的一支隊伍。
新四軍第3師是什麼來頭?
這支部隊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八路軍第115師。
1937年8月,由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十五軍團主力及陝南紅軍第七十四師合編而成,組建了八路軍3個主力師之一的第115師。1937年9月25日,第115師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在平型關伏擊有“鋼軍”之稱的日軍板垣徵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取得了八路軍出師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
第115師成立之初,下轄兩個旅,即第343旅、第344旅,加上師直屬獨立團、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教導營共1.55萬人。在抗日戰爭時期,第115師堅持抗戰,發動群眾,規模越來越大。1940年2月,第115五師第344旅、晉豫邊支隊、獨立遊擊支隊、決死第3縱隊和河北民軍第4團合編為八路軍第2縱隊。
1940年5月,八路軍第2縱隊政委黃克誠率領第344旅、新2旅共5個團約1.2萬餘人,由冀魯豫根據地南下,支援新四軍。當年8月,這支部隊中的新2旅、第344旅第678團與活躍在皖東北地區的新四軍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第4總隊合併,組建成八路軍第5縱隊,歸中原局指揮,由黃克誠擔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41年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後,我軍將八路軍第5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由黃克誠擔任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雄任參謀長,下轄第7、第8、第9旅,共 2萬餘人。
接下來的4年裡,新四軍第3師建立了蘇北抗日根據地,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打通了華北、華中兩大戰略區的聯絡,並多次打敗日軍的進攻,一共殲滅日偽軍6萬餘人,到1945年開赴東北地區前夕,主力部隊已經發展到4 個旅和3個獨立團,共3.7萬人。
黃克誠率領新四軍第3師奔赴東北地區後,不再使用新四軍稱號,被編入東北人民自治軍。後來,東北人民自治軍先後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
新四軍第3師的主力部隊組建成東北野戰軍主力縱隊之一的第2縱隊。其中,2縱第5師是東北野戰軍7個頭等主力師之一。
新四軍第3師第7旅與山東軍區的幾支部隊合併而成,組建為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第7旅改編成6縱第16師,也是東北野戰軍7個頭等主力師之一。
另外,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第20師、第21師都有新四軍第3師的血脈。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雖然新四軍第3師的番號已不復存在了,但這支有著優良傳統的部隊分散到東北野戰軍各縱隊裡,依然在各縱隊裡扮演主力角色。由此,新四軍第3師走出了許多軍史上赫赫有名的將領。
最有名氣的,當然是新四軍第3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黃克誠高度近視,只能看清三四米,離開眼鏡就會寸步難行。可是,黃克誠極具戰略眼光,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第一個提出了向東北進軍的建議。所以,陳帥說他雖然是近視,卻是個千里眼。
1955年,黃克誠被授予大將軍銜,排位第三。
除了黃克誠,新四軍第3師還走出了4位開國上將,分別是張愛萍、洪學智、劉震、韋國清。
張愛萍歷任新四軍第3師第8旅、第9旅旅長,新四軍第3師副師長等職。洪學智歷任新四軍第3師鹽阜軍分割槽司令員,新四軍第3師參謀長、副師長等職。劉震歷任新四軍第3師第10旅旅長兼淮海軍分割槽司令員。韋國清擔任過新四軍第3師第9旅政委。
此外,新四軍第3師還走出了一名開國中將吳信泉。吳信泉擔任過新四軍第3師第8旅政委。吳信泉一生最閃光的時刻,是在1950年率領王牌軍第39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並在雲山戰役裡重創號稱自美國獨立戰爭組建以來160多年從無失敗紀錄的美國王牌部隊――騎兵第1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