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時期,經常會在影視上面看到關於作戰部隊的稱呼,主力團,加強團,還有整編團,那麼這幾個團之間有什麼區別呢?一個團又有多少人呢?
在民國時期我國的軍隊編制從高到低依次為軍、師、旅、團、營、連、排、班;到現在按編制分級劃分為集團軍、軍、師、旅、團、營、連、排、班。
班編制:班是一個軍隊最基層的一個組織,每一個班裡面都會有一個班長管理,一般人數為10到12人之間。
排編制:排編制比班稍微高一級,由幾個班組成,屬於連隊的管轄,設定有一個排長,由軍士或者士官擔任,一般人數大概為30到40人之間。
連編制:連是由很多個排為單位組成的,一般人數90到120人之間。
營編制:由若干個連編成單位組織。大多承擔作戰任務,比如直屬於師以上單位管理的營被叫做獨立營,執行多種綜合任務。設有營部,有參謀長和參謀。一般人數在270到300人之間。
團編制:由多個營或者連共同組成的軍隊戰鬥機量單位。為基本戰術部隊,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具有行政職權的管理單位。其內部設有領導機關,編制有戰鬥勤務保障分隊。
一般人數在1000到2500之間。作為團編制還有幾種特殊的團比如獨立團通常直屬於師(或旅)。直屬於軍(集團軍)以上單位。
加強團是抗日時期有的特殊編制,一個團大概3000多個人左右,通俗來說比普通團多出一個營加強團是4個營,現在我國已經撤銷這種特殊編制。主力團是標準團建制,下轄3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有3個步兵連,外加團部直屬,全團共3000人左右。
關於一個主力團有多少兵力,就要看這個團的編制還有時間的問題了。因為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軍隊在後期兵力有了明顯的增加。
先說一下日本軍隊關於編制的問題吧,日本的軍隊編制和其他國家都不太一樣,別具特色。
他們的軍隊編制分為師團,旅團,聯隊,還有大隊等幾個單位。最高軍事單位的就是師一級的,一個甲級師團兵力可以達到將近3萬人,而且一個師團還包含的有聯隊,步兵聯隊還有獨立的工兵,騎兵,炮兵,運輸部隊等等。
而且一個甲級師團,光他們的步兵聯隊就有快四千人,但是在抗日戰爭進入到中期以後,日本因為面臨多個國家作戰,兵力抽調面臨很大問題,為了贏得其他戰場的勝利,所以他們投入到中國戰場的甲級師團數量十分稀少,常見的都是乙級師團還有丙級師團,但就作戰能力來說,這兩個師團就比甲級師團弱了不少。
就拿大家最為印象深刻的《亮劍》來說,第一幕就是李雲龍和坂田聯隊遇到,並且開始作戰。
當時坂田聯隊作戰兵力大概3000人,按照當時的兵力來算的話,這就是一個標準的乙級師團的聯隊,所以他具備很多重型武器,作戰能力也不弱。
在抗戰初期的時候,李雲龍的獨立團加起來只有1000多個人,這是一個標準團的規模,從人數來說,是不如日本軍隊的聯隊的,但是從作戰能力上來說,要遠超日本的聯隊。
而且李雲龍和楚雲飛分別是八路軍獨立團和晉綏軍358團,對於楚雲飛來說,他所指揮的部隊是一個加強團,而且還是戰鬥隊伍中的精英隊伍,但是按照編制和地位來說,兩個人所率領的隊伍都是步兵團,那麼兩者區別在哪裡呢?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兩個党進行了合作,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接受改編,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按照他們的部隊編制,八路軍最多隻能夠招收不到五萬人。
可是由於作戰需要,加上共產黨的領導,隊伍一直在擴大,這個編制對於他們來說,很明顯不夠用,因此為了給人數一個合理的說法,他們在正規體制之下,又加了一個獨立團。
這個獨立團遊離於政府管轄之外,沒有番號,沒有編制,屬於標準的‘黑戶’,不過好處就是隨便擴充隊伍,招收兵源。
而且作為一個沒有編制的‘黑戶’,獨立團是不用接受條例限制的,以至於到後期的時候,兵力都達到一個師的規模了,獨立團還是隻有‘團’的等級。
而楚雲飛的加強團也比較特殊了,屬於抗戰時期少有的編制了,一般來說,步兵的團都是一個團負責三個營,但是加強團就是一個團負責四個營,就拿楚雲飛來說,他的部隊可是有一個炮兵營和三個步兵營的。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劇中楚雲飛跟上級的聯絡很少,跟下級聯絡反而密切,而李雲龍跟上級也就電視劇開頭有提到,反掃蕩後就基本沒在提了,在電視劇中主要的戰鬥單位就是團。
到了後期,隨著八路軍人數的增加,有時候會幾個部隊之間協調作戰,才會出現更高的作戰單位。
在民國時期一個師的人數太多,大多數5000到6000人的混成旅就很好了,在電視劇中軍閥張作霖曾經說話一般都是“老子有多少多少個混旅”。
事實上北伐戰爭中,混旅這種有很明顯缺點的單位並不吃香,越是大規模的戰爭,師這個級的戰鬥單位成為大流,特別是在抗戰,基本上所有部隊都會以師為標準,一個師約莫一萬人,所以軍閥對外說話自然就變成了“我們有多少多少個師”。
之後伴隨著淞滬會戰、徐州會戰等大型會戰的打響,師這個級別的單位確實很不利於指揮,又各自又組成軍,比如七十四軍就是51師和58師組成了,有俞濟時擔任軍長。
然而,在多次大會戰打完之後,各個部隊開始前往指定地點進行駐防的時候,仍然以團為主要作戰單位,一般一個師駐紮在某個地方,那麼它下屬的幾個團就會在四周進行駐軍。
《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都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中日對峙期間才能顯到團一級,事實上,像解放戰爭跟大會站時期時,仍然以師為主要作戰單位,就像李家坡戰鬥的時候劉伯承也參加了指揮,在電視劇《團長》中虞嘯卿反攻南天山的時候,還是以師為單位。
團級單位是一個怎樣的單位,團長對一個團的部隊究竟有多重要?
在二戰中,大多數以師和團為作戰單位。主力師的話,團級建制一般都在三千人以上,這種一般都屬於野戰部隊,戰鬥力也比較強悍,但是很多團並不標準,一般都是直接給個番號,像獨立團或者新1團、新2團這樣的番號你就發展去吧,並不納入正規的編制內,等你人多了,當師長也可以是你。
事實上大部分的團,只有1000多人,比如地方守備團、保安團這樣由民兵構成的隊伍,他們戰鬥力並不強,但是團級作戰單位還是有一定的好處的,比如團一級基本建制完整,單位內該有各種軍事裝備齊全,如果是綜合團綜合能力強一點的話,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單獨兵種。
但是如果是營連一級的話,在小規模的軍事衝突中一般只能擔任突擊或者斷後某一方面的任務。
另外,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因為他作為一箇中間位置,要負責接受上級的指令,給下面的作戰單位佈置任務。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團長在部隊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部隊可以沒有旅長在,當然也可以沒有營長,但是一定不能缺少團長。團長也是指揮所設在陣地上的基本單位,像師級旅級在一般總部下達戰術指示就行,並不會親自下場。
俗話說帶兵打仗,但是一般來說營長並不會親自下場,排長以上計程車官都是正兒八經的軍校畢業,在連排一級衝鋒下,弄好了上去了就可以了。
比如在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孟煩了在擔任副連長的時候,一般都是忽悠新兵蛋子去衝鋒,自己從來不在最前邊,這就是為什麼整個連隊都死了,就剩他一個活著的了,典型的老兵油子。
另外,團,是由多個營跟連混編成的隊伍屬於軍隊的基本戰鬥單位。通常直屬於師(或旅)。直屬於軍(集團軍)以上單位的稱獨立團。為基本戰術部隊。20世紀初,清末新軍中設有標(相當團),隸屬於協(相當旅),標下轄3個營。
1912年,中華民國時期開始統一軍隊時,把戰鬥單位稱團,直屬於旅或師。至此之後,中國各個派系軍閥中團一級編制相當普遍。中國工農紅軍從建立之初到改編八路軍之前,也採用團一級編制。
除了將紅軍各部分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外,中國共產黨一直堅持將陝北的地方紅軍1萬人編為陝甘寧特區的保安隊,軍餉一樣要發。但國民黨對陝甘寧特區問題的態度消極,陝甘寧特區所提出的建議最終未被國民黨政府採納。
原來打算改編為保安部隊的陝甘寧地方紅軍不得不編人八路軍編制。因此,紅軍剛改編後不久就進行了擴編和調整。至1937年11月,先後成立了警備第1至第8團和總部炮兵團等。此後,隨著八路軍作戰區域的擴大和戰區需要,由於八路軍始終和老百姓在一起,八路軍部隊發展十分迅速,至1938年冬,已經擴充到80多個團,以及50餘個相當於團的支隊、總隊或大隊。百團大戰時(1940年冬),八路軍共有20多個旅、20多個相當於旅一級的縱隊、支隊、軍區、軍分割槽,共計180多個團,共動用105個團的兵力參加百團大戰。
到1940年初,整個八路軍部隊已經達到170多個團。但是每個團的人數卻不一定,因為每個團的作戰士兵都是各自的領導宣傳擴充的。
因為抗日戰爭形式越來越緊張,所以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每個團還有師都在擴大兵力,提高各自部隊的戰鬥能力。
1941年,日本人對共產黨根據地開始瘋狂掃蕩,根據地不斷縮小,部隊傷亡嚴重,八路軍總兵力由40萬人銳減到30萬人,抗日戰爭進入了最困難的時期。
為了適應新的局勢,新的戰鬥環境的變化,為了減輕中國人民負擔,為了扭轉被動局面,中國共產黨開始指示八路軍開始開展精兵強兵,縮編主力部隊,加強地方武裝的建設。1942年春,八路軍各個戰區的所有部隊進行了精兵整編。
1942年1月15日,根據中國共產黨精兵簡政的指示,第一百二十九師頒發了《實施精兵建設的命令》,開始決定全師實行大、中、小3種團制:大型團為3營9連制;中型團為2營6連制;小型團為4連制。
此後至4月底,第129師開始了第一次精簡。如第385旅整編後:第769團為大型團,轄3個營、9個步兵連,全團1921人(比抗戰初期少1000人);第13、第14團為中型團,轄2個營、6個步兵連,全團1274人。10月,部隊又一次實施精簡,第14團由中型團縮編為小型團,直轄6個連,全團900人。這樣可以極大減輕民眾負擔。
大團,是主力部隊滿編的標準團,人數在2000以上。就比如說《山東軍區關於調整部隊編制等致中央軍委、八路軍總指揮部電》(1943年3月1日)中,提到團的編制為:“轄營三,轄連三,重機槍排。每連共540人,長槍百餘支,輕機槍四,重機槍三。整個營部及其各種兵種。全團共2053人。”
據1943年10月21日《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關於調三個大團來延安致鄧小平、滕代遠等電》:“決由冀魯豫邊區調三個大團,保證每團二千五百人到達陝北”。可見,1943年前後大團的編制為2000。2500人。
小團,取消了營一級建制,團直接轄連規模較小但比較靈活,屬於比較適合游擊戰爭。小團一般為5個連,也有4個甚至3個連的。“丙等團不能編4到5個連,則編3個連,營長則當連長,缺少的待補充”。如一軍分割槽三十一團現額人數可編成六個連時,則編成三個連的小團兩個,以便使用與逐漸壯大。”
其實在很多地方,像中型團,小型團的區分並不明顯,他們眼中只有大型團和小型團這兩種編制。
如1942年1月至9月,晉察冀軍區以整編部隊、加強地方武裝為主進行了第一次精簡整編。主力團實行大團、小團兩種編制,全區主力部隊共編11個大型團、21箇中型團,分別編入各個軍分割槽。在這之中大型團為3營加上12連編制,中型團為6連編制。
整個中國軍區大團全部縮小為為由4至5個步兵連和特務連、偵察連共同組成的小團。全區主力部隊共編為25個小團和25個地區隊。其實,晉察冀軍區在三次縮編後的小團是小型團,但當時沒有這麼細緻,而是和第一次精簡後的中型團統一稱為小團。
其實在抗戰時期,八路軍的編制區別沒有那麼大,所以很多軍隊都是自己籌備人員還有武器,在黨的領導下,才會一步一步壯大,到後期,擁有幾百萬的軍隊。
無論是建制如何變幻,我們都部隊始終都是秉持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這裡真誠的祝願我們的國家更加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