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只有平津戰役最後是以和平的方式結束,而在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中卻不能?
北平和平解放
我個人認為,雖然舉行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目的都是透過殲滅國民黨主力部隊,來剝奪國民黨的戰爭能力,最終來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但如何殲滅國民黨部隊?或者說殲滅國民黨軍隊的方式,平津戰役與遼瀋及淮海戰役是不一樣的。
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相似,都是國共雙方之間實打實、硬碰硬的戰略決戰。簡而言之,就是透過戰爭的手段,用流血的方式來殲滅國民黨軍隊,“戰”是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的主旨!
但到平津戰役的時候,尤其是在我軍完成對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後,我認為殲滅國民黨軍隊的主要方式已經不再是戰爭,而是力爭透過政治的手段,以不流血的方式來和平解決,戰爭已經變成了輔助手段。簡而言之,“和”才是平津戰役的主旨!
那麼,為何平津戰役中戰爭的方式會發生如此大的轉變?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國共雙方的實力和處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遼瀋戰役:攻克錦州
在遼瀋戰役的時候,解放軍在總兵力和武器裝備上都還處於劣勢,到遼瀋戰役結束後,國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而解放軍總兵力則上升至300萬人,我軍又獲得了東三省這個穩定的大後方,國共雙方的實力和位置才顛倒過來,解放軍佔據上風!
淮海戰役時,我軍雖然在總的實力上佔據了上風,但由於遼瀋和淮海戰役間隔太短,我軍兵力上的優勢還沒來得及體現到淮海戰場上。因此,我軍在淮海戰役開始時,兵力和裝備都處於劣勢。所以,淮海戰役才打得那麼的驚險刺激與殘酷血腥。
但等到平津戰役的時候,尤其是在平津戰役第一階段結束後,遼瀋戰役及淮海戰役為我軍所積攢的優勢統統體現在了平津戰場上。我軍無論是在兵力、裝備還是後援補給都已經全面優勢。
在國共雙方對戰兵力上:
平津戰役中,我軍參戰兵力為東北野戰軍、華北軍區部隊以及東北軍區和華北軍區的地方武裝,總兵力已達到100餘萬。而傅作義集團,4個兵團12個軍42個師,加上地方武裝,滿打滿算才52萬人。
100萬打52萬,我軍從來就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
在國共雙方武器裝備上:
經歷過遼瀋戰役洗禮的東野大軍早已鳥槍換炮,打錦州的時候,東野都已經可以做到集中900多門火炮一起使用。更何況在戰役結束後,還新繳獲了那麼多美械裝備!
可以說。除了沒有飛機,我軍在裝備質量上已經不輸給國軍,在裝備數量上更是穩佔上風。
在國共雙方的後援補給上:
在平津戰役第一階段結束後,華北地區除了傅作義據守的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五個城市,其餘的地方全是解放區!對解放軍而言,這都不能算是在家門口作戰了,這應該算是在客廳裡作戰!
對於國民黨傅作義集團而言,平津戰役中基本上沒有外援。
1948年12月底的時候,不光是在華北地區,在長江以北的廣大區域內(除卻甘肅、新疆等西部區域),除了傅作義集團,國民黨只剩下3股軍事力量。
淮海戰場上的杜聿明集團、山西太原的閻錫山集團以及陝西的胡宗南集團。
杜聿明集團的20餘萬國民黨部隊已被粟裕的華東野戰軍圍困近20天,人困馬乏,無後勤補給的杜聿明集團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山西閻錫山10萬餘人被徐向前率領的華北軍區一兵團層層圍困於太原,一座孤立的死城。林彪在平津戰役前,甚至曾在給中央的電報中建議過:“太原之敵可有意留在打了平津之後,作為那時無仗可打時的目標!”
陝西的胡宗南集團倒是在兵力上暫時對於優勢,但也被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限制在關中平原一帶,無法、也無力向其他區域進攻。
很明顯,國民黨這3股軍事力量都是朝不保夕。“打也打不過,逃又逃不了”就是傅作義當時最真實的處境!
國共雙方綜合實力上的變化我認為是導致平津戰役走向政治解決的第一個原因!
平津戰役戰爭方式發生轉變的第二個原因:我認為是傅作義個人強大的影響力!
在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中國民黨參戰部隊以蔣介石的中央軍為主,參戰將領也以黃埔係為主。將領和參戰隊伍的成分決定了國共雙方在遼瀋和淮海戰役中基本上不存在和談的條件。
大決戰電視劇
但等到平津戰役的時候,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民黨參戰的50多萬部隊中傅作義的嫡系部隊和蔣介石的中央軍幾乎是一半一半。
而傅作義與蔣介石之間是存在利益上矛盾和政治上衝突的。平津戰役前,蔣介石本欲將傅作義的部隊撤到長江以南,用於加強長江防線或者增援淮海戰場。為此,蔣介石還給傅作義允予了一個“東南軍政長官”的偌大頭銜。但傅作義擔心自己的部隊一旦撤到長江以南,離開了自己固有的實力範圍,必然會被蔣介石肢解、吞噬!因此,傅作義是堅決不同意將部隊南撤。
另外傅作義的部隊在抗戰時被稱為“七路半”部隊。何為“七路半”部隊?就是還差半點就是跟八路軍一樣的部隊了。傅作義本人也被稱為“布衣將軍”,喜歡穿士兵的普通軍服,生活作風也很簡樸,這些都與其他的國民黨部隊格格不入。
傅作義如果只是跟蔣介石之間存在分歧,那他最多就是跟遼瀋戰役中的衛立煌一樣。但更為關鍵的是傅作義對自己麾下的部隊是有絕對的掌控權的!傅作義是自地方一步步發展成長起來的一個妥妥的地方實力派,傅作義有自己的經營多年的地方勢力範圍,比如綏遠、河套地區,傅作義從1931年起就開始經營綏遠、河套地區;有受自己絕對掌控的嫡系部隊,比如35軍、104軍、105軍等。因此,傅作義絕非劉峙、杜聿明之類的將領可比,他對自己麾下的部隊是有絕對的指揮權和掌控力,可以說,傅作義麾下的部隊是隻認“傅”不認“蔣”!
傅作義和蔣介石在利益上矛盾和政治觀點上的衝突以及傅作義對自己麾下部隊的絕對掌握,給了我軍對國民黨參戰部隊分化解決的機會!
傅作義個人強大影響力我認為是導致平津戰役走向政治解決的第二個原因!
平津戰役戰爭方式發生轉變的第三個原因:我認為是平津戰役發生的地點!
北平三朝古都,歷史文物眾多,故宮、雍和宮、天壇……打壞了那一處文化古蹟,對於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都是重大損失。不然在圍困北平期間,我軍也不會請梁思成在地圖上標註出北平城需要保護古建築!
而天津當時是華北第二大城市,人口有200多萬。同時天津有相當的工業基礎,這對於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因此,平津戰役發生的地點的特殊性也促使我軍尋求和平解決的方式。
綜上所述,國共雙方實力的變化、傅作義個人強大的影響力以及平津戰役發生的地方的特殊性,我認為這三點促使平津戰役的戰爭方式發生了變化,並最終走向和平。
歡迎大家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