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至1938年,這是全面抗戰爆發的初期階段,更是將星隕落最多的兩年,人數約佔整個抗日戰爭期間犧牲將領的一半,其中僅犧牲在抗日前線的上將(大多都是追授)就達到了6位。”
1938年末,繼徐州突圍後,襄陽地區便成了收容潰散部隊的地方,一天,日軍飛機突然飛抵襄陽並對其實施了猛烈的空襲,一時間,昭明臺和東門街一帶便被炸成了一片瓦礫,混亂中,一位高階將領正從容不迫地指揮部隊構築工事,突然一顆日軍的炸彈在旁邊爆炸,致使這位將軍當場壯烈殉國,而他的名字就叫馮安邦。
“其父曾為清廷的五品官,後因家道中落,只得在小小年紀便來到縣城扛麻袋度日,直至拜師一位“奇怪”的道士才改變其一生,而也正因為這份師徒緣分,最終造就了一代英才。”
1884年,馮安邦出生于山東省的無棣縣,其祖上在鄉間很有聲望,而他的父親馮維鈿甚至還當過清政府的五品官,但後來因為家道中落,為了生活,當時僅僅只有十來歲的馮安邦便隻身來到了縣城內為人家扛麻袋。在一天休息的時候,馮安邦見到了一位“奇怪”的道士,只見他衣著邋遢,一把耙子拴在其頭髮上,正艱難地拖著耙子向前走去,在看到避暑的人群后,這位道士突然高聲喊道:“貧道今日拉大耙,不為別的,只為重修北極廟,而此次化緣,為敬神也為修身,望諸位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只要盡心就好,絕不強求。”說罷,道士便依舊拉著耙子向前走去,馮安邦聽到了這番話後被其精神所感動,並在看到道士的頭髮已經掉了不少,頭皮一直在滴血後便抬起了鐵耙子,跟著他一步步向前走。起初,道士還以為是因為他的頭皮掉了所以才感到輕快,但轉身一看才發現其實是一位十來歲的孩子拿起了耙子並一路跟著他,他也勸阻過馮安邦回家,但馮安邦卻執意拜他為師,最後道士被其精神所感動,於是便收下了他。
師徒二人回到北極廟後,馮安邦便在師傅的督導下早上聞雞“起武”,晚上則舞文弄墨,除此之外,師傅還教給他許多做人的道理,而也正是在這位“奇怪”道士的諄諄教導下,馮安邦從一位“扛麻袋的打工人”最終蛻變成了一位文武雙全、精忠愛國的將才。清朝末期,馮安邦先是加入清軍,後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加入了馮玉祥的隊伍,並先後跟著馮大將軍參加了討伐張勳、陳樹藩等軍閥的戰役。1927年,馮安邦先是被安排至甘肅掃清叛亂土匪,後又負責保障北伐軍的人力、物資供應,並在戰後成功升任為第22師師長兼代理寧夏省政府主席。
中原大戰結束後,馮玉祥被迫下野流亡海外,馮安邦便只好跟隨孫連仲一同投靠南京國民政府,後被蔣介石調去“圍剿”紅軍。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馮安邦在接到了開拔北上與日作戰的任務後便慷慨激昂地向手下將士們發表了一番講話:“殺敵報國,就在此時!貪生怕死,儲存實力的軍人,是國民革命的敗類,不算是炎黃子孫。”隨後,馮安邦便率部踏上了抗擊日寇的光榮征途。
“抗日戰場挫強敵,先後轉戰各戰區,在臺兒莊戰役中東阻坂本、北堵瀨谷,打出了國威和軍威,重創日寇精銳部隊,為臺兒莊大捷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1937年7月下旬,馮安邦所部抵達北平,負責駐防琉璃河一線,但日軍的進攻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很快便將北平攻陷,隨後沿平漢路南下,開始進攻馮安邦的第27師,但作為攻擊者的日軍第二十師團卻啃不下這塊硬骨頭,發起的多輪進攻都被馮安邦擊退,一直打到同年9月18日,第27師奉命撤離琉璃河,日軍才終於攻下陣地。北平等地陷落敵手後,馮安邦的部隊被調派至第二戰區援助閻錫山的晉軍共同守衛山西,並先後參加了娘子關戰役和太原會戰,尤其是在娘子關防禦戰中,馮安邦就曾親自率部冒著日軍飛機大炮密集的狂轟濫炸奮勇迎戰,堅守陣地近一個月,有力地配合了山西忻口戰場上的作戰,保衛了山西的東大門,並且還主動配合八路軍出擊殲滅日軍第39旅團的步兵第77、78聯隊,取得了擊斃日軍一千餘人的輝煌戰績。
1938年3月開頭,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被劃歸至第五戰區指揮,其下轄馮安邦的42軍也在其戰鬥序列之中,而此時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將軍也開始計劃在徐州打一場漂亮仗。1938年3月14日,臺兒莊戰役打響,日軍磯谷師團在攻下了滕縣後愈發驕狂,徑直就朝著臺兒莊殺來,而駐防此地的便是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在戰場上,馮安邦所部的第27師與坂本支隊在臺兒莊以東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陣地戰,日軍曾派出翻譯勸其投降,結果卻無一人應答,官兵們都視死如歸,予敵以沉重打擊,後來坂本支隊與漱谷支隊會合,馮安邦又緊急派遣獨立44旅在北面抵擋日寇,併成功頂住了日軍的最後一次猛攻。1938年4月,第五戰區主力全部匯聚臺兒莊附近,開始對被包圍之敵展開了全面反攻,日寇一時間就慌了手腳,紛紛開始潰退,而馮安邦也親自率領第42軍參加了追擊,打得日軍抱頭鼠竄。
“因功榮獲青天白日勳章,掩護第五戰區主力從徐州突圍,遭日軍炸彈擊中後長眠於襄陽城,部分遺體被運回故土,家中竟無錢安葬,蔣介石下令:按上將陣亡撫卹。”
臺兒莊戰役結束後,由於馮安邦指揮作戰有功,國民政府特授予其青天白日勳章以資鼓勵,後來日軍又出兵大舉進攻徐州,第五戰區按照軍委會的命令,選擇跳出包圍圈,遁入後方,只留給日軍一座空城。徐州撤退開始後,馮安邦和張自忠兩位將軍負責掩護主力突圍,而也正是在兩人的相互配合下,第五戰區主力成功撤出了戰場,為後來的抗戰留下了寶貴的有生力量。同年11月,馮安邦率部抵達襄陽一帶,並在此地停留收容剛從徐州撤下來的部隊,結果日軍的飛機也追到了這,在一片混亂之中,馮安邦將軍被日機的炸彈炸傷了腹部,當場壯烈殉國,享年54歲。1938年底,將軍的一部分遺體被運回故鄉安葬,但家中卻拿不出安葬費,究其原因便是馮安邦將軍一直都謹記師傅對他的教導,一生清正廉潔、熱心賑濟貧困,自己的俸祿大多也都捐獻給了教育事業,所以家裡根本沒有私產,後來這個訊息被蔣介石知道後大為感動,於是便特令國民政府發給治喪費一萬元,並按照上將陣亡的撫卹給予其親屬。
1940年9月25日,國民政府釋出褒獎令,表彰馮安邦將軍“奮跡戎行,戰必先驅”的抗日功勳,並追授其為陸軍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