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精誠(1915—1941),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政治部主任。
1915年春,蘇精誠出生於福建省海澄縣(漳州)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1年,考入廈門美術專科學校學習。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蘇精誠義憤填膺,開始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並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2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擔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隊宣傳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隨紅軍參加長征。歷任宣傳隊長、敵工科長、宣傳科長等職。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為貫徹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精神,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紅軍與東北軍、西北軍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紅一方面軍主力於1936年5月進行了著名的西征。在蘇精誠的積極爭取下,紅軍與東北軍騎兵第六師達成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的協議,紅一軍團政治委員聶榮臻給予高度評價,後來聶榮臻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對騎六師進行的工作是很成功的。……這都推動了日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為了推動全民族的抗戰,國共兩黨達成協議,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紅一軍團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蘇精誠被任命為一一五師三四三旅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鬥。1938年6月,調任第一二九師三八五旅某團政治處主任,隨即赴冀南參加開闢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同年8月調任三八六旅政治部宣傳科科長。1939年1月,任三八六旅政治部主任,參與領導了兩次大整軍,在三八六旅的政治建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蘇精誠重視把政治工作貫穿到戰鬥行動中,保證了任務的完成。1939年2月4日,三八六旅奉命到河北省威縣香城固地區,打了一場著名的平原伏擊戰。為了保證戰鬥的勝利,陳賡旅長和王新亭政委決定:旅首長分別到各團直接指揮戰鬥,旅部只留參謀長周希漢和政治部主任蘇精誠兩人,並決定蘇精誠具體分管戰時政治工作和後勤保障,協助旅參謀長周希漢負責對整個戰鬥的指揮。蘇精誠接受任務後,領著機關人員緊張工作,並深入到各部隊進行宣傳動員,講明這次戰鬥的目的、意義,激發了指戰員的高昂鬥志,積極投入練兵和戰前準備。2月10日,香城固戰鬥勝利結束。由於軍民同心奮勇殺敵,保障及時有力,取得了斃敵大隊長以下250人,俘虜8名,燒燬汽車9輛等重大成果。
1941年1月25日,駐山西遼縣、沁縣的日軍六千多人,“掃蕩”抗日根據地,企圖消滅三八六旅。1月26日,陳賡旅長率旅部和直屬隊邊打邊撤,艱苦轉戰抵達武鄉縣韓壁村。陳賡旅長帶著司令部駐在村東頭,蘇精誠帶著政治部機關人員駐在村西頭。不料,陳賡旅長住在韓壁村的訊息被走漏,一千多名日偽軍向韓壁村奔襲。28日,偷襲的日偽軍迂迴包圍了韓壁。蘇精誠在率部掩護陳賡旅長轉移時,中彈犧牲。年僅26歲。
蘇精誠的遺體先葬於涉縣石門村,後移葬於河北省邯鄲市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蘇精誠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宣傳員,他在宣傳和動員群眾、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黨的政治建設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來源:中國抗戰勝利網
網編: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