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土地集中在滿清貴族和漢族大地主手中,政治腐敗軍備廢馳,與西方迅速進行的工業化相比已經徹底落後了。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傾銷到中國市場,中國傳統的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傳統的自給自足的生產率極其低下的農業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工業化面前已經沒有辦法維持了。這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矛盾,漢族與滿州之間的矛盾,中國與外國的矛盾,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之間的矛盾,在辛亥革命前,這些矛盾已經非常尖銳了。
只要閱讀一下近代史的經濟變遷,描寫人民生活的文學作品,你就能感受到了。
儘管清政府採取了各種措施緩和這些矛盾,比如透過外交與資本主義國家改善關係,大力起用漢人,興辦工業,訓練新式軍隊等,甚至已經開始模仿英國日本推行君主立憲制,立憲已經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並作為不可動搖的國策。而英國的君主立憲實際上是封建貴族與資產階級之間妥協的產物。
就外交政策上看,在辛丑條約以後,清政府的盲目排外已經轉變,才有了那句量中華之物力,但是媚外形象已經形成了。梁啟超認為以義和團運動為分水嶺 ,“排外的反動一變為媚外,將國民自尊、自重的元氣斫喪殆盡 ,此為心理上所得最大之惡影響”。
在平息內部矛盾上可看張之洞與慈禧太后的對話。
問:出洋學生,排滿鬧得兇,如何 了得?
對:只須速行立憲,此等風潮 自然平息。
晚清從“天下”觀念 向“民族國家”觀念轉變。
而在中國卻是很難妥協的。第一個原因是滿清封建殘餘作為既得利益者賊心不死,另一個原因是滿洲與漢族數百年的民族矛盾,最後還有外部勢力的干涉。尤其是日本。
文藝復興以後,人人自由平等的普世價值觀在世界得到傳播。中國先進的知識份子深受影響。而日本一直企圖利用中國的民族矛盾來分裂中國,尤其是挑起滿漢矛盾,將中國分為滿洲和中國兩個國家,推翻滿清貴族的統治其實已經有了基礎了。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其中的韃虜,指的就是滿洲。
推翻滿清封建貴族的剝削,實際上是兩個目標,第一個,推翻的是帝制,實際上推翻的是封建貴族對土地所有權的法理依據,推翻對資本主義的法理束縛。第二個是將滿清貴族打回山海關,實現漢族的復興。
這是宏觀上的背景。
辛亥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將民族資產階級出資修建的鐵路為了便於管理而收歸國有。這就極大損害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
原本已經很難緩和的矛盾以此為導火索就此爆發了。
作為資本主義較為發達的南方地區,封建統治的基礎已經完全動搖了。珠三角,長三角,東南沿海地區各省份宣佈獨立,清帝退位,宣佈共和。但是軍閥之間,地區之間的矛盾又顯現出來。
才有了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總的來講,辛亥革命與英法美日德一樣,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最令人敬仰,因為他們將皇帝這個東西推上了斷頭臺。而美國的精神值得學習,是人人平等。
不過封建的中央集權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在剝削並不嚴重的情況下,各階級之間的矛盾能夠得到緩和,中央集權為土地所有權提供了法理依據,有助於生產力的發展,皇帝能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受人敬仰。其實也是不錯的,至今還有人推崇這樣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