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蔭濃,窯洞潔淨,環境優美,庭院井然——若不是道旁標語意氣昂揚,你會以為這裡是一個度假勝地。
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之際,首批117名北京支邊青年告別家鄉,千里迢迢來到雪域高原,投身到“開發邊疆、建設農墾”的事業之中。他們闖過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缺氧關、語言關、風俗習慣關等等,和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把亂石遍地的荒河灘打造成了擁有5867公頃耕地、農牧林副綜合經營的國有農場,並修建了全區第一大水庫“虎頭山水庫”。
當時,這些北京支邊青年最大的20歲,最小的只有15歲。他們在西藏最短工作了10年,最長工作了25年。其中袁大受在西藏工作了20多年。他表示,“最困難的時候鹽也沒了……(但)這是一段很好的時光……(自己)被認同、起作用、被重視的人生價值是在西藏建立的”。
林周農場場部舊址保護工程於2016年10月啟動,2017年投入江蘇省援助資金1500萬元修復重建,2019年3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展示西藏農墾史及期間全國各地知識青年響應黨和政府號召,奔赴雪域邊陲艱苦奮鬥,獻身西藏農墾事業的偉大精神和動人故事。
來到舊址,一棟棟建築、一件件實物、一組組照片、一個個故事,使人彷彿看到了各地人民團結奮戰的身影。而幾十年來,各民族同舟共濟、團結一家親的動人故事一直在上演。如今的林周,在各地援助和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不僅成了拉薩的糧倉,而且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