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張德勝,系山東省諸城市枳溝鎮小河北村人,1944年參加革命,曾任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九師二十五團一營二連連長。1947年1月,在魯南戰役洋橋戰鬥中,張德勝率領連隊與數倍於己之敵展開殊死搏鬥,圓滿完成上級賦予的任務並光榮犧牲。戰後,該同志因戰功顯著,被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追授為‘戰鬥英雄’‘模範連長’,其所在連隊被授予‘張得勝連(取“德”諧音)’榮譽稱號。”
——2021年8月27日,諸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收到了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81集團軍某旅傳來的證明檔案,透過這一檔案,烈士張德勝的事蹟和功勳終於為家鄉人民所知曉。
犧牲74年後,英雄終於“魂”歸故里。
沃土育驕子
1916年,張德勝出生在諸城市枳溝鎮小河北村(時屬莒縣)。該村與一大代表王盡美的故鄉大北杏村相鄰。
張德勝年幼喪父,共兄妹五人,他是長子,兄弟們又小。在那個亂世,生活異常艱難。據同村老人回憶,張德勝生來力氣大,在青島紡紗廠打工的時候,跟紗廠的師傅學習過幾年武術,練了一身武藝,能舉起村裡二三百斤重的大磨盤;高達2米的院牆,能單手持機槍輕鬆越過,體魄強壯異於常人。
作為那個年代的同齡人,張德勝與王盡美的長子王乃徵、革命青年王東年就相識相知。張德勝結婚時,王乃徵還贈送了一個肥皂盒做為賀禮。王乃徵青年時代繼承父輩遺志,在黨的培養下,同王東年等有志青年在諸莒邊界參加革命活動。受他們的影響,熱血青年漸漸有了共同的革命志向,先後走上了救亡圖存的革命道路。
為抗擊日本侵略者,張德勝開始參與革命活動。由於年代久遠,加上當時的很多戰鬥不能公開,張德勝的一些革命行動已經不能確認,但附近村裡老人們回憶,當時就流傳著張德勝和同伴抗擊日寇的說法。一說當年在莒縣劉家官莊,有七八名日本兵住在炮樓,張德勝和一個同伴(姓名不詳),晚上摸進去用手榴彈和大刀把日本兵全部殺死。還有一次,有兩個日本兵被張德勝誘殺在井裡。當時這些戰鬥故事就在十里八鄉流傳很廣。
烈火鑄忠魂
1944年,張德勝參加了革命軍隊,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軍後的張德勝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很快被任命為山東軍區獨立2旅4團4連的連長。1945年9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令皖北新四軍部隊迅速向東北進軍。張德勝所在的連隊為掩護新四軍轉移,擔負起了切斷隴海線的重任。10月,連隊奉命進擊洋橋,作為戰前連長的張德勝充分發揚軍事民主,採納了班長劉金玉提出的建議,利用“正面佯攻,側翼穿插”的巧妙戰法,親率尖兵,悄然繞過重兵設防的炮樓、車站,直擊據點,敵人在慌忙中甚至來不及穿上衣服逃跑,經過三個小時的戰鬥,除一人逃竄外,其餘敵軍均被殲滅,連隊繳獲輕機槍1挺,擲彈筒1門。
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偽濱海警備軍李賢齋部立即投靠國民黨反動派,將其控制的泊兒鎮地區,變成了國民黨反動勢力插入我解放軍內部的“橋頭堡”。1945年11月4日,為拔除這根“毒刺”,濱海軍區發起了泊兒戰役。為避開敵人火力,我軍部隊實施坑道作業逼近敵陣。在戰役第一階段,張德勝所在連隊積極進行戰場鼓動,張德勝以身作則,連續作業數十小時,激發了全體官兵的幹勁,連夜建成地堡12個。5日,敵軍派出600餘人向連隊駐守在崔家莊的一個排瘋狂攻擊,敵眾我寡,情況兇險,連隊彈藥即將用光,張德勝沉著、勇敢地指揮同志們頑強抗擊,他一腳踢開五六個落在腳邊的手榴彈,端起機槍猛掃,終於在全體同志的努力下打退了敵人的進攻,隨後我軍發起強攻,經過24個晝夜的奮戰,於28日取得泊兒戰役的全面勝利,使除青島外的濱海地區全部解放。
1947年1月,魯南戰役打響。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9師25團1營2連奉命攻打陳橋和洋橋,目標是完成國民黨整編第26師與第1快速縱隊的分割。1月4日凌晨的洋橋,火光沖天,形同白晝。作為魯南戰役的重要戰場,敵守備部隊妄圖利用有利地形頑抗到底。連長張德勝見狀身先士卒,親率突擊隊在槍林彈雨中勇猛衝擊,一舉攻破敵陣,奪取了敵防禦前沿。敵人卻不甘心失敗,我軍剛剛立足,敵援兵便蜂擁而至,對洋橋發起瘋狂反撲,戰鬥很快進入白熱化,連隊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敵人的反衝擊,但彈藥很快就要用完了,看著黑壓壓衝上來的敵人,張德勝臨危不懼,對戰壕裡的戰友高喊:“同志們,和敵人拼了!”而後奮力躍出戰壕殺向敵人,為掩護身邊的戰友,張德勝被一子彈射中,他應聲倒地,雙眼卻朝著敵人的方向怒目圓睜。陣地上突然陷入可怕的沉默,淚水哽咽了戰士們的喉嚨。“殺啊!為連長報仇!”突然,震天的怒吼響徹戰場,全連戰士如排山倒海般衝入敵群,同敵人展開了近距離的殊死博鬥,經過浴血奮戰,洋橋之戰大獲全勝,而年僅32歲的張德勝卻在這場戰役中英勇犧牲。
初心引航程
英雄身已逝,浩氣永長存。
戰後,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於1947年3月26日追授連長張德勝“戰鬥英雄”“模範連長”榮譽稱號,授予該連“張得勝連”榮譽稱號。
榮譽是軍人的第二生命,榮譽稱號是軍隊對執行作戰、訓練和其他任務中功績卓著、有特殊貢獻和重大影響的個人和單位授予的光榮名稱。我軍授予的榮譽稱號是各種獎勵中的最高獎勵,具有較強的權威性、特定性和褒揚性,是其貢獻的象徵和功績的標誌。
張德勝一生雖然短暫,他的精神卻永垂青史、激勵後人。“張得勝連”又先後參加了魯南、開封、洛陽、濟南、淮海、渡江、金塘島等幾十次重大戰役戰鬥,又先後兩次入朝作戰。在開封戰役中,領軍爆破攻進城門的就是“張得勝連”。張德勝雖然犧牲了,然而千千萬萬名像張德勝一樣的指戰員卻聚集在一起,在黎明前最漆黑的夜裡,點燃了中國革命的熊熊火炬。
如今,在“張得勝連”榮譽室裡,一面面錦旗熠熠生輝,一代代“張得勝連”的官兵們傳承“得勝精神”,聞令而動,將能打勝仗作為不懈追求。
據“張得勝連”整理的“得勝史”記載,和平建設時期,該連隊相繼參加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救災、“802”軍事演習,“陸空協同演習”,“京錦”國防電纜施工,“北劍-U-99-10”演習、“首都防空”演習,“呼海”國防電纜施工,“北劍--2005”演習,“環渤海”國防電纜施工,“鑄盾--2009”演習,“跨越-2015朱日和E”實兵對抗演習等上級賦予的重大任務,先後7次被評為基層建設先進連。張德勝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猶如鋼印一般鉚進了連隊一代代官兵心中,“張得勝連”這支令敵人膽戰心驚的勁旅在鮮血與烈火中完成了一次次脫胎換骨的淬鍊,並在新時代、新起點上續寫著“張得勝連”的強軍華章。
“英魂”歸故里
張德勝犧牲時,全國尚未解放,他的妻子帶著一兒一女兩個孩子艱難度日,因家貧如洗,一度討飯維持生計。直到1951年4月,國家落實了烈士待遇,一家人收到撫卹小米800斤,生活才開始逐漸好轉,張德勝的兩個孩子也一直由國家幫助撫養到18歲。60年代初,部隊上專門派人到家裡看望張德勝的家人。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市的烈士英名錄上沒有張德勝烈士事蹟的準確記載。
如今,張德勝女兒在家務農;兒子張乃新1944年出生,2004年從諸城市公安局退休;孫子張軍現在河北溢香苑食品科技公司任總經理。
2020年11月16日,枳溝鎮小河北村迎來了一位特殊客人——來自陸軍81集團軍某旅的中尉薛小年。薛小年在連隊負責文史工作,他這次來的目的是為了尋跡他們連的老連長張德勝。自此“張得勝連”和張德勝的家鄉開始聯絡起來。
經過多次聯絡和確認,部隊終於在近日發來了事跡證明材料,這讓諸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有關負責同志很是激動:“多年來,由於查不到權威的資訊,張德勝烈士的事蹟和功勳我們始終不明確。經過和烈士家屬共同努力,終於聯絡上有關部隊,查詢到英雄事蹟詳細記載。下步要儘快完善《烈士英名錄》,把張德勝烈士的事蹟和功勳詳細記錄,同時大力宣傳英雄事蹟,弘揚革命精神,用烈士的英雄事蹟教育和鼓舞全市人民。”
“如今我們終於知道了爺爺生前英勇戰鬥的細節。雖然目前爺爺的遺骸還沒有找到,但能讓爺爺的‘精神’回家,也算是完成了全家人多年的夙願。在我的心裡,爺爺猶如燈塔,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每一步。我們家族會永遠銘記和發揚爺爺的精神。”張德勝烈士的孫子張軍在接受採訪時說到。
最好的紀念是繼續前行。張德勝烈士雖然血灑疆場,將生命定格在了32歲,但他的革命功勳將永載史冊,他的英勇精神與革命風範值得我們永續傳揚。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鵬 通訊員 張勇 張澤青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