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於藍色星球,是海拔最高的一片土地;於人類歷史,是不斷創造人間奇蹟的動人篇章;於巍巍中華,是神聖不可分割的發展熱土。
這裡是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大江大河發源地,是亞洲乃至北半球氣候變化的“感應器”“敏感區”,在氣象工作中居於特殊重要地位。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今,70年來,西藏經歷民主改革、成立自治區、改革開放等歷史新時期,雪域高原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前途命運不斷改寫。70年來,始於西藏和平解放這一座標,西藏氣象事業伴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改天換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永遠跟黨走
——黨的領導是西藏氣象事業鏗鏘前行的根本保證
西藏,離太陽最近的地方,也是黨中央最關心、最牽掛的地方。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
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一唱雄雞天下白”,曙光隨之照進雪域高原。隨著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氣象事業逐步經歷鉅變、鏗鏘前行。
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西藏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躍千年,開闢了一條邊疆地區團結穩定、繁榮發展的新路。
70年來,在黨中央高度重視和深情關懷下,西藏氣象事業經過幾代高原氣象人艱苦奮鬥,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落後到先進的全方位進步、歷史性飛躍。
1950年,首批隨軍氣象人員到達昌都,他們在扎曲河畔建立的固定觀測場,成為西藏第一個氣象站。11月,拉薩氣象站正式開始觀測發報,西藏氣象事業就此開端。1956年,國務院發出做好西藏通航氣象保障的指示。此後直至1980年,西藏氣象站點格局基本確立。
1981年,面對氣象隊伍能不能穩定在西藏、藏族氣象人才能不能儘快培養起來等關鍵問題,國務院辦公廳提出“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漢族幹部內調,今後進藏的大中專畢業生實行輪換制度;加速藏族氣象技術幹部的培養,在蘭州、南京等氣象院校開辦西藏民族班”等重要措施,對穩定西藏氣象科技隊伍、促進西藏氣象事業健康發展意義深遠。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心重視西藏發展。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中國氣象局和西藏自治區政府在2012年和2018年先後開展兩輪省部合作。如今,氣象部門援藏幹部已選派至第九批,共同將西藏氣象事業從跨越式發展推向高質量發展。
一路風雷激盪,一路凱歌嘹亮。70載歲月崢嶸,一個信念更加堅定: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新西藏,西藏氣象事業發展和繁榮穩定與全國氣象事業建設改革發展休慼相關。
2021年7月22日。拉薩,布達拉宮廣場。
習近平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到西藏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週年,並進行考察調研,這在黨和國家歷史上是第一次。他指出,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已經開啟,西藏發展也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只要跟中國共產黨走、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心協力,加強民族團結,我們就一定能夠如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服務國家和人民
——現代化氣象科技和服務成果普惠雪域高原
氣溫14.3℃、溼度80%、風速2.1米/秒……2018年6月22日12時,出現在山南市氣象局地面觀測監控管理平臺上的這組氣象資料,標誌著隆子縣玉麥鄉無人自動觀測站正式投入執行。玉麥鄉沒有氣象監測的歷史被畫上句號。
2018年6月22日,西藏山南隆子縣玉麥鄉無人自動氣象觀測站建成並投入業務試執行,填補了玉麥鄉氣象監測空白的歷史。西藏自治區氣象局供圖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2017年10月28日,在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玉麥鄉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一封回信,傳遞著家國情懷,也極大激發了氣象部門為玉麥守邊固邊群眾提供更優質服務的信心和決心。
“縣縣有局、鄉鄉有站,堅持趨利避害並舉,氣象服務向下紮根、廣惠百姓。”自治區氣象局局長向毓意說,全區自動站覆蓋率也從2018年的28.47%變為2019年底的100%。
70年來,西藏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道路,基本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佈局合理、適應需求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現代化科技和服務成果普惠雪域高原。
——氣象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區共建成各類氣象探測站點1009個,地面觀測業務實現自動化。高空探測能力持續增強,8套探空觀測系統、12部天氣雷達組網應用,並能獲取風雲系列和國內外其他8顆衛星的影像資料。
——預報預警能力穩步提高。全區建成基於數值預報技術的短臨預報、網格化氣象要素預報、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和延伸期氣候預測等業務,實現74個縣(區)中短期、695個鄉(鎮、街道)精細化預報全覆蓋。預報時效精細至逐3小時,天氣實況每10分鐘更新。
——服務領域不斷拓寬,產品更豐富。全區各類氣象產品涵蓋人民群眾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並延伸到交通運輸、旅遊、農牧業、生態環境等各行各業,能夠為相關部門和個人提前規避風險、更好地安排生產經營活動提供針對性、個性化服務。
70年風雨兼程,西藏氣象事業像奔騰不息的雅魯藏布江一樣不斷向前,守望雪域高原。
70年劈波斬浪,西藏氣象工作總體水平達到西部地區平均水平,與全國氣象部門一道基本實現現代化。
2006年1月18日,在珠峰為北京奧運火炬取火種演練提供氣象保障服務的全體氣象工作人員。 西藏自治區氣象局供圖
2020年5月10日,氣象保障服務隊員在珠峰大本營為2020珠峰高程登山測量隊提供精細化預報服務 圖/方樂群
面向重大活動保障需要,西藏氣象部門成功保障西藏和平解放60週年慶典、慶祝自治區成立50週年等重大活動圓滿落幕,以及青藏鐵路、青藏電網等重大工程順利進行,並製作首份現場登山氣象專報,為珠峰高程登山測量隊研判衝頂“視窗時間”。2020年5月,如期登頂後,測量隊前線指揮部總指揮王勇峰說:“氣象保障是我們衝頂階段最大的保障。”
對標氣象防災減災要求,西藏氣象部門結合汛期強對流天氣多發、雷電活動頻繁等情況,面向鐵路及民航機場、重點文物單位、高海拔農牧區等開展雷電災害普查和防雷知識科普,密織防災減災安全網。那曲地區比如縣是西藏盛產蟲草的大縣,氣象工作人員赴多個蟲草挖採點,發放防雷避險常識唐卡掛曆,向鄉鎮負責人和群眾宣傳野外防雷和山洪等地質災害避險自救知識。
圍繞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西藏氣象部門不斷創新氣象服務業態和模式。在山南,隆子黑青稞獲得2019年度“中國氣候好產品”稱號。“自此銷路不愁。”,種植戶卓瑪喜笑顏開。在林芝,氣象局作為桃花旅遊文化節組委會成員,助力打造星空下的桃花節。“排程會上,氣象局是不能或缺的部門。”林芝市政府副秘書長卓瑪點贊氣象服務。
如今,在西藏的大街小巷、城市鄉村,隨手檢視天氣預報已是各族群眾的日常習慣。
守護藏地碧水藍天
——發揮科技優勢守護世界屋脊生態底色
草木青蔥,河水蜿蜒,7月的雪域高原,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時節。
習近平總書記來西藏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保護優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重要江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統籌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守護好這裡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這,就是西藏的“國之大者”。
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1998年,自治區遙感應用研究中心成立;2016年,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西藏資料與應用中心成立,西藏成為全國少有的省級遙感中心和高分中心同設在氣象部門的省份,肩負著透過衛星遙感監測分析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
2011年11月26日,西藏自治區氣象局業務人員攀爬到海拔5000多米的冰川雪線處進行氣象觀測。西藏自治區氣象局供圖
自治區氣象部門服務保障植被、湖泊、溼地河流、冰川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守護“世界屋脊”生態底色。
珍惜一片綠——氣象部門積極參與當地生態保護修復及森林防火工作,結合無人機航拍和衛星遙感,為“兩江四河”造林綠化工程提供監測評估依據。抓住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在草場返青、提升人工草場成活率、森林滅火、防止土地沙化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保障一片藍——氣象部門透過遙感監測為流域水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提供科技支撐,並監測汛期主要江水流量,保障防汛。
守護一片白——氣象部門開展連續動態監測,分析冰川、積雪面積變化趨勢、氣候變化影響及穩定狀況。同時以高原遙感應用和氣候變化研究為出發點,廣泛開展創新和應用性研究,深入分析氣候變化對主要湖泊、青藏高原積雪和冰川的影響。
此外,針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願景,自治區氣象部門高度重視高原核心區及周邊地區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摸清風能、太陽能等能源“家底”,製作釋出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監測公報等產品,服務西藏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長遠規劃,科學開發利用西部資源。
大地不言,萬物有靈。
不久前,西藏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顯示,西藏現有藏羚羊種群數量從上世紀最低谷時的7萬餘隻發展到約30萬隻,黑頸鶴數量從不足2000只發展到近萬隻,這正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西藏生態保護措施有力推進的生動寫照。
發揚“老西藏精神”
——九批氣象援藏幹部挺進西藏、駐守西藏、建設西藏
西藏既是地理高地,也是精神高地。70年來,最深刻的變化在於人,最持久的動力源於人。
從22歲到61歲,從雅魯藏布江畔的澤當到雄偉的唐古拉山,再到橫斷山脈的三江流域,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陳金水在西藏待了33年。在海拔4800米、冬季極端低溫可達-43.2℃的安多氣象站,以陳金水為代表的氣象工作者不間斷地記錄,積累下半個多世紀的寶貴資料,成為研究青藏高原氣候變化、建設青藏鐵路專案、開展防災減災工作的科學依據。
70年來,中國氣象局先後組織170名援藏幹部進藏履職。一批又一批氣象黨員幹部接過接力棒,發揚“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為西藏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矢志奮鬥。
如今,援藏幹部已選派至第九批。各級氣象部門正持續落實業務科技援助專案,解決西藏氣象業務發展核心技術難題;探索開展“組團式”援藏,支援西藏氣象衛星遙感、資訊網路建設……
歲月如江河奔流不息,信念似山脈巍峨堅毅。艱苦的環境、犧牲的風險,都未能阻擋一代代氣象黨員幹部挺進西藏、駐守西藏、建設西藏。
上世紀70至80年代,西藏自治區氣象局在拉薩安裝的測雨雷達。西藏自治區氣象局供圖
廣東省茂名市氣象局的汪悅國是第八批援藏幹部。剛到林芝,他利用兩個月的時間走遍了當地所有的縣,為藏東南地質災害頻發的情況感到揪心。他積極與當地自然資源部門協調,改變此前以經驗預報為主、缺乏科學性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的局面;推動林芝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平臺順利獲得地方政府立項;對氣象服務提出“四個轉變”,幫助當地氣象工作人員改進工作理念,為氣象事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頭疼、氣喘、流鼻血,剛來那幾天真是拿抗高原反應藥當飯吃。”江蘇省氣象局業務骨幹張志剛回憶。為了身體也為了工作,他堅持騎行上下班,每天往返12公里,被人們稱為高原上的“單車局長”。他將氣象現代化建設經驗帶到拉薩,帶領專案團隊連續作戰,極大地提升了拉薩的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2019年,汪悅國、張志剛被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評為“優秀援藏幹部人才”。
一人援藏,全域性援藏。全國氣象部門始終是西藏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後盾。“援藏幹部就是連線西藏和全國的橋樑,透過專案、人才、科研、資金等關鍵要素,輻射帶動西藏氣象現代化建設駛入快車道。”自治區氣象局黨組書記拉卓說。
你聽,此起彼伏的“扎西德勒”!你看,載歌載舞的各族群眾!哈達、切瑪、青稞酒,幸福的日子宛如綻放的格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