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黨,風華正茂!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值此之際,解放軍報微信“熄燈號”特別推出“四史微講堂”欄目,講述紅色經典,弘揚先輩精神。
四史知識問答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
A.1955年10月1日
B.1958年10月25日
C.1949年12月2日
(上期正確答案為A項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供題:航天工程大學 劉若璇)
作者簡介
馬樹桐,文中身份為冀中軍區第5軍分割槽5總隊衛生隊學員,第5遊擊總隊衛生所衛生員。
“傾聽經典故事 追尋紅色記憶”系列之一百八十二
流動“醫院”
■馬樹桐
一九四〇年八月,為了粉碎日軍的侵略陰謀,堅定全國人民的抗日信心,我八路軍發動了威震中外的百團大戰。
當時,我在冀中五分割槽五總隊衛生隊學習衛生員工作。我們第五遊擊總隊配合主力部隊在平、津、保三角地帶,攻城奪堡、炸橋樑、平路基、炸火車……經過三個多月的浴血戰鬥,五總隊衛生隊集中了許多傷員。
十一月底的一個夜晚,衛生班長邱順儒同志通知我和趙大邦說:“部隊準備馬上轉移,有三十餘名傷勢較重的傷員不便隨軍行動,上級決定由你們帶著這些傷員就地隱蔽治療。”當時我才十四歲,是從雄縣游擊隊來總隊衛生隊學習的。趙大邦比我還小一歲,他是從東挺支隊來的。在艱苦的抗日戰爭歲月裡,我們的年紀雖小,但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我們當即表示:“有我們在就有傷員在,決不讓傷員落在日寇的魔掌裡。”
我和趙大邦很快把藥品器材準備好,動員人民群眾用門板和木杆臨時捆綁成了各式各樣的擔架,連夜抬著重傷員出了村。剛轉移到村外的樹林子裡隱蔽起來,敵人就進了村。日軍在宮井營村連一個傷員的影子也沒看到,就垂頭喪氣地回據點去了。敵人一走,我們又把傷員抬回村裡。一進村,我倆就忙著給傷員換藥、做飯吃。有的擔架員還到自己家取來被褥給傷員禦寒,一些老大娘和大嫂們還煮了雞蛋,端來了大棗,送到傷員的擔架上。許多傷員負傷時沒流過一滴眼淚,這時卻感動得流下了淚水。
敵人的“掃蕩”越來越頻繁,為了傷員們的安全,我們不得不經常轉移,這就給護理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單是給傷員換藥,就忙得頭昏眼花。由於傷員多,我們行軍中間換藥,宿營時也換藥,即使是這樣,還是有不能及時換上藥的傷員。
在轉移途中,由於顛簸摩擦,傷員們的傷口經常出血,繃帶、紗布和傷口粘在一起,換一次藥需要三四十分鐘,有的需要一個多小時。每當給傷員換藥揭紗布時,有的傷員咬緊牙關,有的傷員額上汗珠往下滾,我們都不忍下手。這時,傷員們便鼓勵我們說:“你們大膽地來,我們能受得了。”可總不能長此下去呀!我和小趙下決心要設法緩解傷員們的痛苦。一天,我和小趙用清水搓洗繃帶和紗布時,發現再硬的血汙繃帶,只要在水裡泡一會兒,就很快變軟了。我高興地對小趙說:“這下有辦法了。”我向小趙講了我的想法。從這以後,我們就燒些開水,放一些食鹽,濾過後裝進一個器皿裡。換藥時,小趙先揭開繃帶,我把用食鹽水浸溼的棉花放在傷員傷口的紗布上,等把三十多個傷員的創傷面紗布都浸好了,再回過頭從第一個傷員那裡換起。因為鹽水早已把紗布浸軟,輕輕一掀,紗布就取下來了。這樣一來,不僅傷員們不痛苦,而且換藥的速度也加快了。
在掩護傷員和敵人周旋的過程中,我們一度和上級失去了聯絡。那些天,給傷員換藥用的油紗條和凡士林用光了,酒精也沒有了,怎麼辦呢?我和小趙用豬油和花生油混在一起,經過熬煉消毒,代替凡士林用;沒有酒精就用白乾酒。對失血多的傷員,就設法給他們弄些紅糖水喝。還動員老鄉們把小米和紅棗碾在一起,做成“茶湯麵”,吃的時候用開水一衝即熟,營養又豐富,很受傷員們的歡迎。
在反“掃蕩”的日子裡,當地群眾始終關懷著我們。由於傷員多,遇到大村子要住一條街,小村子就要住半個莊子。無論走到哪裡,人民群眾都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精心照顧傷員,給傷員喂水餵飯,民兵整夜為我們放哨。在極端困難的時候,總隊領導瞭解到我們的情況,立即派人掩護傷員渡過大清河西,轉移到了郭村、揚丁、沙窩村一帶。不久,一二〇師六支隊又派來了醫生高正、王富貴同志,幫助我們的醫務工作。
時值隆冬,總隊領導派政治部曹科長前來慰問大家,鼓勵傷員安心養傷,爭取早日重返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場。我們這所在敵人“掃蕩”中組成的流動“醫院”,經過艱難曲折,終於圓滿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
(本文選自《星火燎原》,略有刪減;《星火燎原》是毛澤東題寫書名,朱德作序,無數革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紅色經典,生動再現了壯懷激烈、驚天動地的革命故事,承載著我黨我軍的基因血脈,蘊含著偉大的革命精神。)
解放軍報微信釋出
播音:郝澄波
整理:王一迪
編輯:馬藝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