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韶關市曲江縣,在明代是韶州府的府治。韶州府位於廣東省北部,北接湖南,東鄰江西,素有廣東北大門之稱。在今日之中國,由於發達的軌道交通,我們只需要八個多小時就可以透過京廣高鐵從北京抵達韶關。那麼在明代的時候,又該如何從北京前往韶州府呢?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王朝之後,鑑於元代權臣橫行,以及秦、隋等大一統王朝由於皇室力量薄弱而導致二世而亡的教訓,制定了“封建藩王”的國策。作為明代的親王,當他成年之後,就要前往自己的封國就藩,術語稱為“之國”。親王之國的時候,一般都會帶著宮眷以及王府官員和護衛,隨行人員數以千計。這樣一支規模龐大的隊伍,自然是要藉助水力。在整個明代歷史上,封國位於廣東的親王有且只有一位,即本文的主角淮靖王朱瞻墺。他的船隊從北京出發後,沿著京杭大運河南下抵達南京,再沿著贛江南下抵達贛州,隨後棄船就岸,翻過大庾嶺才能抵達贛州府。
隨著明代中後期中央財政日益吃緊,如此大規模的千里投送對於朝廷來說實在是難以承受,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廣東只存在一位親王封國。實際上朱瞻墺只在韶州府待了短短六年,便以“瘴癘”的理由匆匆逃離,今天筆者就來聊一聊這位淮靖王的生平故事。
之國韶州府
朱瞻墺,生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正月十三日,明仁宗朱高熾第七子,生母李賢妃。和他的幾位兄長一樣,在皇祖父永樂皇帝朱棣在位之時,他們這些早已年滿十歲的皇太子“次嫡子及庶子”,並沒有撈到一個郡王的爵位。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征班師途中駕崩。八月,時任皇太子朱高熾即位。十月,時年16歲的朱瞻墺被封為淮王。次年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登基不足一年的仁宗突然暴崩,皇太子朱瞻基匆匆從南京趕回北京即位。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遂安伯陳英(靖難元勳遂安伯陳志之孫)和少傅、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分別出任正副使,持節冊封南城兵馬指揮蕭忠之女蕭氏為淮王妃。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二月,明宣宗朱瞻基下旨為諸王在封國修建王府,其中淮王的封國在廣東韶州府。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明初諸王的封號與封國基本可以對應,比如秦王封國陝西,燕王封國北平,蜀王封國四川。那麼朱瞻墺既然是淮王,封國顯然應該在兩淮一帶,如何會在毫無關聯的廣東?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過,明宣宗在繼位之初其實一直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內部接連發生了漢王、晉王、汝南王之亂,外部北有韃靼犯邊、南有交趾叛亂,因此諸王各自前往與自己封號不符的封國就藩,應該帶有宣宗特定的戰略意圖。上文說過韶州是廣東的北大門,但其實更是中原政權的南大門。因此淮王出鎮韶州府,顯然有著特殊的政治考慮。
三月底,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派出三百艘黃船和快船沿著京杭大運河北上,準備迎接即將就藩的五位親王:鄭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荊王朱瞻堈、淮王朱瞻墺和梁王朱瞻垍。五月中,行在禮部就五位親王之國的沿途注意事項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其一,緣途應祀神祗:當地有司官員先行預備祭祀用品,諸王抵達之後派王府官員進行祭祀。
其二,諸王各自封國內的社稷山川等神,先由當地有司進行祭祀,等諸王之國之後才自備祭品。
其三,北京神樂觀共選樂舞生25人隨諸王分別之國,只要擔任指導工作。各封國內的樂舞生首選本處道士、道童,如人數不足,則由本府軍餘遞補。
其四,王府醫士由各封國內醫者出任。
其五,各王府應用樂工應為二十七戶,如戶數不足,由各府有司樂戶內選精通樂藝之人出任。
其六,途經南京之時,諸王要前往太祖朱元璋孝陵進行祭祀。
經過南京孝陵祭祀,翰林院為撰文,香帛於內府關支,牲醴品物及在京應祀神祗酒果皆太常寺供備。—《明宣宗實錄卷五十四》
此外行在禮部尚書胡濙請按照永樂年間諸王之國的成例,提供諸王之國所需的廚料。宣宗在看了數字之後表示太少,可以酌情增加。至於諸王就藩之後的歲祿,也由在京時的三千石,增加到《皇明祖訓》規定的一萬石。
庚午,行在禮部尚書胡濙言:“鄭、襄諸王之國所給廚料,宜依永樂中定例。”上閱其數,謂濙曰:“每府再增羊、豕各二十,酒百瓶。親藩之賜寧過於厚。”—《明宣宗實錄卷五十六》
八月初三日,淮王朱瞻墺正式之國廣東韶州府。根據史書的記載,韶州的淮王府是由本府州治改造而成,宣宗對其的要求是“務在完固,毋徒勞人力”。換句話說,淮王府和明初秦王府、晉王府、燕王府等王府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宣宗朱瞻基駕崩,皇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為英宗。經過宣宗十年的努力,困擾朝廷的藩王問題已經得到徹底解決。此外明軍已經從交趾撤出,恢復了安南藩屬國的地位,淮王繼續坐鎮韶州府似乎已經沒有必要。當年八月,淮王以韶州有“瘴癘”的理由向大侄子朱祁鎮提出遷國,隨即得到了朝廷的同意。
甲寅,致書淮王瞻墺曰:“比聞叔居韶州常有瘴癘,深切予懷。今擇江西饒州府,地氣和平,可建王國。已敕有司經營,且具護送人船以俟。叔可於今冬擇日往居之,庶副予親親之意。”—《明英宗實錄卷八》
遷國饒州府
宣德十年冬天,淮王離開只待了六年的韶州府,啟程前往新的封國江西饒州府(即今鄱陽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從史書記載來看,明英宗對朱瞻墺這位叔父還是頗為照顧。除了給淮王餘干縣強山地四百二十畝供其採薪之外,還以三皇廟錦衣巷隙地作為淮王府儀衛司及居官軍旗校居所。至於饒州的淮王府,還是老規矩,利用饒州府治進行改建。
丙辰,江西饒州府奏府治已改作淮王府,請以城中空閒地別為府治,從之。—《明英宗實錄卷二十》
據現代考古發掘,淮王府遺址位於江西鄱陽縣饒州街道辦饒州府文廟東側,東至五一中心小學、南至鄱陽縣中醫院(原縣人民醫院)、西至文廟大成殿東圍牆、北至鄱陽賓館,南北長100米,東西寬80米,佔地面積8000平方米。遺址地勢北高南低,呈緩坡延伸,地形為不規則形態。同時發現的還有明初饒州府府治的建築遺蹟,側面驗證了史書上的記錄。
上文說過親王府內官員宮眷眾多,短時間內大規模遷徙別處,必然會和當地居民產生矛盾。比如淮王府教授鄭良等人就曾經與百姓爭搶房屋,甚至公然將原主人趕走。對此英宗僅僅是對王府官員做出相應懲罰,並未波及到淮王本人。此外對於叔父提出要重新制作袞冕、皮弁等冠服的要求,英宗也一一答應。
丁卯,書復淮王瞻墺曰:“承喻欲制袞冕、皮弁、冠服,今選新材皆足,所用之度令人齎回。從府中自制,庶幾適宜,專此奉復。”—《明英宗實錄卷九十二》
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淮王的嫡母、仁宗皇后、今太皇太后張氏病危。這位張太皇太后素有“女中堯舜”的美譽,然而臨終之前依然放不下自己的親兒子襄王朱瞻墡,向英宗提出“思見親王”。此前已經就藩的五位仁宗系親王之中,梁王已死,鄭王臥病在床,本著一碗水端平的考慮,最終朝廷召襄王、荊王和淮王一同進京。
明初洪武、永樂二朝的時候,親王可以定期入京朝覲。仁宗在位時間雖短,其弟漢王也曾由封國樂安州入京。但在宣宗即位之後,親王朝覲便已絕跡。淮王在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和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三次請求朝覲,均被宣宗和英宗婉拒。因此本次入朝,也是朱瞻墺闊別十多年之後,首次重返北京。此外強調一點,明代親王進京,必須要看到朝廷派太監帶來的敕書和符牌之後才能動身。所以為什麼說“奪門之變”後於謙死的冤,是因為奸臣謠言他要迎立襄王,但其實襄國的金符一直都在宮中,自然也就不存在襄王進京即位這回事。
凡宣召親王,必遣官齎金符以往。—《明史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輿服四》
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二月十一日,淮王朱瞻墺抵達京城。根據《皇明祖訓》的規定,親王朝覲也要按照嫡庶順序依次進京。故而淮王和荊王前後腳抵達京城之時,二王的嫡兄襄王早在去年十二月十九日便已進京,此時都已經啟程返回封國襄陽。按照規矩,英宗讓文物百官在二月十二日早朝結束之後,到奉天門東廊朝見淮王。奉天門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太和門,是明初皇帝接見大臣議事的地方,即所謂的“御門聽政”之所。親王接受百官朝拜,自然要下天子一等,故而要避到奉天門邊上的廊下。
戊戌,淮王瞻墺至京,上命百官明日朝王於奉天門東廊。—《明英宗實錄卷一百一》
朱瞻墺這次在京城待了一個多月,主要解決了兩樁心事。其一是淮王諸子的名分,正統八年八年三月初九日,朱瞻墺嫡長子朱祁銓被冊封為淮世子,庶長子朱祁鐀封鄱陽王,第三子朱祁鉞封永豐王。其二就是淮王生母,上文說過朱瞻墺生母是仁宗李賢妃。仁宗駕崩後殉葬了五位妃子,李賢妃幸運地躲過此劫。李賢妃共三子一女,長子鄭王朱瞻埈臥病不能來京,次子追封蘄獻王朱瞻垠早逝,因此時隔多年還能見上淮王一面,對於李賢妃來說也算是老懷大慰了。
三月十八日朱瞻墺啟程回國,此後在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十月淮王以“回國三載”的理由打算再來京城朝覲,這次英宗沒有同意。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十一月十二日,淮王朱瞻墺去世,享年37歲,賜諡曰靖。
結語:從史書的記載來看,朱瞻墺在世之時幾乎沒有負面新聞,算得上是仁宗系親王中的一股清流,“靖”的諡號實至名歸。我們在前文中看到包括淮王在內的五位親王之國,動用了三百艘黃船和快船,看上去似乎很多。但考慮到每位親王不過分到六十艘船,也就顯得不算多了,特別和後世親王之國的規模相比,更是小巫見大巫。日後明憲宗諸子興王(即明世宗之父)和岐王之國之時,所用船隻高達九百餘艘。而在輿論大譁,要求節儉之後,壽王、涇王之國之時,仍然用船七百餘艘。
淮王家族在饒州府共傳八代九位淮王,清軍攻佔南京之後,末代淮王朱常清起兵反清,曾被鄭成功擁立為監國。永曆三年(公元1648年)朱常清去世,其子朱由桂退往臺灣。永曆三十七年(公元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軍攻佔臺灣,朱由桂降清,淮國徹底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