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裝待發的紅軍指戰員
上清會師是中央紅軍和贛東北紅軍在奪取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前一次重大的軍事行動。上清會師後,紅軍首次實現了大兵團伏擊殲敵作戰,並開創了全國蘇區之間互相策應作戰的新局面。隨著中央蘇區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中央革命根據地和贛東北革命根據地也進入到全盛時期。
上清會師的戰略意圖
1932年6月,蔣介石調集50萬國民黨軍隊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在進攻鄂豫皖、湘鄂西蘇區得手後,同年秋,蔣介石將“圍剿”重點轉移到中央蘇區。面對嚴峻的革命形勢,9月底,中共臨時中央致電蘇區中央局指出:蔣介石即將向中央蘇區和贛東北蘇區進攻,我方應採取“擇敵人弱點選破一面勿待其合圍”的作戰方針。
為此,10月初蘇區中央局在寧都召開會議,決定在國民黨軍尚未完成對中央蘇區進攻部署前,集中紅軍主力向北面敵人之弱點出擊,以擾亂國民黨軍的“圍剿”。
贛東北紅十軍與中央紅軍會師上清正是以周恩來(紅一方面軍總政委)、朱德為首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中革軍委)根據敵我態勢作出戰略決策所採取的一個重要軍事行動。這一戰略決策的主要意圖為:集中鄰近幾個蘇區的力量,與國民黨軍在江西省撫河流域決戰,然後協同攻取撫州、南昌,實現革命在一省或數省首先勝利的要求。
為貫徹這一戰略意圖,打通中央蘇區與贛東北蘇區的聯絡,1932年10月19日至20日,紅一方面軍第二十二軍攻下江西黎川、福建建寧、泰寧、邵武4個縣城,與中共贛東北省委領導的閩北蘇區取得聯絡。1932年11月16日至1933年1月12日,紅一方面軍發動金(溪)資(溪)戰役,挫敗了國民黨軍企圖在江西省金溪縣夾擊中央蘇區紅軍主力的計劃,開闢了六七個縣的新蘇區,使中央蘇區與閩浙贛蘇區相距不足百里,為中央紅軍與贛東北紅軍的會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紅軍會師上清桂洲村
1933年1月6日,根據蘇區中央局指示,周恩來、朱德電令贛東北紅十軍立即轉移到江西省貴溪縣附近行動,準備南渡信江策應中央紅軍,以衝破國民黨軍在撫河的包圍線。1月12日,中共閩浙贛省委召開執委擴大會議,根據中央指示作出相應決議。當時,有人提出“紅十軍中指戰員大都是贛東北當地的工人、農民”,反對紅十軍遠離贛東北。針對此情況,以方誌敏為首的閩浙贛省級領導深明大義,從全域性出發廣做說服動員工作,從而保證了中央命令的貫徹執行。
為使贛東北紅十軍順利渡過信江,紅一方面軍總部派紅三十一師前進到江西省貴溪縣上清鎮通往鷹潭鎮地帶遊擊偵察。1月19日,紅三十一師進攻鷹潭鎮,控制信江南岸西起雙鳳街東至裡屋孔家沿線,為紅十軍南渡信江掃清障礙。1月20日,紅一方面軍三軍團移駐上清鎮附近,並向貴溪縣、鷹潭鎮、餘江縣方向偵察警戒;紅一方面軍一、五軍團和紅二十二軍一部分別向東鄉、餘江、南城、撫州方向警戒,完成接應贛東北紅十軍南渡信江的各項部署。1月22日,紅一方面軍三十一師智取江西省貴溪縣上清鎮,俘敵100餘人,繳槍90多支,繳獲大批糧食,為贛東北紅十軍赴上清鎮與中央紅軍會師奠定基礎。
與此同時,1月20日贛東北紅十軍在中央代表、閩浙贛軍區政委曾洪易、司令員唐在剛、政治部主任邵式平的率領下,分別向萬年縣富林、貴溪縣周坊等地集結,並向貴溪縣信江北岸運動。1月21日,根據中革軍委命令,紅十軍在貴溪縣神前村鳴山廟改編為紅十一軍,其先頭部隊進至信江北岸貴溪縣的金沙、界牌一線,並與紅一方面軍三十一師取得聯絡。
22日,在紅一方面軍三軍團接應下,贛東北紅十一軍從貴溪縣周坊神前、長塘出發,在貴溪縣箬港、洋角渡、瓜園埠開始依次渡河。同日,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在信江之濱的貴溪縣潛嶺楊家會見了曾洪易、唐在剛、邵式平,傳達“赤化金(溪)、資(溪)、餘(江)、貴(溪)逼近南(昌)撫(州)切實打通贛東北”的戰略意圖,同時決定在信江北岸留槍500餘支,將贛東北赤警師擴編為新紅十軍等事宜。1月23日,贛東北紅十一軍完成南渡信江河的任務。
25日(農曆除夕),贛東北紅十一軍與紅一方面軍第三軍團、三十一師在江西省貴溪縣上清鎮勝利會師。會師當天,贛東北紅十一軍指戰員乘著上清鎮桂洲村村民的竹排,到上清鎮嗣漢天師府對面的瀘溪河桂洲沙灘舉行會師大會。按照中革軍委的命令,贛東北紅十一軍整編為第三十二、三十三師,與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一師合編為新紅十一軍,軍長仍為周建屏。會師大會由邵式平主持,朱德、彭德懷、王稼祥等代表中革軍委檢閱部隊並講話,會師大會在下午4時左右結束。
上清會師後,贛東北紅十一軍4000多將士劃歸紅一方面軍直接指揮,屬中央紅軍序列,在中央蘇區與中央紅軍各部共同踏上了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的征途。
粉碎第四次“圍剿”
在1933年2月至3月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由贛東北紅十軍改編的紅十一軍作為新銳力量為贏得勝利作出了應有貢獻。
按照中革軍委的戰略部署,紅十一軍由江西省貴溪縣上清鎮進抵金溪縣黃通,與中央紅軍協同作戰。2月7日,根據中央局決定,紅一方面軍作出攻取江西省南豐縣的部署。13日,紅十一軍與二十二軍會合作戰,取得殲滅南城縣新豐街守敵大部、繳獲人槍數百的勝利。此後,紅十一軍奉命佯裝成主力紅軍吸引牽制國民黨軍,由新豐街渡過撫河東進江西省黎川縣,造成紅軍主力東移的假象,為紅一方面軍一、三、五軍團和紅十二、二十一、二十二軍等部隊在江西省宜黃縣黃陂伏擊敵一縱隊創造戰機。2月27日至3月1日進行的黃陂戰役,紅軍取得殲滅國民黨軍第五十二師全部和五十九師大部的勝利,生擒敵師長李明、陳時驥,俘敵1萬餘人,繳獲長短槍1萬餘支。
黃陂戰役後,國民黨軍企圖攻佔江西省廣昌縣,尋殲紅軍主力。紅十一軍再次擔負佯裝紅軍主力、吸引敵人的任務,配合紅一方面軍主力取得草臺崗戰役的勝利。3月21日至22日,紅一方面軍一、三、五軍團和紅十二、二十一、二十二軍等部隊在江西省宜黃縣草臺崗、東陂地區發動進攻,殲滅國民黨軍第十一師大部、第九師1個團及第五十九師殘部,由此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發動的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
黃陂、草臺崗兩次戰役,紅軍共殲敵3個師2.8萬餘人,繳槍1萬餘支,創造了紅軍戰爭史上首次實行大兵團伏擊殲敵的經典範例。
紅色力量日益發展壯大
在贛東北紅十軍參加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的同時,隨紅十軍南下的地方工作團在邵式平率領下,著手建立信(江)撫(河)革命根據地。1933年2月初,紅十一軍攻克江西省資溪縣城,隨之解放資溪全境和江西省金溪、南城、貴溪和福建省光澤等縣邊境地區,在原金(溪)、資(溪)、餘(江)、貴(溪)游擊區基礎上建立了以資溪為中心的信撫根據地。3月,紅十一軍在閩北紅軍獨立師配合下,攻克福建省光澤縣城。4月中旬,紅十一軍又攻克金溪和東鄉縣城,鞏固和擴大信撫根據地。不久,經中共閩浙贛省委批准,中共信撫分割槽委成立,由方誌純任書記,分割槽委下轄7個區委和兩個特區委,同時建立信撫紅軍獨立團,貴溪、資溪等縣還建立了縣級蘇維埃政權。信撫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使閩浙贛蘇區與中央蘇區兩大根據地連成一片,為5月中央蘇區閩贛省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1933年5月中央蘇區閩贛省成立後,紅十一軍為閩贛省主力作戰部隊。6月成立紅七軍團,作為原閩贛省軍區所轄十九(部隊主要是由原紅十一軍構成)、二十、二十一師成為紅七軍團的主力部隊。7月1日,紅十九師與紅三軍團3個師奉命組成中央紅軍東方軍,由江西向閩西進軍作戰。10月28日,中革軍委再次決定擴編紅七軍團,下轄十九、二十、三十四師,以尋淮洲任軍團長。1934年1月2日,中革軍委下達《對二、七、九軍團之動作指示》,決定紅七軍團第十九、三十四師再次入閩作戰。7月初,在中央紅軍主力進行戰略轉移前夕,為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推動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同時也為調動和牽制國民黨軍兵力,減輕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壓力,中共臨時中央、中革軍委決定將紅十九師編成新的紅七軍團,對外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進行北上抗日。7月6日晚,6000餘眾的紅七軍團在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率領下,從瑞金出發北上抗日,經福建、浙江、皖南進入閩浙贛蘇區,成為掩護中央蘇區主力紅軍突圍轉移的一支重要力量。
原文刊登於2021年8月5日《人民政協報》第10版春秋週刊
作者:況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