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野戰軍
1948年11月,為了適應大兵團作戰需要中央軍委下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拉開了全軍整編的序幕。
經整編,原西北野戰軍改稱為第一野戰軍。
司令員兼政委開國元帥彭德懷,副司令員開國上將張宗遜、趙壽山,參謀長開國上將閻揆,政治部主任開國上將甘泗淇。
第一野戰軍戰鬥序列下最多時第1兵團、第2兵團、第18兵團、第19兵團(18、19兵團原屬華北軍區,後調入一野建制)、第22兵團等5個兵團。
第1兵團(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開國上將王震)下轄第1軍、第2軍和第7軍。
第2兵團(兵團司令員開國大將許光達)下轄第3軍、第4軍和第6軍。
第18兵團(兵團司令員開國上將周士第)下轄第60軍、第61軍和第62軍;
第19兵團(兵團司令員開國上將楊得志),下轄第63軍、第64軍和第65軍;
第22兵團(兵團司令員陶峙嶽),下轄第9軍和騎兵第7、第8師。
02、一野建制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於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軍,軍長開國上將賀炳炎,政委開國中將廖漢生,參謀長開國少將陳外鷗,政治部主任開國中將洗恆漢,下轄第1師、第2師、第3師。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軍。
第2軍,軍長兼政委王震,副軍長開國中將郭鵬、開國中將頓星雲,副政委開國中將王恩茂,參謀長開國少將張希欽,政治部主任開國少將左齊,下轄第4師、第5師、第6師。
(王震任第1兵團司令員後,郭鵬接任軍長,王恩茂接任政委,開國中將楊秀山任副軍長,開國少將賀盛桂任參謀長)。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戰軍第3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軍,軍長許光達,政委開國中將朱明,參謀長開國少將李文清,下轄第7、第8、第9師。
(許光達任第2兵團司令員後,第1軍第1師師長開國中將黃新廷接任第3軍軍長;開國中將朱輝照、開國少將梁仁芥相繼任政委,開國少將唐金龍任副軍長,開國少將鄧家泰任參謀長)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戰軍第4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軍,軍長王世泰,政委張仲良,副軍長開國少將孫超群,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朱輝照,下轄第10師、第11師、第12師。
1950年1月10日,新疆民族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軍長列斯肯,政委頓星雲,副軍長兼參謀長開國少將馬爾果夫・伊斯哈科夫,副政委開國少將曹達諾夫・扎伊爾,下轄第13師、第14師和2個騎兵團。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戰軍第6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軍,軍長開國中將羅元發,政委徐立清,副軍長開國中將張賢約,參謀長唐子奇,下轄第16師、第17師。
1949年3月中旬,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軍,軍長開國上將彭紹輝,代政委孫志遠,政治部主任開國少將黃忠學,參謀長開國少將何輝燕,下轄第19師、第20師。
1949年3月中旬,西北野戰軍第8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8軍,軍長開國中將姚喆,副軍長開國中將王長江,政治部主任開國少將裴周玉,下轄第22師、第23師。
1949年12月29日,新疆起義的國民黨軍整編第42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軍,軍長趙錫光,政委張仲瀚,第一副軍長王根僧,第二副軍長陳德法,下轄第25師、第26師、第27師。
1949年9月11日,起義的國民黨第120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1軍,軍長周祥初,參謀長張希英,下轄第1、第2師。
1949年12月19日,起義的國民黨軍第81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2軍,軍長馬惇靖,政委甄華,副軍長馬惇信,參謀長楊遇春,政治部主任程襄文,下轄下轄第1、第2師
1949年12月9日,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19軍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3軍,軍長蔣雲臺,政委黃忠學,副軍長開國少將孫超群,參謀長康維銑,政治部主任開國大校張漢民,下轄第7師、第9師。
注:華北軍區調入一野的第18兵團第60軍、第61軍、第62軍和第19兵團第63軍、第64軍、第65軍本文按下不表。
03、王牌主力師
在第一野戰軍建制下,第1軍第1師、第1軍第2師、第2軍第4師、第2軍第5師、第3軍第7師、第3軍第9師、第4軍第11師、第6軍第16師、第6軍第17師、第7軍第19師並稱十大主力師。
其中第1軍第1師、第1軍第2師、第2軍第4師、第3軍第7師、第6軍第17師又被稱為五大頭等王牌主力師。
3.1、第1軍第1師
第1軍第1師最早可追溯到工農革命軍第4軍(軍長賀龍)。
抗日戰爭時期,第1師前身部隊就是由紅二軍團及紅28軍等整編而成的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旅長張宗遜,副旅長李井泉,參謀長姚喆)。
第358旅先後參加了雁門關、滑石片、齊會、陳莊、米峪鎮、田家會等重要戰鬥,是八路軍的主力旅之一。
1947年7月西北野戰兵團改編為西北野戰軍,西北野戰軍成立時仍僅轄第一縱隊358旅、獨立第一旅,第二縱隊359旅、獨立第四旅,教導旅,新編第四旅等6個旅。
第358旅是西北野戰軍最初的6個旅之一,也是西北野戰軍第一王牌旅,由開國中將黃新廷任旅長,開國中將餘秋裡任政委,開國少將羅坤山任副旅長。
後改編為第一野戰軍第1軍第1師,下轄第1團、第2團、第3團。
1949年6月第1軍編入第1兵團時,第1師師長黃新廷升任第3軍軍長,第1師政委餘秋裡升任第1軍副政委。
開國少將傅傳作接任第1師師長,開國少將曾祥煌接任第1師政委,而後羅坤山任第1師師長。
第1師戰鬥作風頑強,戰鬥經驗豐富,執行命令堅決,組織戰鬥嚴密,勇猛精進、不怕犧牲,能攻能守、擅長進攻,尤其善打殲滅戰,既能在山地縱橫,又能在平原馳騁,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
解放戰爭時期,第1師及其前身部隊相繼參加延安保衛戰和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隴東戰役、榆林戰役、沙家店戰役、關莊岔口戰役、延清戰役、宜川戰役、黃龍山戰役、寶雞戰役、澄郃戰役、荔北戰役、西北冬季戰役、西北春季戰役、陝中戰役、扶眉戰役、隴東追擊戰、蘭州戰役、西寧戰役等大大小小戰役,共殲敵5.1萬餘人。
第1師主力團第1團被譽為“戰鬥模範團”,是老紅軍團,彭德懷曾高度評價第1團道:“每次都能完成戰鬥任務,證明你們是英勇善戰的!”
正好彭德懷作戰指揮風格,勇猛、敏銳、頑強而應變快,大巧若拙,戰法潑辣彪悍,用兵套路捉摸不定,攻堅克險,不畏犧牲,善於在艱苦條件下打硬仗,總是挑最苦最難的擔子。
這與第1師作戰風格完美契合,彭德懷指揮起來得心應手。
因此,第1師是彭德懷最鍾愛的一個主力師,每次戰役關鍵時刻,彭德懷總是會派上第1師,鐵肩擔重任,第1師每每都能出色地完成彭德懷的任務。
3.2、第1軍第2師
第1軍第2師前身是抗戰時期成立的冀中游擊軍第5路軍,後改編為八路軍第3縱隊獨立第1支隊、冀中軍區獨立第4支隊。
1939年3月,獨立第4支隊與八路軍120師715團合編為120師獨立旅,由高士一任旅長,朱輝照任政委,王尚榮任副旅長。
不久,獨立旅改稱獨立第1旅,參加了齊會戰役、百團大戰等重要戰役戰鬥,建立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獨立第1旅改為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獨立第1旅。
最後改編為第一野戰軍第1軍第2師,由開國中將王尚榮任首任師長,開國少將顏金生任首任政委。
第2師參加了陝北三戰三捷、宜川、沙家店、西府隴東、荔北、扶眉等重要戰役戰鬥,屢有絕佳表現,是彭德懷最為信賴的一支主力師。
一野五大王牌主力師當有第2師一席之地。
3.3、第2軍第4師
第2軍第4師前身是1945年11月8日由呂梁軍區機關一部和所屬三個團組建的晉綏軍區獨立第4旅,由頓星雲任旅長,楊秀山任政委。
1946年11月,獨立第4旅編入新組建的晉綏軍區第2縱隊,仍稱獨立第4旅。
獨立第4旅最揚名立萬的戰役當屬蟠龍戰役和宜川戰役。
蟠龍戰役是解放軍在西北的首次攻堅作戰,此戰獨4旅浴血拼殺,攻克敵核心陣地集玉峁制高點,為戰役勝利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在宜川戰役中,獨立4旅第10團為攻克宜川做出突出貢獻,榮獲“宜川戰鬥第一功”錦旗,獨立第4旅由此威震全軍。
1948年11月永豐戰役後,獨立第4旅由4000多人補充到8600餘人,實力為西北野戰軍之翹楚。
1949年7月,獨立第4旅改稱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獨立第4旅,最後改稱第一野戰軍第2軍第4師,由開國中將楊秀山任師長兼政委。
第4師雖然沒有紅軍血統,但經歷過抗日戰爭的洗禮,基礎紮實,戰鬥風格英勇頑強,工作作風樸實堅韌,戰鬥紀律嚴明,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攻城能力十分突出,參加過77次戰鬥戰役,斃傷敵9500餘人,俘敵23700餘人,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野戰軍王牌主力師。
3.4、第3軍第7師
第3軍第7師前身是1939年4月,八路軍120師120師主力東進冀中後,留在晉西北的358旅機關一部、714團、警備第6團、獨立第1團、獨立第2團、雁北第六支隊一部及直屬隊等組建的新358旅,由彭紹輝任旅長,羅貴波任政委。
1940年4月,新358旅改稱獨立第2旅,彭紹輝任旅長,開國少將張平化任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獨立第2旅改稱西北野戰軍第3縱隊獨立第2旅,最後改稱第一野戰軍第3軍第7師,由開國少將唐金龍任師長,開國少將梁仁芥任政委。
唐金龍是賀龍和彭德懷的心腹愛將,作戰勇敢,是一野著名的猛將。
而第7師是紅二方面軍沿革下來的老部隊,因此作風十分頑強,在沙家店、延清、宜川、荔北、陝中、扶眉、蘭州等重要戰役戰鬥表現非常出眾,也成為第一野戰軍王牌主力師。
3.5、第6軍第17師
第6軍第17師最早可追溯到黃麻起義部隊。
17師主力團49團的前身是紅四方面軍主力師紅31軍91師,抗戰後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1團。
17師另一個主力團50團的前身是八路軍第129師386旅新編第1團,後改稱第129師386旅16團。
1943年,蔣介石計劃閃擊陝甘寧邊區,為了保衛陝甘寧邊區,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和獨立第1旅先後由華北調入邊區,組建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
不久,又從華北調入楊得志率領的西進支隊,改編第1旅;黃永勝、鄧華率領的機動旅,改編為第2旅;王近山、徐立清率領的第一二九師3個團,改編為新編4旅。
16團和771團就是新4旅主力團。
1947年2月10日,新編4旅編入陝甘寧野戰軍,仍稱新編第4旅,而後相繼改稱西北野戰兵團新編第4旅,西北野戰軍第6縱隊新編第4旅。
最後,改稱第一野戰軍第6軍第17師,由開國少將程悅長任師長,開國少將黃振棠任政委。
師長程悅長是一個戰術天才,他在攻堅戰中發明的“膏藥戰術”(即首次進攻沒有成功,但有一部分部隊已攻到敵人腳下,先不讓這些部隊撤下來,長膏藥一樣粘住敵人,最後完成進攻任務)聞名全軍,彭德懷都讚賞有加。
再加上第17師是有紅軍基礎的老部隊,戰鬥作風硬朗,驍勇善戰,戰鬥經驗豐富,攻守兼備,以執行命令堅決,敢打硬仗惡仗聞名。
在解放戰爭中,第17師先後參加了榆橫、西華池、延安保衛戰、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隴東、三邊、榆林、沙家店、延清、宜川、黃龍山麓、西府隴東、澄郃、荔北、西北冬季、春季攻勢、陝中、扶眉、蘭州、進軍新疆等戰役戰鬥。
尤其是在西府隴東戰役中,新編第4旅及時填補了警備第3旅未到位而造成的空隙,抗擊一整天,避免了全軍的損失。
彭德懷讚不絕口,稱新編第4旅“是出了大力的”、“能攻能守,屢建戰功”。
憑此優異表現,第17師足以躋身一野五大王牌主力師之列。
結語、
一野五大王牌主力師具體戰鬥力排名,不同人有不同排法,但是無論怎麼排,第1軍第1師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正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雖然第1軍第2師、第2軍第4師、第3軍第7師、第6軍第17師也很強,也是精銳中的精銳,王牌中的王牌,卻無法撼動第1軍第1師全野戰軍第一的地位。
一野第一王牌主力師非第1軍第1師莫屬!
PS:
未完待續,接下來小編將介紹二野、三野、四野和華北軍區王牌主力師,敬請期待,本系列小編翻閱了眾多軍史名家的大作,傾心寫作,多謝大家支援。
小編水平有限,難免有所疏漏,還望大家海涵,請大家多多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