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
張口通貨膨脹、閉口CPI指數,左一個投資理財、右一個資產泡沫,甚至時不時的冒出個M2、貨幣貶值、央行放水、印鈔超發等略帶專業的名詞。
如果手裡有倆錢、就焦慮得不得了,看起來比沒錢的還著急:害怕通貨膨脹錢不值錢、擔心央媽放水財富被收割、恐懼買不到收益最高的資產而讓資金閒置……
結果是什麼呢?
因為擔心現金在手裡財富被侵蝕、燙手燙得火燎火燎的,所以…買了房價不漲的房子、高位站崗了股票/基金、甚至不乏理財把本金全虧了進去。
本來不焦慮/不慌張/不行動還有本金在手,這倒好、越努力越失敗…直至把本金都蝕了進去,套牢虧錢、直至手裡沒有了再想折騰的現金。
終於心靜了,因為手裡沒錢了、也就沒有通脹的焦慮了。
這些年,通脹就像病毒一樣迅速擴散,無孔不入的侵蝕的社會的角角落落、甚至有些人已被通脹洗了腦。
因為通脹,社會焦慮不止、人們恐慌不止,都害怕自己成了那個被收割了財富的韭菜…最後自己確實成了韭菜。
誰在製造通脹的焦慮和恐慌呢?
稍加觀察就會發現,說通脹最多的是這些人:地產公司的銷售、賣二手房的中介、協助貸款的貸款中介、以及各個正規不正規理財機構/平臺的“理財師”們。
為什麼他們會宣傳通脹來給大家洗腦呢?因為利益啊。
他們是最不希望你手裡拿現金、而希望你多借錢負債的人,當然是“為了你好”:因為通脹,拿現金那不是財富縮水麼?!因為通脹,多貸款不是減輕債務負擔麼?!
而實際上是屁股決定腦袋,因為你把現金花出去、多貸款才能給他們帶來收益。
關於通脹,並不是很多人以為的那樣。
2
關於對通脹的理解,最常用的比喻如:80年代的萬元戶多有錢!之前一個饅頭才多少錢!以此說明貨幣貶值和購買力的下降。
這只是對通脹的片面理解,物價是漲了、錢是不值錢了,但是…你的收入也增加了啊,以前一個人才多少工資、現在一個月又賺多少錢?不僅要看100元能買多少東西,還要看你現在能賺多少個100元。
通脹的理論基礎是M2,而M2就是廣義的錢。
2008年後M2增幅非常大,一般是12%以上、個別年份甚至超20%,近一兩年才降至8%,所以也就有了貨幣每年貶值10%的說法。
這種理解也片面。錢是多了,但表現為商品和服務的GDP也在增長、大致在8%左右,二者之差在5%左右,所以大致存在5%左右的貨幣超發。
但能由此得出貨幣每年貶值5%的結論嗎?可以簡單這樣理解,但實際情況非常複雜、因為通脹是結構性的…有的商品通脹、有的商品甚至還通縮。
印出的錢並非雨露均霑的平均在每個商品上,而是有的吸附的錢多、如房產,而有的吸附錢少、如家電汽車…它們的單價一直在降。
所以每個人對通脹的感受是不同的。
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土著因為不需要買房,一萬元的收入用於日常生活就綽綽有餘,但外來者就不行、因為房價/房租通脹;經常喝茅臺等高階白酒的人、也會感覺通脹,因為高階白酒一直在漲價,而喝普通啤酒的人就沒這個感受。
大家對貨幣侵蝕財富最切身的感受,是房價上漲、尤其是2016年這輪上漲,讓同樣的錢只能買更少面積的房子。但這是階段性現象,誰能保證所有房子一直上漲、且漲幅永遠快於收入漲幅?
把個例、階段性的現象當成普遍真理,而忽略了事物的複雜性,並被通脹洗腦、由此焦慮不已而後最終被收割,是很多人正在犯的錯誤。
3
因為堅信貨幣每年貶值10%,那最好的應對策略是什麼呢?
不持有現金、多貸款多負債。
不持有現金、現金財富就不會被收割,因為貨幣貶值、所以債務的負擔一直在減輕,如果再能買到泡沫資產的話…就更完美了。
也因此有了戴維斯雙擊的操作範本:把現金用來支付房子的首付、貸最大額度的房貸。沒有現金、多負債、泡沫資產,看似所有的便宜都已佔盡。
這個操作範本的前提條件,是房價的漲幅必須超過貸款的利息、且能付得起首付、還還得起月供,否則就白搭…可很多人卻忽略了。
2020年這輪深圳房價上漲、確實讓一些人資產暴增,可要抓住這個戴維斯雙擊你得:搞到買深圳房子的資格、籌集到200萬的首付、付得起2萬的月供,一些達不到條件的人就買了天津、石家莊等城市的房子…當然都被套進去了,由戴維斯雙擊翻轉到戴維斯雙殺。
很多人至今仍相信“貸到即賺到”、“債務越多享受到的貨幣超發紅利越多”,其實都是在2016年這輪房價普漲情況下形成的路徑依賴,環境已變、思想不變…就是刻舟求劍。
是否能多貸款、多負債、用槓桿,還是要看投資收益能否高於債務的成本、不能簡單的以為多貸款就能自動享受貨幣貶值的紅利。
貸款必須要參與財富的創造和分配。前者如貸款做生意、開店鋪、辦實業,這是直接創造增量財富;後者如投資理財、甚至龐氏投資,這是在間接參與財富再分配。
不管怎樣,貸款的收益都得高於貸款的利息、否則就是虧錢,甚至操作不好還會槓桿斷裂……如生意虧了、理財暴雷、龐氏接盤等,這跟通脹沒有一點關係。
那我們該如何對待現金呢?
4
所以一定不要被“通脹”洗了腦,更不要為了對沖通脹、而無腦的鉅額負債及不持有現金。
對於某些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就應該多持有現金或者銀行存款,也許收益低些、但流動性好且絕對安全,不至於投資理財虧了本金、更不用說參與一些龐氏投資了。
當然手裡有現金,也不是就存活期、而是可以做一些安全性極高的理財,同時也能增加一些收益……比如買貨幣基金、目前年化收益在2.5%左右,買淨值型銀行理財、目前年化收益在3.5%左右。
也許收益不高,但安全啊。不至於在對沖“通脹”的焦慮心態下,火急火燎去理財、以至於通脹沒對沖掉反而把本金都對沖沒了…這些年,理財、理著理著把本金理沒的案例太多了!
其實對通脹根本就必要過度焦慮。
前面說了,通脹是結構性的、主要跟你花錢的方向相關,只要你花錢的地方(如日常消費品價格就很穩定)不怎麼漲價、錢就沒怎麼貶值。
另外,通脹對不同的人群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對退休人員來說因為不工作,沒有工資收入、只有儲蓄,所以通脹侵蝕財富會嚴重一些。可對於年輕人來說,因為本身就工作勞動、工資會隨時跟著通脹而上漲,根本不用怕通脹、甚至適度通脹還可能有利於年輕人。
▲某些平臺上的淨值型理財型產品
很多人認為持有現金虧了、買低收益的安全理財虧了,總是跟最高收益的資產對比、造成的一種心理錯覺。
但要知道的殘酷的事實是有收益高的資產、也有虧錢的資產:股票有每天漲停的、也有每天跌停的,基金有年化收益翻倍的、也有年化收益虧錢的,房子有大漲的、也有不漲甚至虧錢的……
可大家總跟收益最高的那個資產對比,總以為自己能抓住收益最高的那個資產,並由此得出自己持有現金損失慘重的心理感覺。
請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賺自己能把控住的錢、賺確定性的錢,只有這樣才不焦慮、不心急、不被收割,才能氣定神閒的投資理財、資產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