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工作學習那麼努力,但是生活過得依舊很費力;你勤奮吃苦,但是別人從未在你的身上看到過閃爍的光芒。你可能會苦惱為什麼自己具有勤勞、吃苦、堅韌的美好品質,但還是取得不了半點成功,難道是自己智力有問題?努力沒有錯,錯的是你在做無效努力。
不是所有的苦都值得吃,那些沒有價值的苦,會讓你誤以為自己過得非常充實。想讓你的努力不白費,前提就是要把你的精力用到對的地方。
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年輕人該不該吃苦?其中一篇高贊回答就提到,年輕人應該少吃點沒必要的苦。
無效吃苦
人們有的時候經常會為了充實從而讓自己處於一種非常忙碌但是卻毫無收穫的狀態。你覺得自己很吃苦,但實際上一件高效的事情都沒有完成。
效率才是決定價值的關鍵,同樣的資訊量,一個人用一天的時間才完成,而另一個人在高效狀態下,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
此外,前者在這項工作資訊的影響下其他事情也處理得匆匆忙忙,而後者則一件一件有條不紊地完成。沒有效率下的吃苦,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碌碌無為。
《請停止你的無效努力》認為造成這種白吃苦的現象其實是一種不好的思維方式:
“人們缺乏的不是做事的技能,而是缺少揭發事物本質的動力和好奇心,缺少懷疑一切的心態和對固有模式的怠惰。”
同樣的工作,別人在工作時間可以完成,但是你確實需要透過加班熬夜早起等方式來完成工作。你吃得了苦中苦,但是沒有辦法變成人上人。
思維模式
這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但是人們依舊習慣性地根據財富知識多寡將人們分為不同的階層。
有些人很具有上進心,他們渴望經濟獨立,希望透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實現經濟自由與階層流動,從而過上另一種人生。在這種動力下,他們埋頭苦幹,付出了比周圍人更多的努力。實際上,這種努力只是一種自我感動。
《請停止你的無效努力》一書中揭示了階層流動的本質。“階層流動是思維的較量。一個人的階層屬性是由他的思辨能力決定的,而不是財富和地位。”
比如一些商業大亨,他們不會只盯著眼前的利益,他們更注重長遠性的發展。一個人之所以是弱者,是因為他相信金錢能夠決定命運,便一門心思為眼前的金錢所努力。
聰明的人只有反思思維,一些無用功吃苦帶來的意義就是教訓,如果能及時意識到無用功這一點,或許還能在思考和總結中找到真正的方向。
錯誤的吃苦觀念
在人們看來,成功都是吃苦換來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不過成功的人吃的都是有價值的苦,吃的都是在錯誤中尋找經驗的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帶有思考性的探索。
如果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走上了彎路,那麼他們就會及時止損,找尋新的方向。他們不會執著於苦難,因為苦難不等於成功這種有價值的辛苦。而不會思考和總結的人,就會把苦難等同於成功本身。
這種欠缺思考的錯誤吃苦觀,會使人偏離正確的航道。
人際相處
戰勝苦難是一種美好的品質,但是不要認為自己就是吃苦的命。
在人際相處中,最怕吃到的就是啞巴苦。我們應該尊重別人,幫助別人,但是不能沒有底線,不然就會被別人當成老好人。
我們習慣性地付出,總覺得自己盡心盡力幫助別人,別人會記得自己的好。
實際上別人只會習慣於你的好。久而久之,你只要稍微做了一點自己本分的事,並且沒有太多的付出,別人甚至還會在心裡記恨你。
人性的本質就是如此,如果你選擇沒有原則的付出,那麼得到的就是得不償失的啞巴苦。
除此之外,人還要有表達自己的能力。在職場上,如果你只顧著埋頭努力或者悶聲做事,很有可能最終只是漁翁得利。你非常努力,但是不善於表達自己,別人很難發現到你的閃光點。
你的努力不會被看到,有的時候換來的回報反而不如那些嘴上功夫很強的人。面面俱善雖然難,但最起碼不要讓自己辛苦付出的努力付諸東流。
拼搏不等於拼命,不是吃了苦就會有進步,但是還是希望你擁有面對困難不怕吃苦的韌性,也希望你能在苦難中探索出新道路的意義。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