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對於一個漂泊的人來說,衣錦還鄉,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
可是,事與願違,兜兜轉轉一個大圈,我們卻在異鄉紮根了。
都說:“要把異鄉當故鄉;此心安處是吾鄉。”
但是,漂泊的滋味,卻一直縈繞在心頭,困擾著自己,耳邊,傳來呼喊——“歸來吧、歸來吧”。
02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難免“歸心似箭”,他鄉再好,城市再繁華,都找不到“根”。
晉朝時期,有一個叫張季鷹的人,本來在朝廷當差,擔任了好幾個地方的官員。
有一年秋天,他在洛陽城裡,看到秋風吹落葉的場景,想起了家鄉的鱸魚,思念蓀菜的味道,便感慨道:“人生最可貴的,不過是稱心如意,而我怎麼卻遠離故鄉,到幾千裡之外的地方做官呢?我真的太貪圖名譽和地位了。”
過後,他坐著馬車回鄉了。
小時候,我們學過一首詩:“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為什麼,每到過年,就有很多人想盡辦法也要擠上火車?他們不是要回家鄉去創業致富,也不是父母有很多的家財等著他,而是濃濃的年味,早已紮根在心靈深處,期待已久。
城裡有錦衣玉食,但是不如家鄉的粗茶淡飯。
每天到了傍晚時分,母親在門口喊:“吃飯囉、吃飯囉。”和玩伴們打鬧的人,拔腿就往家裡跑。
人啊,總有一天,會期待落葉歸根,似乎這是一種規律,極少有人可以擺脫。即便知道,這輩子回不去了,但是仍舊在期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03
記憶是一道無法淡去的風景,拼命拉扯著你,回到人生的原點。
西晉末年,征戰不斷。有很多人渡過長江去躲避戰亂。
那時,在長江邊上,有一座“勞勞亭”,是詩人墨客送別的地方。大詩人李白說:“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有一天,一群躲難的人,站在亭子裡說:“這裡的風景和中原沒有很大區別,有山有水有樹。”
不知為何,大家卻開始哭泣,思念家鄉的情愫,一陣比一陣強。
“此山非彼山,即便山如畫,也不如彼處的不毛之地”,家鄉情到底是什麼感情,沒有人說得清,但是卻像身體裡的血液一樣,一直流動著,匯聚在心靈深處,又滲入到每一個肢端。
童年的你,夢想著山外的世界,可是你長大了,才發現,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哪裡都不是屬於你的天。
你一定還記得,上次回鄉的場景吧。
一家人開著車,翻過一座小山包,熟悉的村莊,如風一樣湧進來,心情特別激動。
“看,我當初在這裡砍柴;這條河裡,我常常釣魚,裡面還有好多螃蟹,巴掌那麼大一個;村口的古樹,怎麼不見了;橋怎麼也是水泥的,當初是石板的啊......”還沒有進屋,你就嘮叨開了。
走進家門,牆上掛著你用過的鐮刀,還有那把生鏽的鋤頭,曾經伴隨你下地幹活。
房子到處都有,但是你睡在老屋裡,特別踏實。靜謐的夜晚,有風,也有星星撫摸著窗臺,曾經的你,站在窗臺前,對著流星許願。
人啊,明知道時光不會倒流,但是記憶卻拉著自己,拼命“迴流”。
04
家鄉很窮,但是很淳樸,生活很慢,適合養老。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 多少人曾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是不是,一首老歌,會讓你很傷感。但是歌詞裡的場景,卻特別美好。
坐在爐火旁,和心愛的人一起聊著過去的故事,回憶著浪漫的相遇。如果可以,一起坐在小院裡,曬一曬太陽,看螢火蟲飛來飛去的黑夜,聽蛐蛐在牆角歌唱。
如果還能走幾步,就和心愛的人一起種菜,到山坡上看桃花、梨花。
門口的魚塘,一年四季都有流水,都是免費的山泉水。魚兒在遊動,自由自在;你在池塘邊,感悟自由。
有一條老黃狗,整天都跟著你,時不時在褲腳邊撒歡。狗叫了,歡迎客人來;狗怒了,是要趕走不速之客。
古時候,官員希望能夠“告老還鄉”,如果不能,就學一學陶淵明,掛印辭官,專心做一個田園詩人。
現如今,工作了大半生的人,希望在家鄉頤養天年,沒有爾虞我詐的職場,也不要看人的臉色,親戚朋友可以自由自在地串門。
05
結束語。
楊絳說過:“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當一個人經歷了很多的事情,看過了人間的繁華,終究希望能夠尋找到一片淨土,安然度日。
事實上,在異鄉混得很好的人,臉上有笑容,但是也有說不出的苦衷。到處都有熟悉的人,但是難以看到家鄉的人,難以聽到鄉音。
總有人,在異鄉聽到了鄉音,馬上就跟過去,非得聊幾句,才覺得“過癮”。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也許,故鄉的訊息和自己無關,但是特別親切。
等你老了,回鄉去,內心一定會特別安定。那一縷縷炊煙,那一道道上坡,那一片片稻田,那一條條小路,那一幢幢老房子......總能卸下你一生的疲憊。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