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工信部有關部門正在推進各平臺app之間按標準解除遮蔽,其中即時通訊軟體是整治重點。
訊息一出,工信部立刻被網友冠以“業界良心”“YYDS”:技術問題還是得靠技術部門解決,微信打不開淘寶連結、淘寶購物只能用支付寶支付的日子終於要成為歷史了。
在一眾討論中,卻出現了一些聲音,稱互聯互通急不得,並用微信舉例稱一旦外鏈放開將導致大量營銷連結和導流資訊。部分文章還引用某些媒體的問卷調查結果來印證這些擔憂——“只有1%的投票者認為方便”,而超過八成投票者對開放微信外連結串列達各種各樣的擔憂。
實際上,這些調查問卷根本站不住腳。
令人生疑的雷同問卷
以某媒體大號在微博上發起的投票“你希望在微信裡看到更多的‘砍一刀’營銷嗎”為例,在邀請使用者投票的引導語中,直接下結論:有關部門要求開放外鏈限制,這樣一來,以後在微信裡的“砍一刀”應該能隨處可見了。
監管層解除遮蔽的要求還沒正式發出,這個投票就直接將其定性了——開放外鏈限制等同於“砍一刀”營銷氾濫、微信變賣場。
你以為你參與的是討論平臺間解除app遮蔽的投票,但其實題目悄悄被換成了“想不想要砍一刀”。果不其然,在參與投票的1949個使用者中,選擇第二個選項的人數達到了1690人。
當然也有不少網友看出了這種預設立場的陷阱,直接在評論區回覆該問卷調查有明顯導向性,在玩“文字遊戲”,“只講壞處不顧好處”。
無獨有偶,某地方廣電媒體在微博發起的另一個投票中,邀請使用者參與討論“你支援不同平臺連結直接開啟嗎?”但在引導語中稱“此前也有使用者吐槽微信群和朋友圈垃圾資訊太多,影響正常生活”。似乎微信裡的垃圾資訊是不同平臺之間解除遮蔽唯一需要考慮的因素。
在總共5個選項中,第一個選項沿襲了“騷擾資訊”的路數,第三個選項則反問“我的資訊保安誰保障”。
大多數人當然不想要“砍一刀”,不想要“氾濫的朋友圈”,也希望資訊保安能得到保障,但解除app遮蔽真的等於這些嗎?似乎這家媒體並不關心。
此外,有網友發現,該投票在發出後,長時間內保持0轉發、少評論的狀態,但使用者投票數和點贊總量卻高的異常,這是水軍參與的典型特徵。
類似的調查問卷也出現在了多個媒體號和自媒體大號的推送中,投票結果也被互相引用,似乎都在應和騰訊總裁劉熾平此前針對互聯互通的回應:平臺和平臺互通面臨很多實際問題,非常複雜,著急不得。
有趣的是,大量使用者因為平臺造成的人為阻隔無法順暢溝通時,沒人喊“急不得”;中小企業因為“圍牆花園”不得不依附於平臺、喪失發展主動權時,沒人喊“急不得”。一到拆掉藩籬的時候,他們反而跳出來了。
互聯互通等於營銷氾濫?
不可否認,的確有部分第三方app利用微信作為導流工具,在分享連結中設定彈窗誤導、脅迫跳轉或強制下載應用,讓使用者不勝其擾。
正如張小龍所說,“每天有1.2億人在發朋友圈、7.8億人在看朋友圈;3.6億人在看公眾號文章;4億人在用小程式”,如此的使用者規模和由此產生的巨大流量讓不少商家眼紅,微信內的營銷和導流必然不會少。
外鏈營銷過多需要治理,導流資訊氾濫應該打擊,但動輒以此為藉口封禁其他平臺的購物連結、支付連結、分享連結,人為阻撓各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是打擊競爭對手的“口袋罪”。
須知,互聯互通是反壟斷背景下事關公平競爭的問題,而外鏈營銷則更多是平臺治理的問題。把平臺治理不力帶來的問題全盤歸咎於互聯互通,這種邏輯未免太可笑。
試問,即使沒有這個政策,微信裡的“砍一刀”還少嗎?目前,利用微信導流的app恰恰是騰訊系公司產品。
不論是QQ瀏覽器、微信讀書這樣的騰訊嫡系產品,還是美團、全民K歌這樣的騰訊系企業,從沒有因為所謂的營銷和導流連結被微信封禁。
更弔詭的是,拼多多這樣直接靠微信邀請好友“幫砍一刀”起家的電商平臺,到今天不僅沒有被微信徹底封禁,還堂而皇之進入了微信的九宮格。拼多多甚至還會不斷根據微信管理外鏈的規則改變分享策略。
對微信這樣的超級app來說,難的不是怎麼和別家app互聯互通,而是放下一味圍堵競爭對手的執念,一碗水端平,迴歸網際網路初心。
否則,可能會一再出現“雙標”的尷尬:微信可以發春節紅包“偷襲珍珠港”,百度搞就是誘導分享;拼多多邀請500個好友砍一刀也無妨,淘寶就得一個個複製口令碼;滴滴分享給好友就可以享受打車補貼,優步卻只能被冠以“惡意營銷”;快手可以分享至微信,抖音只能下載後分享……
從根本上說,網際網路需要互聯互通。在騰訊從創業公司發展為巨頭的路上,馬化騰一再強調這家公司的初心:全方位滿足人們線上生活不同層次需求,讓騰訊的產品和服務像水和電一樣融入生活當中。
在監管層大力推進反壟斷的大背景下,平臺網際網路企業唯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終。近年來,不少網際網路巨頭搞封閉式發展,名曰“做大生態”,實為“聯合打擊競爭對手”,人為造成了網際網路的割裂和碎片化。這既不利於提升民眾的上網體驗,也會擠壓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從去年國家釋出《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開始,各部門已經多次下發檔案,推進“互聯互通”“反不正當競爭”“生態開放”,從這個意義上講,微信的平臺治理和外鏈管控早已不再是騰訊自己的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