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髮||拂曉戰友匯(ID:fxhj1111)
作者||陸林周少將
推薦||王皇義
駐李橋營房15年,62師炮兵團走出了7名將軍:蘭州軍區副政委兼紀委書記李寶祥中將、青海省軍區參謀長陸林周少將、蘭州軍區聯勤部政委王煥新少將、武警黃金指揮部政委徐田有少將、陸軍指揮學院政委張世權少將、陸軍軍官學院政委李永生少將、北部戰區副政委兼政治工作部主任繆文江中將。
作者論述了該團從營建到部隊建設和各項工作情況,值得一讀。
牛首山下戰風沙
文/ 陸林周
▲ 陸林周,1943年出生,河南省鎮平縣人。1962年入伍,196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參課,營長、團參謀長、團長,師參謀長、副師長,寧夏軍區銀南軍分割槽司令員,蘭州軍區守備師師長,21集團軍副參謀長,青海省軍區參謀長,1997年被授子少將軍銜.
1967年3月,62師歸建21軍,從1971年開始,按照平戰結合的要求,62師在寧夏黃河以南、以東地區選址修建了正規化的營房、其中師直部隊在中寧縣,步兵第185團在中寧縣鳴沙,186團在中衛縣永康,181團暫住青峽營房。炮兵團營房在吳忠市關馬湖公社,坐落於黃河以東、牛首山以北,西距青銅峽鎮約9公里,北距吳忠市約20公里,引黃河水澆灌的東干渠從營區南側透過,營區面積將近4平方公里,是全軍團級單位中面積最大、而且是唯一沒有圍牆的營房。該營房因北鄰李橋大隊而俗稱李橋營房。從1971年部隊進駐李橋在戈壁灘營建開始,至1985年改編為守備部隊移防銀川平吉堡,在這裡整整駐守15個年頭,也是炮兵團官兵與風沙斗的15年。
▲ 1983年6月,21軍在62師炮兵團召開炮兵幹部訓練現場會。(陸林周供圖)
“一年一場風,從春副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這些民謠就是對當地天氣的真實寫照。這裡雖然一年四季都颳風,但最猛烈的沙塵暴通常發生在春季,從3月初至5月底,來自西北方向的狂風把騰格里大沙漠的沙塵捲揚到空中,飛躍過賀蘭山和黃河,大部分落到牛首山下的戈壁灘上。遇到沙塵暴來襲,風力可達8級,往往能颳倒木,刮歪電線杆,拆開屋頂,颳倒圍牆和煙囪,同時還毀壞大片農作物。行駛中的汽車遭遇沙塵暴,頓時飛沙走石,天昏地暗,路基很快被沙土掩埋而難以辨認,有時擋風玻璃會被打破。
▲ 1973年10月,蘭州軍區在寧夏青銅峽火車站以西的馬長灘地區組織實兵實彈打坦克聯合演習,圖為炮兵團(群)指揮所,右一位政委金素珍,前排右二位團長張友倫。(張友倫 供圖)
炮兵團的營房是按照連成院、營成片的戰備要求設計修建的,單位之間分散佈局,最遠相距3公里多。營建初期正是春季,官兵們冒著風沙在戈壁灘上平整沙丘溝壑,開挖地基採石挖沙,運輸建築材料,幫助挖掘東干渠,每天灰頭臉;為了提高工效,連隊在勞動現場支鍋野炊,大量的沙子“佐料”被風吹進飯、菜、湯裡,官兵們對沙子伴飯習以為常。
▲1971年冬季,根據上級要求,炮兵團進行徒步拉練。12月5日13時,加農炮二連跨越青銅峽黃河鐵橋(宗兆東、宗林供圖)
在大禮堂竣工之前,部隊在野外露天看電影,遇到狂風來襲,往往銀幕被狂風撕破,放映機被吹倒,只好中斷放映。有一次正在看電影,一陣狂風把許多官兵的帽子吹得漫天飛舞,不知去向,在返回駐地的路上,連隊被狂風吹亂了隊形,在黃沙彌漫的夜幕中迷失了方向,半夜才摸回自己的“家”,第二天軍需股統計,有200多頂軍帽被狂風捲走。部隊進駐新營房後,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清除房前屋後的積沙,特別是處在風口上的政治處宿舍、迫擊炮營營區、團衛生隊,一夜之間就被沙塵封堵住門窗,每天清晨清理積沙就成了炮兵團官兵一項特有的活動。
▲ 1972年,炮兵團在李橋林場東側修建的首批試驗性營房(宗兆東 宗林 提供)
風沙給炮兵團官兵的生活出了不少難題,對訓練和實彈射擊也帶來了很大影響。由於戈壁地形缺少可參照的方位物,在現地利用地圖尋找指揮位置、連測戰鬥隊形、確定站立點和目標點都十分困難,尤其是夜間更難。輕武器打靶遇到大風沙天氣,經常出現打不響或打不上的現象,故障率高;火炮實彈射擊容易出現沙礫磨損炮膛,炮栓復位不到位,栓體內有空回,射彈散佈增大,射擊精度下降等問題。此外,風沙對炮兵光學器材、通訊器材以及車輛裝備也造成很大影響,因磨損大故障多,致使器材效能降低,維修、返修率高。
▲ 炮兵團綠化沙盤製作者宗兆東在向參加全軍綠化工作會議的代表介紹李橋營區綠化工作(宗兆東 宗林 提供)
在風沙狂暴面前,炮兵團選擇積極面對,把風沙當作磨礪精神意志的難得機遇而迎難而上,在與大自然的頑強搏鬥中贏得主動,在與天斗的過程中收穫“其樂無窮”。歷屆團黨委班子把“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作為每年開局的重點教育內容和全年經常性思想教育常抓不懈,教育廣大官兵樹立“兩不怕”的革命精神和吃大苦、耐大勞的頑強作風。
▲炮兵團重視練“藏”。1977年9月21日,團後勤分隊經夜行軍到達中寧縣寺口子隱蔽待命(宗兆東 宗林 提供)
與此同時,針對軍營青年官兵的特點,充分發揮共青團作用,緊密配合中心工作任務,積極開展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活動,鞏固提高戰勝風沙的信心和思想教育的效果。當時,領導和機關幹部的深入基層,分隊幹部的以身作則,對於官兵牢固樹立吃苦耐勞精神、始終保持苦幹實幹的勁頭和笑對風沙的樂觀情緒也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
▲ 1982年12月,副團長龐廣池(左二)代表炮兵團參加在北京召開的全軍綠化工作會議,炮兵團綠化沙盤在軍事博物館展出(宗兆東 宗林 供圖)
廣大官兵以李橋營房為家,首先為這個家創造良好的環境和基本的生活條件。為此,在修建營房的同時,下功夫綠化美化營區及周邊環境。
一是挖溝修渠,修建灌溉網,把東干渠的水引進營區每個單位、每塊菜地;
二是把營區內大片荒蕪地開墾改造成良田,大量種植蔬菜和糧農作物,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養殖及農副業產品加工,大力改善官兵的物質生活;
三是在營區大量植樹造林,種花種草,栽種果樹,修建花壇,在周邊荒漠大範圍育苗植樹,成片造林。每當春季沙塵暴來襲,大片樹苗菜苗被吹毀,官兵們絲毫不洩氣,屢毀屢栽屢補苗,並多次請教李橋大隊黨支部書記李福同志,學習農作物防護風沙的方法措施。
▲ 1984年,團長郭春貴(右四)、副政委李長才(右二)陪同蘭州軍區政委譚友林(右三)、21軍政委費龍山(左三)、師政委李寶祥(左二)視察榴炮一連後與連隊幹部合影(李寶祥 供圖)
不到3年時間,昔日的戈壁荒漠變成了綠洲和園林式的營區,一片片挺拔高聳的白楊樹像軍營衛士,頑強地抵禦著大風沙的侵襲。由東干渠流淌進入營區的黃河水不僅滋潤了樹木花草,滋潤著連隊菜地的秧苗,也滋潤著官兵的心田。在廣大官兵的精心管護下,蔬菜及農作物長勢好、品種全、產量高,大大滿足了連隊的全部生活所需;團後勤處大搞農副產品加工,利用紅高粱釀製成優質白酒,遠近聞名,被大家譽為“炮團大麴”,用附近盛產的葡萄和構杞能成葡萄酒和枸杞酒。每逢節慶假日,“炮團大麴”等自制飲品就成為勞官兵、改善伙食、品味辛勤勞動成果的佐餐佳釀,附近的兄弟部隊和群眾紛紛來購買品嚐,上級工作組離開時也少不了帶上幾小桶“炮大麴”提回去與家人小酌慢飲。每當夏秋季節,營區裡蔬菜瓜果豐收,豬肥兔歡雞鴨叫,團按照慣例組織各單位逐個檢查評比菜地和養殖場,然後各單位帶著豐碩的勞動果實參加團統一組織的蔬菜展覽及小菜醃製等農副產品展評,每到此時此刻,官兵們無不沉浸在一片豐收的喜悅之中。沙塵暴在官兵面前終於低頭了、認輸了,依靠戰天鬥地創造出來的優美環境和良好生活條件,進一步昇華了廣大官兵的思想境界,健壯了官兵的體魄,拴住了官兵和家屬們的心,大大激發了部隊官兵的訓練熱情、工作幹勁和創新能力。
▲ 1984年,團修理所採用陽光溫室和無土栽培技術在高寒地區種植的黃瓜喜獲豐收(宗兆東 宗林 供圖)
軍事訓練是部隊的中心任務,作為炮兵,在完成基礎訓練之後,必須離開營房拉到野外從嚴從難從實戰需要摔打部隊,必須適應和克服風沙天氣和惡劣環境對訓練及作戰行動帶來的不利影響。為此,部隊採取許多辦法和措施:每年風沙季節組織指揮幹部和指揮分隊到生疏地形上野營訓練一個月,專門研究探索惡劣氣象條件下提高炮兵專業技術技能的方法要領,重點結合野營訓練、營戰術實彈射擊、戰備拉動、戰役演習等機會,在戈壁沙漠地形上進行專題試驗,提高特殊地形、特殊氣象條件下部隊的生存及行動能力,分別總結出車輛在沙漠戈壁地形道路行駛的經驗做法,以及重灌備及指揮機構隱蔽偽裝的方法措施,分別被21軍和62師肯定、推廣。
▲炮手裝填炮彈、瞄準手對運動目標射擊訓練(宗兆東 宗林供圖)
炮兵團作為上級選定的沙漠戈壁地區武器裝備試驗點之一,團軍械部門積極配合總後軍械開展對火炮、輕武器及各種裝備器材對抗風沙的研究試驗,透過記錄資料、分析原因、摸索規律、採取措施,掌握風沙條件下武器裝備操作規律及排除故障的方法,始終使武器裝備處於良好的戰備狀態,確保部隊在各種複雜情況下都能開得動、聯得上、展得開、打得響。透過採各種措施,切實把風沙對訓練和戰備行動的影響減低到最低限度。有一年春季,62師專門選擇夜間風沙天氣,在生疏地形而且是沙漠戈壁地帶組織實兵檢驗性演習,要求各團指揮機構必須於凌晨5點前到達指定位置,經師導演部實地檢查考核,只有炮兵團按時到達指定位置並及時溝通與師指揮所的通訊聯絡,及時展開戰鬥隊形,很快完成觀察所、炮陣地的構築蔽偽裝,且迅速作好了射擊準備,經受住了夜暗、風沙天氣、複雜地形上近似實戰的戰備行動檢驗,受到師導演部的高度評價和讚揚。
▲1983年9月被蘭州軍區授予“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模範共產黨員”的軍醫黃彩芳在為來隊家屬小孩看病(宗兆東 宗林 供圖)
炮兵團官兵在長期與風沙頑強搏鬥中,部隊建設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李橋營房戰鬥工作生活的15年,炮兵團的植樹造林、營房建設、戰備訓練、青年工作、裝備管理、基層建設等項工作分別被國家、團中央、蘭州軍區、21集團軍等評為先進單位或樹為標兵單位,其中團工委被共青團中央樹為“先進團工委標兵”,軍區炮兵機關和集團軍多次在我團召開各類訓練現場會、經驗交流會,榴炮1連被團中央授予“新長征突擊隊”,被蘭州軍區授予“硬骨頭六連式連隊”光榮稱號,各種典型層出不窮。
▲ 1988年,炮兵團被民政部、總政治部授予“全國擁政愛民先進單位”(選自《六十二師師史》)
炮兵團在李橋營房戰鬥工作生活15年,取得最重要的成果是培養造就了一大批人オ,凡是在李橋營房經受過大風磨礪和考驗的官兵,無論在政治素養、全域性意識、紀律觀念、創新意識、吃苦意識、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從這裡曾經走出以蘭州軍區副政委李寶祥為代表的7名將軍和上百名校官,先後湧現出黃彩芳、楊銀鎖、李鋒、佟英傑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和各級競賽比武中勇奪第一的宋茂隆、牛福元、張獻斌等一大批訓練標兵,成為廣大官兵學習的楷模。不少從軍營走上地方工作崗位的炮兵團戰友,分別成為各條戰線的主力,有的擔任各級政府或企事業單位的領導,有的成為企業家,他們發揚炮兵團與風沙搏鬥的“兩不怕”精神,憑著堅忍不拔的堅強意志,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奮勇拼搏,苦幹實幹,不斷創造出奇蹟,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
▲ 1983年3月8日上午,出席“全國青少年學雷鋒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座談會”的軍隊代表:八十年代新雷鋒朱伯儒(左一),“雷鋒式姑娘”劉春華(左二),“冰峰哨卡的堅強戰士”買託乎提(右三),“雷鋒式的革命軍人”吳長義(右二),學雷鋒先進集體代表、炮兵團榴炮一連指導員王國偉(右一),祝賀張海迪被命名為“優秀共青團員”(王國偉供圖)
牛首山下鬥風沙的感人事蹟是62師炮兵團廣大官兵弘揚艱苦創業革命精神,征服大自然的偉大創舉,大凡曾經在李橋營房經歷過風沙沐浴的炮兵團戰友,都留下了永不泯滅的記憶,這些勇鬥風沙的事蹟奏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像一曲曲催人奮進的樂章,永遠在天南海北的戰友們中間謳歌詠唱。
李橋營區走出的7名將軍
▲李寶祥中將
▲ 陸林周少將
▲ 王煥新少將
▲ 徐田有少將
▲ 張世權少將
▲ 李永生少將
▲ 繆文江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