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則新聞讓人有些揪心
一名13歲女孩喝下百草枯性命垂危
12歲姐姐帶10歲弟弟墜落
遺書寫著希望不再寫作業
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
今年的活動主題是
“青春之心靈 青春之少年”
記者從市三院瞭解到
近年來
兒童青少年的各類“情緒病”
呈患病率上升、發病年齡下降的趨勢
病例一:手臂上的道道傷痕
小花今年14歲
在外人看來她活潑可愛
可她的雙臂佈滿一道道劃痕
媽媽怎麼勸她也不聽
無法阻止孩子的“怪異行為”
媽媽帶著她來到市三院
一番交流後,醫生了解到小花並沒有明顯的自殺想法,只是經常控制不住自己,強烈的情緒無法控制時只有不停地劃手臂才能緩解。
“這是一種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在青少年人群中發生率很高,達15.6%,也就是說每6個青少年中會有一個有非自殺性自傷行為。”該院心理諮詢和治療中心主任姚高峰介紹,這種行為是不以死亡為目的,刻意的、直接的造成對身體的傷害,如:切割手腕,劃傷手臂,使勁捏(掐)自己等。
非自殺式自傷行為主要集中在初中階段,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社會化情緒開始積累,遇到問題焦慮而找不到解決辦法,往往會自我懲罰,導致自傷行為。姚高峰建議,老師和家長要保持冷靜,不盲目批判。“孩子的自傷行為是一種情緒宣洩行為,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諮詢。”
病例二:無法控制的情緒
今年13歲的小麗
出現了自殺行為
去年在外打工的父母
決定讓小麗回老家讀書
可開學後
小麗不願意上學
也不與人說話
經常衝爺爺奶奶發脾氣
甚至出現了自殺行為
家人立即把她送到市三院治療
在兒童青少年心理科,小麗向主任楊榮春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原來,之前小麗一直跟著父母在打工地生活讀書,這次父母把她送回老家讀書,卻把弟弟留在身邊。這讓小麗認為自己被父母拋棄了。巨大環境落差,讓小麗難以接受,漸漸地變得沉默寡言,情緒也無法控制。
“小麗就是典型的抑鬱症。與非自殺式自傷行為性比,青少年抑鬱更加常見,且危害性更高。針對近年來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增多,市三院成立了兒童青少年心理科,來這裡住院治療的患者70%是抑鬱症患者。”楊榮春介紹。
來諮詢心理問題的,六七成是青少年
2019年9月初,市三院成立心理諮詢和治療中心,以接診症狀較輕的心理疾病為主。根據統計,在來諮詢的人群中兒童青少年佔65-70%,年齡小的只有五六歲。
根據《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72%的患者確診年齡在25歲之前,也就是說大部分人的初次確診時間集中青春期開始後,13-17歲是抑鬱症的高發區。
“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率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佔6.4%、焦慮障礙佔4.7%,對立違抗障礙佔3.6%、重性抑鬱障礙佔2.0%。
孩子為何會抑鬱?
“‘問題少年’的背後,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家庭’。”姚高峰介紹,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與家庭因素密不可分,但很多家長並不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問題。如果家長經常把學習的事情掛在嘴邊,給孩子造成壓力,時間久了,會導致孩子失去學習興趣,甚至出現逃學、離家出走、自殘輕生等行為。此外,父親角色功能的缺位、母親的焦慮、父母的高度控制等也是重要原因。
如何避免孩子心理問題的出現?
有效的陪伴至關重要。無論在門診還是臨床,我們在個別家庭開展心理治療時,經常會遇到這樣問題,孩子覺得爸媽不關心自己,父母卻覺得很無辜。”姚高峰指出,其實孩子更需要的是情感的關注,是父母有效的陪伴,而不僅僅是物質的給予。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有自己的想法,也渴望被尊重,作為家長一定要善於傾聽,常與孩子溝通,觀察孩子情緒變化。
如何疏導和解決?
“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家長一定要重視,有時孩子求救的慾望比家長要強烈。有些孩子症狀可能不是那麼嚴重,但他們很痛苦,比如強迫、焦慮、抑鬱等,認為自己需要就醫、服藥。”姚高峰介紹,因為病恥感,家長卻覺得沒什麼大事,這可能會把孩子推向深淵。“其實,成年人的某些精神或心理問題,很多是從兒童青少年時期就有所表現。面對各種心理問題,當孩子無法自我調適,家長幫助也收效不大時,最好還是求助專業的心理衛生機構接受系統的疏導和治療。”
及時關注各類“情緒病”
孩子的心理健康,千萬別忽視
對於孩子的心理問題
你有啥想說的呢?
評論裡跟小編聊聊吧~
潁州晚報記者:段華梅
通訊員:於子成
圖片素材來源於包圖網
編輯: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