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街邊的店鋪售賣著來自世界各地五花八門的商品。你走在街上,時不時與一些身著異域服裝、操著各國語言的人擦肩而過。進入朋友家中,只見客廳中央是一張印尼檀香木桌子,桌上擺著波羅的海琥珀製成的小瓶子。旁邊點著高檔薰香,香料源自西藏和索馬利亞。女主人脖子上戴著斯里蘭卡的珍珠項鍊。而男主人則佩戴著非洲象牙雕刻而成的飾品。
猜猜這是在哪裡?一個國際大都市的高檔社群?的確是的。不過,這是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時期。地點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
自從1978年中國宣佈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和世界之間的聯絡越來越緊密,中國自身也在經濟、技術、文化等各方面都迎來了高速發展。現在的中國,早已是國際化的大國、強國。中國的老百姓,也隨時享受著全球化帶來的種種便利和好處。
回顧歷史,雖然也曾經歷許多坎坷,但全球化的程序早在千年前就已經開始。我們在開頭所描述的宋朝時期的中國沿海城市泉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然而,近些年來,一股逆全球化的潮流又開始興起。貿易戰烽煙再起,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抬頭。而疫情對全球的衝擊更推動了產業轉移等一系列動作逆流而上。
逆全球化會成為新的趨勢嗎?在新形勢下,我們將何去何從?
韓森博士在《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開端》一書中告訴我們:“當下的許多全球化問題並不新鮮,解決辦法也並不新穎。回顧過去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現在,更重要的是,能幫我們瞭解未來。”
01. 這是一本有意思的書嗎?
是的,這是一本有意思的書。儘管它帶著嚴謹的學術氣質,但從不說教。韓森博士用大量生動詳實的描述,把我們帶進千年前的歷史畫卷。她向我們展示千年前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生活場景,也讓我們看到技術、文化、軍事、政治、經濟等的發展變遷。
跟隨著作者的敘述,我們會參觀維京人的戰船,目睹他們駛出斯堪的納維亞,在英格蘭稍作停留,一路劫掠著,最後到達冰島和格陵蘭島;我們會跟隨歐洲的探險家們遠赴美洲,與乘坐獨木舟的印第安人交換物品並觀看他們奇特的儀式;我們還會拜訪瑪雅神奇的卡斯蒂略金字塔、欣賞古老的勇士神廟中的壁畫。
我們會了解到,在美國大量引進非洲黑人奴隸的幾百年前,歐洲和中東就有大規模的奴隸交易了,並且當時最受歡迎的並非黑奴,而是斯拉夫人,而這恰恰是英語中“奴隸”(slave)一詞的來源。
我們也會驚訝地發現,千年前的中國,全球化程度之高超乎我們的想象。我們不僅從東南亞、中東、歐洲、非洲等地進口香料、木材、藥材、珠寶等種類繁多的商品,我們也大量出口高品質的瓷器、絲綢等。同時,在泉州、廣州、寧波等港口城市,宋朝政府也會向各國來的商人徵稅。
跟著韓森博士,我們在書中遍遊歐洲、非洲、美洲、亞洲,最後回到自己的祖國。韓森博士藉助大量歷史文獻和考古研究成果,為我們繪製出一幅千年前的全球圖景,令我們彷彿乘坐時光機,重返公元1000年。
02. 韓森博士是誰?
我們一再提到的韓森博士,即《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開端》一書的作者。她是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也是國際知名的漢學家。30多年來,她致力於世界史和中國史的深度研究,對世界各地區的相互聯絡十分關注。
韓森博士可以說是一位中國通,她不僅瞭解中國歷史和文化,漢語也十分流利。在中國居留三年多的時間裡,她曾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任教,期間還曾探訪300多座寺廟、考察長城沿線,並帶領學生重走絲綢之路。
韓森博士有多部著作在中國出版,且得到較高的認可。例如《開放的帝國》一書,就從全新的視角講述中國歷史。韓森博士在此書中,把目光更多地聚焦於古代社會的日常生活、文化信仰和女性話題,並且也特別談到外來文化對中國古代方方面面的影響。
之後的《絲綢之路新史》,更是打破了大多數人對古代絲綢之路的慣常想象。書中透過大量考古發現並結合多方研究成果,向人們展現了絲綢之路的真實面貌,展現了一個比想象中更為豐富多彩、且充滿多元文化交流的古代世界。
《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開端》是韓森博士的最新力作。為了撰寫本書,韓森博士走訪了大約20個國家,並在中國、英國、法國擔任訪問學者。這使她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各地的歷史和文化。
身為一名歷史文化界的權威學者,韓森博士在本書中保持了一貫的嚴謹態度,同時也充分發揮出她善於在歷史中尋找新視角的特點。為我們奉獻了又一部充滿智慧而又通俗易讀的作品。
03. 千年前與千年後
面對如今逆全球化浪潮的暗流湧動,很多人感到迷茫甚至恐慌。然而回溯歷史,看看公元1000年的世界,我們會發現,千年前的人們面對全球化的反應,與現代人並無不同。
全球化帶來各種頗具吸引力的商品,帶來新技術、新鮮的文化和思想,也為當時的貴族階層帶來大量可供驅使的勞動力。但與此同時,外來商品對本地產業的衝擊、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的衝突、外來人口帶來的種種威脅以及病菌的加速傳播,也都無處不在。
眾所周知,瓷器是中國古代最受歡迎的出口商品。由於當時先進的高溫燒製技術和充足的本土勞動力,中國瓷器具有難以匹敵的市場競爭力。有意思的是,當時中國的能工巧匠為了贏得阿拉伯客戶的青睞,有時還會在瓷器上刻上模仿的阿拉伯文字,雖然他們並不懂阿拉伯語。面對如此強勁的競爭對手,阿拉伯本土的瓷器製造業自然受到嚴重衝擊。
不過,當地的工匠也很有智慧,他們開發出一種叫作“光瓷”的新技術,製造出一種帶有金屬塗層的瓷器。這種瓷器雖然無法與中國陶瓷相媲美,但仍為阿拉伯陶瓷保住了一部分市場份額。
千年前的世界,不僅是產業競爭與當今如出一轍,因全球化而引發的衝突也時有發生。我們現在有“佔領華爾街”運動,而當時,在開羅、伊斯坦布林、廣州等城市,相繼爆發過世界上第一波反全球化運動,其中包括針對當地那些富裕的外國商人的攻擊。
如今,新冠疫情已經成為全球化程序的最大阻力。然而追溯過往,15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不僅為現代全球化打下重要的基礎,同時也將天花、流感等外來病菌傳播到了新大陸,給當地印第安人造成毀滅性打擊。而更早些時候,瘋狂肆虐的黑死病,奪走歐洲1/3的人口,令整個歐洲元氣大傷。但與此同時,當黑死病的陰雲散去,歐洲也完成了重大社會轉型。科學技術取得新的突破,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相繼發生。
無論是產業競爭、貿易摩擦,抑或戰爭、病菌,都曾對全球化造成阻滯甚至是倒退。然而,始於公元1000年的全球化程序卻並未因此而止步不前。逆全球化的季風不過是造成了全球化浪潮的正常波動。
面對全球化與反全球化之間的博弈,我們不必感到迷茫。正如韓森博士在書中所說:“我們能從祖先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如何對不熟悉的事物作出最好的反應。比起拒絕了所有新事物的人,那些對陌生事物保持開放心態的人顯然得到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