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的某一天,一群陌生人湧入四川的一個小村莊,這群人身穿軍裝,村民們嚇得往山上逃去。
逃跑的人群中,有一個二十歲的姑娘,她叫劉文治。當時的她應該不會想到,就是這群人讓她的人生髮生了變化。如果說她以往的生活苦不堪言,那她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的生活不僅苦,甚至充滿了危險。
這群人雖然穿軍裝,但是看起來很淳樸,他們說話和氣,不打人不罵人,這與人們印象中的軍閥完全不同。時間久了,村民們發現這群軍人經常幫鄉親們做事情,雖然不受“待見”,但依然樂此不疲。挑水、除草,哪裡有髒活累活,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
後來,村民們從心底接受了這群穿軍裝的人,這群人就是紅軍。和所有的村民一樣,劉文治在與紅軍的相處中,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溫暖。
1933年,21歲的劉文治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劉文治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全家兄弟姐妹5個,她是老大,也是家裡的主要勞動力。
也許那時她只知道自己不再是別人家的童養媳,不再是每天打豬草,澆大糞的農家女孩。
她不知道,剪去長髮,穿上軍裝,孑然一身跟紅軍走的自己,其實把對生活的希望都寄託在了紅軍身上。
為何帶著三弟參加長征,如何度過艱難歷程的
劉文治加入黨組織,積極宣傳,吸收許多姑娘加入紅軍,兩年時間讓她所在的婦女排從三人擴大到了八十人,給紅軍隊伍帶來了活力。
1934年10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擔任婦女排排長的劉文治離開家鄉,隨軍踏上了艱苦曲折的長征路。
長征意味著什麼,當時的劉文治可能並不完全清楚,但她清楚的是跟著紅軍就能看到希望。於是,她帶上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她的三弟,十三歲的劉文學。
作為婦女排排長,劉文治除了照顧排裡女兵,帶領女兵走完長征,還得照顧體弱多病的弟弟。不管路上多辛苦,走得多累,她都會生火、挖野菜,做飯給弟弟吃。也許是早年童養媳的經歷讓她得以歷練,也許是肩上那份長女如母的責任,又或許是劉文治心底堅守的那份信念,讓劉文治咬牙堅持著。“不能丟下一個人”是她對自己說過無數次的話。
敵人的炮火不曾讓劉文治畏懼,她所在的紅四軍先後突破敵人數道封鎖線,但是惡劣的環境、簡陋的裝備卻讓劉文治深感無助。雪山上氣候變幻莫測,而膠鞋卻是難得的寶貝,布鞋不耐磨,戰士們帶著兩三雙草鞋,一路行軍一路打草鞋。戰士們把能穿的東西都披在身上依然凍得直打哆嗦,有時大聲說話會造成雪崩,有時人一停下,“哎呀”一聲就犧牲了。
劉文治想辦法帶著戰友們克服種種艱苦環境,她背過男戰友楊明全,在白雪皚皚的雪山上艱難行走;她指揮過女戰友拉著馬尾,拽著衣服排隊一個不落地踏過水流湍急的黑水河……
1935年6月,紅軍開始北上,劉文治帶領戰友隨軍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夾金山。在離山頂不足3裡時,比她小七歲的紅軍女戰士張文走不動了,張文是劉文治的老鄉,經常走著走著就摔倒在雪地裡,被劉文治一次一次扶起。雖然張文執意說自己沒事,但是劉文治知道,這樣下去,張文堅持不了多久。
她沒有再與張文推脫,背起張文的東西,與管理科長架著張文繼續爬,終於到達山頂。不巧的是山頂狂風大作,冰雪來襲,劉文治迅速做決定:從另一面下山。於是她們連滾帶爬,終於全部翻過雪山。
這次經歷讓後來的開國上將夫人感念終生,因為張文就是開國上將洪學智的夫人。後來,張文給劉文治寄去了她的回憶錄《我的紅軍之路》,其中就有對劉文治深深的感激。
比起爬雪山,對劉文治所在的紅四方面軍來說,過草地更為艱難。戰士們每天不停地走,餓了就吃豆子、青稞、草根,如果遇見野菜,那真的是幸運極了。這樣食不果腹,又累又餓的日子讓很多人失去了信心,人們根本沒有走出去的信念,都是能夠捱過一天是一天。
但是,劉文治卻不是這樣想的,她相信紅軍真的能走出一條路來,給她全新的生活,她無時無刻都在想著怎樣才能活著走出去,怎樣才能帶大家一起活著走出去。
在進草地之前,有一次,劉文治所在的隊伍路過一座鹽山,她挖了一塊鹽背上,從小就是童養媳的她知道鹽的重要性。每到一個地方,大家在煮飯的時候,她就小心翼翼地刮一點鹽在水裡,她不敢把鹽分給大家攜帶,因為她害怕大家控制不住分量,每次都是她來分鹽。靠著這塊鹽,大家在食物不足時得以儲存體力,劉文治帶領排裡的女兵走過草地,直到長征結束,排裡只有兩人犧牲。
如何與謝長遠結為伉儷的
長征的日子是艱苦的,如果說那段崢嶸歲月裡還有一段浪漫,那就是劉文治與謝長遠的邂逅,他們也算得上是歡喜冤家。
長征途中,謝長遠曾是劉文治救過的一員。但是彼時他們並未在彼此的記憶中留下印象。
1936年10月,劉文治隨軍在甘肅駐紮,在三八五旅做後勤,繼續為紅軍做衣服,負責綁腿、管理炸藥包等工作。當時謝長遠是被服廠的領導,配有一名警衛員,劉文治是排長。謝長遠的警衛員與劉文治同時看中了一個環境較好的草房子,他們互不相讓。
劉文治對警衛員說,房子她們婦女同志要住,因為環境好對婦女同志生活更方便。但是,謝長遠的警衛員並不“憐香惜玉”,他覺得環境好的草房子應該給領導住,於是互不相讓的兩人爭吵起來。
謝長遠知道了,老實本分的他斥責了警衛員,把房子讓給女兵住。就是這次爭吵的經歷讓他們“不打不相識”,也讓他們回憶起了長征路上的生死之交。
劉文治為人耿直,明辨是非,又能說會道,人緣好能力強。謝長遠為人可靠,沒有領導架子,親民而且接地氣。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信念,他們相信紅軍能給水深火熱的民眾帶來希望。就這樣,劉文治與謝長遠互相吸引,1937年,他們成為彼此的另一半。
結局如何
婚後,劉文治與謝長遠十分恩愛,雖然也吵架,但是吵完很快就會和好。他們相敬如賓,家務也有明確的分工,相互體諒,相互包容。平時劉文治負責一家人的起居飲食,有客人或者逢年過節謝長遠就會化身大廚,炸油條、蒸饅頭不在話下。
婚後的劉文治與謝長遠雖然在後方工作,但是他們經常會接到組織調動。1945年,劉文治被分配到延安,一去就是三年,這三年也讓劉文治對延安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雖然不經常在一起,但他們的心靠得很近,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劉文治與謝長遠給我們詮釋了愛情最樸實的模樣。
就這樣,苦中有樂,當初孑然一身跟著紅軍踏上長征路的劉文治盼來了新中國成立。
工作中,她拒絕組織的關照,甘願做基層管理員。她從普通的管理員做起,一級一級踏實做事,認真工作,成為幹部。
後來,因為要按級別定工資,劉文治的工資有所下調。但是,她依然如當初從基層做起的心態一樣,沒有怨言,就像當初堅定地跟著紅軍走一樣,她說“跟著國家政策走,該定什麼級別就定什麼級。”
經歷過生死,還有什麼事情看不開?劉文治不僅心態好,也很善良。平時,她總是盡力幫助周圍人,不去為難別人,也不在背後搞小動作。她告誡當兵的兒子:“當兵就好好當,打仗不要怕死,不要當逃兵。”
2012年,100歲的劉文治許願想去延安重走長征路。家人們精心籌劃,考慮老人行路奔波的各種問題,最後全家老小自駕遊,陪劉文治去了延安。
當知道自己可以去延安後,劉文治幾天幾夜都沒睡著,她激動得不知所措,就像當初她加入紅軍一般。
出發前激動,路途中劉文治也興奮得不得了。她像個孩子一樣,到處指,到處看,走到哪回憶到哪。家人為劉文治準備了保姆車,方便她躺著休息,但是劉文治卻一點不覺得累,她甚至要坐在後座看風景。
當劉文治走到寶塔山時,堅持上山看黃河。家人擔心她的安全不讓她上去,但她說什麼也不願意,那份堅持就像當初她不論有多累都不放棄帶領排裡戰士走出長征一樣。在家人的幫助下,老人到達山頂,看著奔湧的黃河水,她彷彿看到了遠去的從軍歲月,“以前河兩邊的鵝卵石沒有啦,河道變窄啦”劉文治落下了激動的淚水。
劉文治,她是千千萬萬紅軍中的一員,她歷經幾十年的革命風雨,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但是卻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紅色精神”,在時代的長河中做一朵愛國的浪花。
不禁想到網路上的一段採訪,有一位老革命家晚年時,有人問他,參加長征最大的感受是什麼?老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跟著理想走!”
長征已經過去80多年,但回看革命戰士的英雄事蹟,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那澎湃的革命激情。不同的時代,人們有不同的理想。對於劉文治這樣默默無聞,吃苦耐勞的革命戰士來說,他們的理想就是將紅旗插滿中國大地,而跟著理想走,就是他們通往幸福生活的希望。
跟著理想走,是信念與行動的結合,信念要堅定,行動要果決。逐夢之路道阻且長,唯有心無旁騖,一心向前才能走出困境,才能看到希望。
美國著名小說家德萊賽曾說,理想是人生的太陽。人生有了太陽,儘管會遭遇黑暗,但總會遇見光明。
——END——
作者:小曦媽媽愛讀書
選題:卡卡
編輯:雅喻
排版:沐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