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百年前的歷史舞臺上,一位青史留名的偉人登場了,那就是毛澤東!
他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更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從革命的親歷者的角度出發,用詩的語言記錄下了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毛澤東的詩詞,不僅是詩,更是史。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以毛澤東在不同階段的幾首詩詞為線索,跟隨著詩人的腳步,重走這段充滿荊棘,卻也充滿詩意的路。
1
《沁園春 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首詞寫於1925年。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25年間,中國迎來了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
從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其間,全國發生大小罷工100多次,參加人數達30萬以上。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香港海員大罷工和京漢鐵路大罷工。1922年1月,香港海員為反對英帝國主義壓迫、爭取改善待遇舉行罷工鬥爭,罷工使5條太平洋航線和9條近海航線陷於癱瘓。人數約10萬人,罷工持續了56天,最終取得了勝利。
京漢鐵路大罷工是涉及到河南,河北,湖北多省的京漢鐵路全線工人大罷工,影響力巨大。但後期卻遭到軍閥吳佩孚的血腥鎮壓,工人犧牲五十多人,被打傷三千多人,最終以失敗告終。這在歷史上又被稱作“二七慘案”。
面對反對軍閥的高壓統治,無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都在謀求出路,而在反封建,反帝國主義,反軍閥上,國共兩黨的基本綱領是一致,這就為二者合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因此1921年到1925年間,政治上發生的一件大事就是開始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4年1月,在孫中山主持下,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大會的召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可以看出,1921年到1925年間,雖然鬥爭是非常殘酷的,但是總的革命形勢還是非常好的,工農運動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國共早期的合作也非常愉快,在這樣的背景下,1925年毛澤東寫下的《沁園春·長沙》又是什麼樣的呢。
長沙是毛澤東學習和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詞的上片一開頭,便點明季節和地點:他獨自一人,佇立於蕭瑟的秋風中,見湘江經過橘子洲頭,向北流去。作者用一個“看”字領起下文:
從整體上來看,由上至下,上面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嶽麓山,下面是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湘江。從區域性上來看,上方有“鷹擊長空,下方有魚翔淺底”。
詩人在描述畫面時,層次分明,有上有下,有整體有區域性,有靜態的山水,也有動態的鷹,魚。有植物,動物,也有人,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寥寥幾筆就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秋景圖。最後一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承上啟下,眼前的景色如此壯美,這大好河山,誰來主宰呢?
順著這個提問,下闕開始抒情。
第一句攜來百侶曾遊中的的“百侶”與上片的“獨立”呼應,表明他雖然此刻是孤身一人,但是他有許多的同道中人。一個“憶”字像上半闋的看字一樣,引領下文。回憶了什麼呢?
當年同學們正是少年時,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指點江山,以筆為槍,視萬戶侯為糞土,有打破封建傳統的氣魄和勇氣。
最後一句是最妙的,剛剛作者提出了一個疑問,這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而到下半闕,作者沒有直接回答,反而丟擲了另一個疑問,同學們,還記得我們當年在湘江中流游泳,掀起的浪濤,竟然把飛駛而來的船舶都阻擋了的魄力嗎?
從形式上來看,這句與上闋描寫的景緻相呼應,把讀者的思緒從回憶,再次拉回到眼前的湘江上來。
從內容上來看,這句看似是個問句,實際是對上面問題的回答,雖然沒有正面回答,但答案呼之欲出,誰主沉浮?那自然是充滿魄力,可以浪遏飛舟的青年人!而這個問句不僅是回答,也是提醒,提醒大家不要忘記當年的勇氣和精神,留給了讀者豐富的想象的空間。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1925年寫下的這首詞,非常的鬥志昂揚,對未來充滿希望,不僅鼓舞人心,而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2
《西江月 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這首詞寫於1928年。
1925年至1928年間,革命形勢急轉直下。1926年,國共合作,開始北伐,但是隨著北伐後期,形勢越來越明朗,國民黨卻開始過河拆橋,開始進行分共和清黨。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從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多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共產黨人意識到,我們不能沒有自己的軍隊。於是8月1日 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黨所掌握和影響的部分國民軍在南昌發動了起義,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建立人民軍隊的開始的標誌。後來,8月1日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使我黨損失慘重,這其中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但是在鬥爭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逐漸總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等正確的指導方針。
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部隊會師,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建立和發展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我們的革命形勢是急轉直下,但又峰迴路轉。那麼在這種情況詩人寫出的作品又是什麼樣的呢?
西江月井岡山這首詞描述了井岡山上的一場戰鬥。第一句,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兩句話對仗工整,開門見山。“山下”“山頭”兩個方位詞,立即點明眼前是一場山地保衛戰;旌旗和鼓角指代戰場,句尾又分別續以“在望”和“相聞”兩個動詞,更令人放眼戰場,耳聞殺聲,有居高臨下之感,兩句話,六個詞,就勾勒出一副戰火紛飛的場面。
接著,“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敵我雙方的態勢截然不同,兩相對比,凸顯出我軍的沉著鎮定,勝券在握。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這一句是對上一句的補充,為什麼我們能如此鎮定,因為我們的軍隊已經構築了防禦堡壘,我們的人民與我們萬眾一心。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黃洋界上炮聲轟天,敵人連夜便逃走了。“宵遁”是詩的語言,敵人未必是夜晚撤退的,但這樣的描寫卻表現出了敵軍敗退時的倉皇狼狽和作者在戰鬥勝利後的喜悅與對敵人的輕蔑。
總的來說,這是一首紀實詩,用詩的語言描述了一場慘烈的鬥爭,洋溢著昂揚的鬥志和樂觀的革命精神,讓人讀完之後對未來的革命前景充滿信心。
3
《七律 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首詩創作於1935年,長征勝利結束之後。
1929年之後,我們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為基礎,相繼開闢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但隨著我們的不斷髮展壯大,國民黨對我們的進攻也在不斷升級,先後發動了四次圍剿,都被我們一一粉碎了,但是第五次反圍剿由於當時的中央負責人李德和博古的錯誤指揮,慘遭失敗,損失巨大,1934年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長征期間,紅軍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翻雪山,過草地,行程約二萬五千裡,直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陝甘革命根據地會師,萬里長征勝利結束。長征可以說是整個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壯舉,這樣一段充滿艱難險阻的征程在詩人眼裡又是什麼樣的呢?
一、二兩句在全詩起到總括作用。遠征萬水千山,紅軍不僅“不怕”,而且以“只等閒”態度對待,重重險阻也不過如此,這是何等的瀟灑,和豪邁。三到七句則是對長征中翻越“萬水千山”的具體描述。
三、四兩句描寫以五嶺、烏蒙山代表“千山”。五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和兩廣四省,以“逶迤”形容其綿延之廣。烏蒙山海拔在兩千三百米左右,以“磅礴”形容其氣勢雄偉。
但如此磅礴雄偉,對紅軍戰士來說,卻是“騰細浪”“走泥丸”。二者對比,前面極言其大,後面極言其小,反差極大,表達出翻山越嶺的困難之大,更表現吃紅軍藐視困難,不懼挑戰的勇敢與樂觀。而且騰和走兩個字也用得非常巧妙,將翻山越嶺描寫的十分輕鬆,彷彿是仙人在騰雲駕霧,腳下的山都十分渺小一樣。
五、六兩句描寫以金沙江、大渡河為代表的“萬水”,概括了紅軍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兩場戰役。上兩句是用大小做對比,而這兩句則是用暖寒做對比。這裡運用了通感的表現手法。用暖這種感覺,來形容“水拍雲崖”時,水勢的猛烈和水聲的喧囂。用“寒”來形容鐵索橫江的令人膽戰的肅殺與危險。
第七,八句是總結,岷山終年積雪,是長征最艱難的路段,過了岷山就意味著取得了勝利,用“更喜”表達出“跨過岷山,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全詩是一幅萬里行軍圖。不僅用詩意的語言描述了長征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更重要的是表達了紅軍戰士的大無畏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意向壯美,格調高遠。
4
《送戴安瀾將軍》
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這首詩創作於1943年,是為哀輓1942年赴緬甸作戰而壯烈犧牲的遠征軍師長戴安瀾將軍而作。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開始大舉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9月中共和蔣介石分別發表了宣言和講話,宣告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從此我們開始了長達八年的,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戰爭像絞肉機一樣碾過中華大地,所到之處,哀鴻遍野,據不完全統計,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
1942年2月,日本侵略軍為了切斷盟軍援華抗日物資的重要運輸線——滇緬公路,向緬甸大舉進攻。國民黨政府派遣十萬人的遠征軍赴緬作戰,1942年5月,戴安瀾將軍不幸為流彈所中,壯烈犧牲。
在中國軍民的不懈努力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鬥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鬥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送戴安瀾將軍》是一首紀實性很強的詩。首聯開門見山,寫出將軍出戰的背景,“外侮”自然指日本侵略軍,而“賦采薇”則喻出征(引用典故《詩經 采薇》)。
頷聯讚揚戴所率部隊裝備精良,軍威雄壯,在他們的面前,日本侵略軍即使像熊羆一樣兇猛也要失去威風。
頸聯是對頷聯的展開,哪裡體現出師稱機械化和勇奪虎羆威呢,就是冬瓜和棠吉兩場硬仗的勝利。
尾聯前句一個“竟”字充分刻畫了作者對戴犧牲的痛惜之情,像戴將軍這樣英勇的將軍,日本侵略者卻殺害了他,怎不令人義憤填膺!但他的死是重於泰山、流芳百世的,所以又有“壯志也無違”一句,是對戴將軍雖死猶榮的褒獎,
從整體看,這首五言律詩,與毛澤東其他描寫戰鬥內容的詩詞一樣,具有內容飽滿,情感激越,語氣平直,辭藻樸質的特徵;是一首詩律工整,又氣勢如虹的英雄頌歌。
5
《七律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首寫於1949年。
抗戰勝利後,國共雙方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雙十協定)。但1946年6月26日 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悍然進攻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起初,國民黨軍力幾倍於我軍,但是再多的槍炮也打不過老百姓的民心。1948年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蔣介石的主要軍事力量被基本消滅。1949年4月,百萬雄師強渡長江,解放南京,隨後逐步解放了全中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下午3時,開國大典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發展進步從此開啟新紀元。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是中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件,作為親歷者,毛澤東 是如何描述這一大事件的呢?
“鐘山風雨起蒼黃”,這一句與下句“百萬雄師過大江”構成比興的藝術關係:詩人既用鐘山風雨的驟然興起以起興,給整首詩定下黃鐘雷鳴、聲薄雲天的基調,又以之比喻百萬解放大軍突然發起渡江戰役的情景與態勢。兩句詩語氣相互激盪,高亢昂揚。充分表現了“百萬雄師”那排山倒海般勇敢進擊、猛不可擋的渡江氣勢。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這兩句詩,對仗工整,意思連貫遞進。“虎踞龍盤”與“天翻地覆”既各自對,又相互對;上句記錄南京解放的史實,下句作評價。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兩句,是對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一個回答,三大戰役後,國民黨發出了求和宣告,搞緩兵之計。國內有些人被這求和假象迷惑,鼓吹南北分治。國外也有人不相信中國共產黨人會取勝,勸說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政府言和,建立聯合政府。一時間,渡江不渡江,成了國內外許多人士關心的焦點。所以這句話是毛澤東對這些持懷疑觀望態度的人的一個回答,那就是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一定要追剿和消滅反動政府,不能像項羽當年一樣,與劉邦分疆而治,最終讓劉邦有了喘息的機會,捲土重來。一個“宜將”是正面號召,一個“不可”,是反面警示,語氣十分的堅定。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是全詩的點睛之筆!用詩意的語言,表達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這兩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如果老天有感情,那老天也要遵循客觀規律,會變老,人間也有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規律規律,那這人道是什麼呢,就是滄桑之變。“滄桑”用以比喻人類社會的變革與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就是新生的代替腐朽的,先進的取代落後的,因此,南京的解放,是歷史前進的必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
這首詩將記事與議論、抒情與明理、形式與內容,十分和諧地統一起來了。氣勢豪壯、意境宏闊,格調高遠,更具有崇高的哲學意味!
透過這五首詩詞,我們以小窺大,回顧了中國革命從1921年建黨到1949年成立這段歷史,真的可以說是波瀾壯闊,幾經起伏,歷經了艱難險阻,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就是這樣艱難的革命,我們從毛主席的詩詞中卻沒有看到一絲的陰霾,沮喪之意,無論革命發展的哪個階段,都始終充滿昂揚的鬥志。
毛主席的詩詞屬於豪放派,但他的豪放與蘇軾,辛棄疾又決然不同。
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豪放中透著一絲壯志難酬的遺憾,蘇軾“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豪放中是一種看破紅塵的瀟灑與避世。而毛澤東的詩詞,幾乎看不到迷茫,焦慮,憂心,懷疑這一類的負面情緒,而是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始終對中國革命抱有極大的信心,藐視一切困難,無比堅定,無比頑強,無比樂觀。我想正是這樣一份革命者的樂觀主義精神,才能使得毛澤東成為偉大的領導人,帶領中國衝出陰霾。
而且這份樂觀也並不是毛澤東所獨有的,而是全體紅軍共有的,全體共產黨人所共有的,更是我們全體中國人所共有的。正是靠著這份樂觀我們在看似不可能的情況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正是靠著這份樂觀,我們從新中國剛成立時那樣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是靠著這份樂觀我們戰勝了08年汶川大地震,戰勝了新冠疫情。未來,這份大無畏的樂觀主義精神還將帶領我們走向更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