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河西走廊之終端,是中原連線西域之重鎮。有“西域襟喉,中華拱衛”之稱。中原王朝欲掌控西域,都對哈密投以一定程度的重視。兩漢時在哈密設伊吾宜禾都尉,北魏為伊吾郡,唐置伊州,蒙元遣藩王鎮守,明招降蒙古哈密王為忠順王,並設定哈密衛鎮護。到了清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哈密有兩套領導班子。一個體系是朝廷派遣的地方官體系,另外一個則是“哈密回王”。
在今天的哈密市回城鄉阿勒屯村,有一座中原式的宮殿建築,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這是2003年依照舊舊有樣式重新修建的哈密回王府。歷史上上哈密回王府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建,民國十九年(1930年)被燒燬。哈密王府的興廢,也是哈密回王家族歷史起伏的一個縮影。
上圖_ 額貝都拉(?—1709年),又譯作額貝杜拉、厄碑都拉,清朝時期哈密的維吾爾貴族,首任哈密回王
- 歸順大清,受封札薩克
初代哈密回王,名為額貝都拉,其先祖一說為阿拉伯人,是先知穆罕穆德後裔;一說為蒙古人,血脈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一說即為畏吾兒人世居在哈密。但無論何種說法,他的家族長期在哈密繁衍生息,到他這裡就是地地道道的哈密維吾爾人。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哈密回王世系源流清冊,額貝都拉祖上四代均為哈密的伯克。所謂伯克,是突厥語“頭領、老爺”的音譯,即封建世襲領主。
清初的西北邊疆風雲激盪。漠西蒙古準格爾部迅速崛起,佔據西域青海,並向漠北草原擴張,和新興的清帝國產生激烈的碰撞。爆發了延綿不絕的戰爭,這就是著名的康熙皇帝三徵噶爾丹的故事。最後後準格爾大汗噶爾丹前方兵鋒為清軍所挫,後方也發生了內訌。他的侄兒策妄阿拉布坦起兵奪權。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內外交困中,噶爾丹死於科布多城。
上圖_ 清朝初期蒙古各部 (察哈爾部、漠西準噶爾部)
額貝都拉原先是準格爾部的藩臣,自身實力較弱,僅有“馬數十匹,從者數十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廷派遣使者,聯絡策妄阿拉布坦,使者馬迪途徑哈密時,遇上噶爾丹的軍隊,屬下被殺散,馬駝行李盡劫而去。額貝都拉聞之,給馬迪從者糧食馬匹,護送歸嘉峪關。這是額貝都拉向清政府示好的開始。
到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額貝都拉向清廷正式遞交降表,對此康熙表示“噶爾丹若竄爾境,其擒獻,否則以告。”要他拿出實際行動,表示自己誠心歸附。於是,額貝都拉便靜待時機,準備給清朝交上一份投名狀。
終於機會來了。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爾丹之子塞卜騰巴爾珠爾在巴爾庫思圍獵。額貝都拉掌握情報後,迅速出兵將其俘虜,並押送至清軍大營。於是清廷為其記下大功,封其為一等部長。次年,清政府在哈密編制旗隊,以額貝都拉為札薩克(即旗長),掌管哈密軍民事務,自此哈密回部歸順大清。
上圖_ 準噶爾人採用的駱駝迴旋炮
- 平定和卓,加封郡王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再次西征,徹底滅亡準噶爾汗國。將被囚禁的維吾爾族宗教領袖波羅尼和霍集佔釋放(即大小和卓)。波羅尼前去招撫天山南路各城,霍集佔在伊犁掌管伊斯蘭教教務。不料大小和卓殺死清軍將領起兵自立,是為大小和卓之亂。
大小和卓之亂爆發後,哈密三代目玉素甫上書乾隆皇帝“請以兵百,從大軍徵逆回布拉尼敦(波羅尼)、霍集佔。”乾隆皇帝“深可嘉獎”,“著照所請”“詔授領隊大臣”。清軍奪取庫車、烏什、阿克蘇後,皆令玉素甫看守。清軍在進攻南疆重鎮葉爾羌時,受到強烈抵抗,久攻不克,而此時已被清軍佔領的烏什只有250餘名守軍,隨時有告變的可能。形勢一度十分危及,玉素甫臨危不亂,一面迅速從阿克蘇調撥500兵士增援烏什,一面從布魯特調兵進攻喀什噶爾,“以分葉爾羌賊勢”。在玉素甫的努力下,形勢轉危為安。
乾隆皇帝讚譽“玉素甫辦理軍營,駐守烏什,俱能悉心奮勉,甚屬可嘉,著加恩賞賜貝勒品級”。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南疆戰事結束,乾隆論功行賞,加封玉素甫郡王品級,自此回王成了名副其實的“王爺”。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清政府又批准回王爵位“世襲罔替”,回王成了貨真價實的鐵帽子王。
上圖_ 穆罕默德·雅霍甫(1820年-1877年5月30日),漢名阿古柏
- 刀劈馬踏,一門忠烈
到了清末同治年間,中亞軍閥阿古柏在沙俄策動下入侵新疆。附從阿古柏的亂軍8000多人包圍哈密,七代回王伯錫爾率軍與之展開激戰,最終寡不敵眾被俘。清軍機處檔案記錄了伯錫爾遇害的過程。
“郡王大罵逆賊,我世受國恩。豈肯從逆?突奪旁立賊長矛,刺斃賊匪兩名。賊匪喝令紅禿子將郡王后頸用刀砍傷,又用小刀抹傷喉嚨,立即隕命。”
伯錫爾的屬下夏士林也被俘虜,被割下鼻子和耳朵,之後又被砍頭剖腹。伯錫爾的福晉(妻子)被馬隊來回踩踏,直至骨肉成泥。這就是在哈密一帶流傳的“刀劈夏士林,馬踏小福晉”的故事。事後清政府為表彰回王的義舉,追封其為親王,並修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回王陵”。
上圖_ 哈密回王陵
- 改土歸流,時代洪流
哈密回王家族世代鎮守哈密,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做出貢獻,但究竟還是作為舊有封建勢力的代表,到了清末民初,已經無法跟上時代。回王的專制統治,嚴重勞役、苛捐雜稅加在屬民身上,民眾不堪壓迫,起義暴動連綿不絕。1907年,清末回王屬下的三道嶺煤礦發生事故,17名農奴礦工遇難,回王府不給任何撫卹,最後就激發了大規模的農奴暴動。起義最終被鎮壓,但是還是給回王的統治給以沉重的打擊。
辛亥革命後,回王沙木胡索特為保留自己的王爵特權,積極效忠袁世凱,民國四年(1915年)還親自去北京朝覲,被封為“一等嘉禾章翎衛使”,頭等“札薩克雙親王”。他還和新疆都督楊增新結為兄弟,對其百般巴結示好,每年進貢大量的金銀珠寶。
上圖_ 楊增新(1864年3月6日-1928年7月7日),字鼎臣
沙木胡索特憑藉自己長袖善舞的政治手腕,暫時維持住了回王在哈密的統治地位,但是歷史發展的潮流畢竟是不可阻擋的。民國十九年(1930年)六月,沙木胡索特病逝,對於回王世襲制度是存是廢,新疆當局內部存在激烈的爭議。新疆省政府主席金樹仁一方面下令讓沙木胡索特的兒子聶孜爾“護理印務,代拆代行”,暫時維護哈密地皮;一方面逐步實行“改土歸流”,派遣專員到哈密清查土地戶口。
聶孜爾自然不肯乖乖就範,一面煽動民意,一面四處遊說行賄,想方設法阻撓改革。而金樹仁也毫不示弱,給他來個硬碰硬,將聶孜爾拉到迪化(今烏魯木齊)軟禁起來。聶孜爾離開哈密不久,由於金政府歧視少數民族、貪汙腐敗、胡作非為,哈密爆發了民變;王府舊勢力、起義的農民、新疆政府軍,還有從青海軍閥馬仲英幾股勢力在哈密展開了將近兩年的混戰,哈密被打成了一片廢墟,豪華壯麗的哈密回王府也被燒為了灰燼。
上圖_ 盛世才(~—1970年) , 字晉庸,原名振甲
到了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新疆又變了天,盛世才發動政變,將金樹仁趕下了臺,成了新的新疆王。聶孜爾也被放回了哈密,回到老家的聶孜爾家產已在戰火中損失殆盡,但他還希望國民黨中央政府能恢復他的回王特權,可是中央政府只給了他1000元的慰問金敷衍了事。在絕望中,聶孜爾吞食鴉片自盡。
至此,哈密回王二百多年來的統治喪失了最後的恢復的可能,徹底覆滅。
作者:大獅子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 《關於清代哈密回王先祖的兩點考釋》 李剛 陳海歐 新疆大學學報(社科哲學版) 2008.03
〔2〕 《哈密改土歸流述論》王希隆 黃祥深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5.9
〔3〕 《新疆哈密的伊斯蘭王國——哈密郡王統領史》 佐口透;邢玉林;阿拉騰奧其爾 民族譯叢1992.10
〔4〕 《淺談清代的哈密王》 董蘇寧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 2008.2
〔5〕 《哈密回王百年傳奇故事》黃適遠 胡靜 新疆人文地理 2012.06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