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開學了,很多家長還沒有從“神獸”歸籠的喜悅中笑醒,就被“雙減“弄迷茫了,孩子作業少了,考試減了,輔導班停了,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是作為家長卻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不是額外給孩子佈置作業,就是死死盯著孩子學習不放。
這樣做並沒有從國家“雙減”政策要求做起,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幫助孩子找到自我價值。
怎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廣闊的世界呢?在A4美術館副館長、策展人李傑《童年美術館》一書中,我們跟著李傑,從藝術出發,讓童年不再荒原,發現更大世界,讓孩子成為自己,實現自我價值。
01發現更大世界的童年
在李傑小時候,媽媽不是忙著給他報各種輔導班,而是支援他外出寫生,鼓勵他看到藝術、人與生活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主動發現更大的世界。
李傑放學後,經常帶著小板凳去家門口的菜市場畫畫,從市場的東口一直畫到西口,他能一口氣把肉攤、菜攤和麵館畫個過癮。
他還可以和小夥伴在荒地裡面挖土刨沙,在石堆裡發現貝殼化石,他觀螞蟻窩、驅蝗蟲、挖水渠、搭房子......這裡是探索與想象的源泉,擁有一切書本和學校沒有的陽光、水、沙、石、昆蟲、植物等等,可以說大自然是孩子童年最好的老師。
家裡的一角,是父母留給李傑的“博物館”,不管是植物,還是昆蟲,他都能帶回家裡,每次媽媽都是鼓勵他細細品味探索,慢慢畫出來,家就是激發李傑好奇心,儲存與創造快樂的地方。
媽媽還經常帶李傑去博物館與美術館,每次看完,李傑總會在媽媽的支援下,畫起古代或宇宙兵人大戰。
密密麻麻的小人被李傑排列起來,一會兒穿越宇宙時空,一會兒上演叢林冒險,一會兒演繹攻城大戰......
李傑在藝術的時空中,穿越古今,與古人或者宇宙人對話,成為魔法師或者英雄,他的童年夾雜著現實與想象,成為了一個無數不能的自由者,能夠帶給他無數的驚喜、快樂與創造。
心理學家李玫瑾曾經講過這樣的觀點,父母一定要跟孩子聊:“孩子,你覺得你喜歡什麼事情”?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愛,不能幹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是被約束、被控制、被教育的狀態,他就不能成為一個有自我的人。
所以,我們不要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是按照他們的天性,活出他們想要的樣子。
家長要真正關注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歡,尊重孩子的個性成長,才能夠幫助孩子進行自我成長,發現更大的世界。
02讓童年不再荒原
學習固然重要,但它從來不是孩子實現價值的唯一途徑。
成就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啟用他的天性,讓他開心、快樂,有能力去選擇和創造,做他喜歡的事情,找到自我的意義。
李傑他們做過很多資料分析,發現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其實並不喜歡教室,不希望有太多的作業,但他們喜歡操場,喜歡有更多的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這樣的空間讓他們更加自由自主的學習與創造。
學校和老師也開始反思,以前都是老師提出想法,學生完成作業,能不能變成孩子們自己來想象,自己來表達?
於是李傑他們和學校聯手,開闢了更多的分展場,更多社群和學校向美術館開放,給更多孩子表達,想象的空間。
一個叫吳聯成的小男孩,和他46個小朋友自發組織。做一個叫《先知紀元》的獨立動畫片,他帶領這些平均年齡只有12歲的團隊,在半年內,從原畫設計到分鏡頭再到電影原聲,都是他們獨立完成。
這部動畫片講述了兩個草根如何歷險拯救世界的故事,吳聯成腦洞大開,每一天劇本都在發生著精彩的變化,戲劇性堪比《三體》。
因為情景過於複雜,最終這個片子只完成不到20%的劇情,在這部動畫片完成之後,一些教過吳聯成的老師說,已經無法再教這個孩子了,因為他的自主學習能力實在是太強大了。
李傑可能一年要跟1000個這樣的孩子合作做展覽,每天都能重新整理他對孩子的認知。
魯迅先生說過:“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
李傑在美國調研了10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與藝術機構,開始不斷探索藝術與教育發展之路,鼓勵孩子從觀察者向行動者和創造者走進,讓孩子的童年不再荒原。
如今,李傑在國內策劃過很多展覽,如“植物奇妙紀”的展覽只要100平方米,但是卻是和植物學家、景觀設計師、有機農業實踐者、大學生、孩子們一起合作而成,孩子們每個星期都會去幾次美術館,想看看自己播種的植物長大多少,想在裡面自由自在的滾著圓盤,想仔細地觀看每一副畫......
還有很多的展廳,裡面的作品讓小朋友流連忘返,一副《生活的積木》是用很多的零件構成,作者允許孩子們去改裝他的作品,孩子們能在裡面一呆4個小時都不願意離開,給他們無限想象的空間和創造能力。
童年應該是五彩斑斕的,他們不是不喜歡學校,只是難以忍受大人們的虛偽,不能平等的,熱忱地幫助孩子做他們喜歡的事情,讓他們充分彰顯個性。
這樣的學校,充滿了命令、規矩、分數等等,一個標準培養出一班,甚至一校,一模一樣的孩子,童年沒有了個性,沒有了五彩斑斕,世界就沒有了色彩。
在最近開幕的iSTART兒童藝術展,李傑他們主題設定的是1001遊戲學校,從3個教育論壇,8個遊戲單元以及系列公教活動等,用更加開放、創新的方式,讓孩子與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地開展行動,給孩子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
03實現自我價值
雙減後,一位作家這樣說:“老師,是負責學校的共性教育;而家長,則是負責個性化的教育,兩者相輔相成。”
著名作家三毛,小時候在上學時,也曾經是那麼渴望新的知識,想知道一朵花為什麼會開,一個藝術家,為什麼會為了愛畫,愛音樂甘願終生潦倒,那些美好的文字,到底在訴說著怎樣的秘密......
但是關在教室裡面被教本宣科的三毛,終還是沒有滿足自己好奇的童心和表達的慾望,美術,給個蠟做的蘋果,要求畫得一模一樣;音樂就是唱歌,沒有額外音符的調動,看不到任何靈魂的舞蹈;語文,就是不停地背誦,容不得有自己的思想......
三毛受不了這樣的禁錮,她覺得自己的靈感都被束縛住了,天馬行空的想象沒有機會發揮出來,覺得自己就是懷才不遇。
於是她開始逃課,她覺得大自然和圖書館就是最好的歸處,她像鴕鳥一般,在圖書館一本本看書,直到看到日落西山才戀戀不捨回家;她像三毛一般,到處流浪,發現寶貝,認識世界。
父母終於發現了她逃學的事情,如果父母和學校一樣用高壓政策逼著她必須在教室裡面老老實實學習,估計三毛也活不下去了,幸好父母沒有逼迫她,讓她的身體和心靈,能夠一次次奔赴在自由的世界,她成為了自己,實現了自我價值。
為孩子創造個性發展的機會,應該是每個家長重視的事情,孩子是開放的,家長應該鼓勵孩子“開啟自己”。
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大自然等等,就是很好的情景和路徑,孩子們走進去,往往會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開始,在求知和探索中不斷前行,獲得“開啟自己”的方式,實現自我。
如果孩子能夠實現自我,內心就會被埋下很多自我成長的種子,社會、學校、家長共同給予他們更好的成長土壤,用心陪伴、支援、鼓勵,就能讓他們造就更好的未來,實現自我價值。
作為麓湖.A4美術館的年度藝術專案iSTART兒童藝術節,李傑他們已經舉辦了7屆,在2018iSTART兒童藝術節開幕現場,小藝術家馮可人上臺即興發言,第一句就是:“今天是我的人生巔峰!”讓無數人感觸萬千。
這是一種久違的被傾聽、被理解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呀!
詩人紀伯倫曾經說過:“你的子女,並不是你的子女,他們降誕於生命對自身的渴求。他們由你而來,卻不是自你而生。他們與你相伴,卻並非屬你所有。你儘可給他們愛,卻不可給他們思想”。
希望藉著教育“雙減”的東風,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更自由,更廣闊,更理想的人生。
因為今天的孩子,他們的視野與行動早已遠遠超越幾代人,他們才是未來世界的主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