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帶你去看心理醫生》覆盤日
打卡第23天
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是在我們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而且是任意的來回切換,但這不代表每個人都具備有這三種狀態,而不具備這三種狀態的人,如果少了一種自我心裡狀態,人會是什麼樣子?
●第一種,沒有父母狀態。
這樣的人,沒有了父母狀態,只保留了成人狀態和兒童狀態。他會像一個孩子一樣,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且在成人狀態的幫助下,能夠達成自己的目標。
舉一個正面表現的例子,如《射鵰英雄傳》中的周伯通,他就是一個兒童狀態特別多的人,同時,他的成人狀態知道怎麼去練功夫,知道怎麼解決問題,所以他成了一個武林高手。
如果他的兒童狀態的想法,是一個具有危害的念頭,例如,想要稱王稱霸,最終很可能會成功的成為一個黑幫老大,想做什麼做什麼,同時,還知道怎麼做才能逃避處罰。
這樣的人在企業中,可能會虐待員工、暴力管理企業等;如果從政,因為他自己兒童狀態比較多,同時又很有能力,也可能出現為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望,不擇手段、貪汙受賄的情形。
以上都是沒有了父母狀態的例子。
●第二種,沒有兒童狀態。
只有父母狀態和成人狀態的人,是一個很無趣的人。
這樣的人做事、說話都是一板一眼、規規矩矩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強。在他看來,遵守規矩、不出錯誤是重要的,而聊天、娛樂完全沒有任何必要。他也許能夠成為一個領導,也許能夠做成很多事情,但這樣的人不會玩,任何時候都很拘謹。
例如契科夫的短篇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中的主角別里科夫,就是一個父母狀態、成人狀態很足,但沒有兒童狀態,完全無趣的人。
●第三種,沒有成人狀態。
如果排除了成人狀態,只有父母狀態和兒童狀態,這樣的人就沒有現實檢驗能力了。他只能聽到自己內在的父母狀態與兒童狀態的聲音。外在行為表現上非常不穩定,內心經常感受到衝突。兒童狀態想痛痛快快地玩,父母狀態不允許,他又沒有成人狀態去協調這兩種想法。這兩種聲音使他的行為表現可能顯得非常怪異,甚至可能會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的精神異常。沒有成人狀態的性格,缺陷程度是最嚴重的。
有時候,我們在處理事情時帶上了情緒,而這種情緒可能會使是我們沒有了成人自我狀態,被情緒帶著走,事情沒能得到正面的解決,反而升級到吵架的地步,最後兩個人關係破裂。
跟著讀了這第4本書後,從原生家庭到執迷到依戀到自己的心理,我也在不斷的諮詢我自己,審視自我,之前的行為跟做法,當時的我處在何種狀態下?我的心理狀態是什麼?為什麼我會陷入這種處境?用書籍裡的理論跟案例試著分析我當時的心理,給我的情緒找到連線,然後找到合適的理由,適當的方法給自己做釋放。
現在我也能夠對發生過的給我造成很大心裡負擔的事做一點分析了。
比如,前陣子有一件事情,我跟妯娌發生了對峙,導致了關係僵硬。
剛開始我用成人的自我狀態去溝通的時候,我以為對方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應我,而我卻收到的卻是指責。(讀了這本書後分析了當時她是父母自我狀態回應我)而我卻倍受壓力,緊張不知所措,情緒上很憤怒,卻在壓制自己的情緒,(這時,我變成了兒童自我狀態)回應的語氣感覺是壓制了怒氣說出的話,心是慌的,手腳冰涼。
整個跟對方對話的過程都是這種緊張慌亂的心裡。在還沒得收到對方回應的前,我感覺我對她說的話是成人狀態,但對方表現出的指責語氣,強勢的話語顯示出父母自我狀態,我心裡慌張了害怕了,變回了兒童自我狀態。
分析了這跟我原生家庭有關,從小被母親指責跟大聲吼罵,產生的心裡畏懼,從而內心的懦弱一直延續到現在。
讀了這幾本書,我也認識到了,我要先接納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不足,要勇於直面我的原生家庭所發給我的心理傷害。然後再去分析這些情緒如果再出現,我應該要怎麼轉移,化解,面對自己的不足,我要如何去強大自己內心的力量,面對原生家庭,我要如何給自己釋放。雖然目前不能夠有那麼大的改變,但我相信,這是我踏出的第一步,也是迎來曙光的第一步。
受到很大的啟發,《蛤蟆先生帶你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值得再細細的品讀。
複習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