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期文章開始,我們將逐步介紹關於敘事的相關內容,包括敘事的定義、敘事能力的評估維度、兒童敘事的型別、普通兒童敘事能力的發展以及特殊兒童敘事能力的特徵和干預等內容。本篇文章,我們先來聊聊敘事的重要性和定義。
敘事的重要性
作為兒童語言發展中的一項重要能力,敘事能力是兒童開展日常活動的關鍵能力,敘事是兒童在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兒童認知能力、行為的發展、社交能力、閱讀能力和學業水平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1.兒童認知和行為發展的提升
兒童敘事能力的改善,有助於加強兒童對他們日常經歷的記憶,提高兒童早期的自我認知。聽故事和講故事的過程能夠幫助兒童提高語言能力,進而促進他們的日常行為的發展。
2.兒童社交能力的提高
敘事能力的提高,有助於兒童在日常活動中講述自己的生活經驗,有助於他們溝通能力的增強,進而幫助他們理解人際關係,促進兒童與他人間的互動。敘事能力的提高,有助於兒童發展與維持和同伴間的親密關係,有助於兒童獲得老師的注意和認可,有利於兒童開展假裝遊戲。此外,敘事能力有助於他們在少年時期獲得團體歸屬感。
3.兒童閱讀技能和學業成績的提升
敘事能力的提高有助於兒童閱讀理解能力的改善。兒童能夠在口語敘事中瞭解記敘文體的一些特徵,從而幫助他們理解他們所讀的記敘文。敘事能力的提高,有助於兒童完成多種型別的敘事,例如虛構的或真實的敘事,對閱讀材料的總結,日常活動的指令碼和事件的記錄。敘事能力的提高對於他們學術成就的獲得和語言技能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對敘事的理解是透過解碼所聽到的內容的字面意義,並利用上下文資訊和一般知識來理解或推斷沒有直接陳述的內容。
進行一個較好的敘事涉及語言、認知和社會能力。兒童需要具有關於事件、人與社會互動的一般知識、對特定事件的記憶以及關於不同敘事型別的知識,兒童要將這些知識協調成一種敘事。在語言上,兒童必須對故事的人物和事件進行詞彙編碼,以便能夠將事件的順序及其時間關係聯絡起來;在認知上,兒童必須推斷出核心人物行動的動機、把握不同事件之間的關聯性以及理解故事的主題;敘事也是一種社會活動,需要考慮到講故事的人與觀眾之間的聯絡。
進行完整的敘事的能力是從基本的互動交流(例如對話和遊戲)中發展而來的,兒童有機會在對話中創造和傾聽連貫的整個故事,包括口語故事和書面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不僅學會了如何進行連貫的敘事,而且還接觸到了他們文化的特定敘事形式。
敘事的定義
二十世紀60年代開始,學者對兒童敘事能力的關注度開始上升,不同研究者對敘事的定義也不同。下表顯示了不同學者對敘事的定義。
從表中可知,敘事與人類的認知和已有的經驗有關,同時具有“按順序”的特點。敘事就是“講故事”,人們將現實或虛構的故事內容之間的關係,按照一定的順序用語言描述出來。結構主義敘事學家認為敘事包括三層含義:(1)敘事話語;(2)敘事話語中陳述的事件,這個事件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3)某人敘述某件事的行為。敘事可以分為書面語言敘事與口語敘事這兩類語言表現形式。
敘事能力是一種有組織表述的語言能力,不需要藉助語境。敘事能力又被稱為延展言談,是指幼兒連續說出一個以上的句子時表現和所需要的語言能力。趙曼和馬紅英(2013)認為敘事能力指人們在情境中用語言表達需求及意見,或表達事物的狀態和關係的能力。周兢(2009)認為,兒童在講故事時會涉及到多種不同的能力,兒童需要了解一些詞語、詞法和句法,選擇合適的連詞連線句子,使用代詞來指代所敘述的相關內容,並根據一定的順序將故事內容講述出來。Berman(1988)認為口語敘事能力主要包括:語法結構和詞彙形成的知識、敘事結構和詳盡描述事情的語言策略以及個人穩定的敘事風格。
Bliss、McCabe和Miranda(1998)指出,由於敘事能力的重要性,對患有語言障礙的學齡兒童的評估和干預方案中,敘事能力應作為主要組成部分之一。Botting(2002)認為,敘事能力是衡量兒童語言交際能力的最有趣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併為兒童自發語言提供了一種極好的自然主義測量方法。
小結
1.敘事對兒童認知能力、行為的發展、社交能力、閱讀能力和學業水平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2.敘事就是講故事,包含敘事話語、敘事話語中陳述的事件和某個人敘述某件事的行為。
參考文獻
[1]Botting, Nicola. Narrative as a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linguistic and pragmatic impairments[J]. Child Language Teaching & Therapy, 2002, 18(1):1-21.
[2]Dodwell K , Bavin E L .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an investigation of their narratives and memo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2011, 43(2).
[3]Hudson, J., & Shapiro, L. (1991). From knowing to te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cripts, stories, and personal narratives. In A. McCabe & C. Peterson (Eds.),Developing narrative structure. (pp. 89–135).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4]Miranda B A M E . Narrative assessment profile: Discourse analysis for school-age children[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1998.
[5]Norbury C F , Bishop D V M . Inferential processing and story recall in children with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 comparison of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pragmatic language impairment and high-functioning autis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2011, 37.
[6]Reilly, J., Losh, M., Bellugi, U., & Wulfeck, B. (2004). “Frog where are you?” Narratives in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early focal brain injury, and Williams syndrome. Brain and Language, 88, 229–247.
[7]Ucelli, P., Hemphill, L., Pan, B. A., & Snow, C. (2005). Conversing with toddlers about the nonpresent: Precursors
to narrative development in two genres. In L. Balter, & C. S. Tamis-LeMonda (Eds.), Child psychology: A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issues (2nd ed., pp. 215–237). Philadelphia, PA: Taylor & Francis.[8]於文文. 對話式繪本閱讀對提升智障兒童口語敘事能力的研究[D]. 華東師範大學, 2017.
[9]趙曼, 馬紅英. 輕度智力障礙兒童口語敘事能力個案研究[J].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 2013(3):214-217.
[10]周兢. 漢語兒童語言發展研究:國際兒童語料庫研究方法的應用與發展[M].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