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分享這個話題的原因是因為發現我們家姐姐和妹妹分屬不同的學習型別,感覺還蠻有意思的。而且如果家長多少了解一點自己孩子的學習型別,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揚長避短,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就像結合我的一點理解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我們接受資訊需要藉助不同的感官,比如說眼睛看,耳朵聽,用手摸等,根據研究顯示學習型別主要分為三種:
- 視覺型
- 聽覺型
- 動覺型
當然真正的學習中我們會呼叫聽覺,視覺,觸覺等各種感官,所以教學中我們也會有多感官教學法,就是為了調動孩子各種感官,投入到對世界的觀察和認知中。提高記憶的效率,因為研究顯示單一通入的輸入,比如說用眼睛看,我們只能記住材料的25%,而單純聽,則只能記住15%, 但是邊聽邊看,這個比例就提高到了65%。所以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下聰明兩個字的構成,思考一個問題:何為聰明?
聰明就是耳聰,目明。中國先人的智慧,在創造文字的時候就定義了何為聰明,也指導了我們的學習方式。要我說,我覺得再加上一個動手能力就更完美了[大笑]。
但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個人傾向的學習型別以及優勢的學習型別又各不相同,比如我們家辰辰姐姐就是比較典型的視覺型的人,她的學習方式就有點類似在拍照片,同一個東西經過一次一次的拍攝,就像照片顯影一樣逐漸清晰,但在過程中對形似字的辨別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說把“戎馬生涯”的“戎”寫成“八戒”的“戒”,“春”,“縣”這些詞一直搞不太清楚裡面是幾橫。諸如此類。從認知的角度看,歸根結底還是輸入量不夠多,還是得鼓勵孩子多看,注意細節的觀察,儘可能多地引導和鼓勵孩子去聽。
小肆妹妹則是比較典型的聽覺型,跟姐姐明顯不同的是從小就喜歡聽音樂,聽兒歌。最近姐姐在學校國慶表演《七子之歌》,姐姐在家練習。她在邊上也就學會了。在英語發音模仿上,語音語調還是比較到位的,總結來說就是說學說話特別快,這類孩子在學習像英語這類拼音類文字還是有一定優勢的,但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還是引導孩子多去看,增加視覺的輸入會比較有利。以後等妹妹進入書面文字的學習後,我再繼續觀察她會出現什麼問題,再跟大家分享吧。
那最後來談談動覺型,這種學習方式實際貫穿了整個嬰幼兒時期,可以說人類的早期學習活動都是透過動手操作來進行的,幼兒園在孩子的學習方式的定義就是動手操作,親身體驗。
當然也有人沒有哪一項學習型別比較突出,都有,都不突出,無論什麼情況都是正常的,也沒有說哪種學習方式更好,只能說各有利弊,我們能做的是儘量去了解自己孩子學習型別後,有目的性的引導,揚長避短幫助我們的孩子走的更穩,更好,更遠。所以說父母就是一場修行,陪伴我們的孩子共同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