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篇》:
①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③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④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這幾句話的大致意思是:
①孔子說:“和仁人君子住在一起,是最美的。如果選擇不和仁人君子在一起居住,怎麼能說明智呢?”
②孔子說:“沒有仁的人,不能長時間的處於窮困,也不能長時間的處於安樂。有仁的人安心推行仁,聰明的人因利行仁”
③孔子說:“只有講仁的人,才能正確地喜好人、厭惡人”
④孔子說:“如果立志實行仁的人,是不會做壞事的”
如果說前一篇《八佾篇》是論述禮,那麼本篇就是論述仁的。由此看來,古人在分編《論語》時,不是隨意分段的,是做了大量的思考的。《論語》的每一篇都是有相應的主題的,都是經過深思熟慮而定的。這已經顛覆了我以前認識。以前,我根本不理解為什麼在此處分段。想想在紙大量應用前,《論語》是在一片片的竹簡上的,沒有分段,沒有標點符號,要分出段落,標出標點符號,也是一項很艱難的事。想必後人在分段時也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
《說文解字》中講到:仁,親也。但孔子將“仁”的概念進一步擴充套件,明確提出了“仁者,愛人”。從此,“仁”便成了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孔子看來,“仁”便是友愛大眾,親近賢德。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孟子則對“仁”做了進一步闡述,認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與禽獸的本質區別。因此,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禮”是規範人與人的關係,相當於我們的法律;而“仁”則更多的是規範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相當於我們的紳士的概念。
“仁”是一個人內在的品德。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客觀公正,喜歡真正的善人,憎恨真正的惡人。也只有做到表裡如一才可以稱為“仁”,花言巧語、阿諛奉承的人很少有仁心。如果一個人表裡不一,沒有仁愛之心,那麼即使遵從禮制也是表面文章毫無意義。儒家認為,“仁”是修身的關鍵,相當於佛教的修行。如果一個人去掉仁德,也就不能成為君子;就像佛教認為殺生是不能成佛一樣。儒家認為,君子應該時時刻刻不違背仁德,“仁”甚至比生命更寶貴,這便是所謂的“殺身成仁”。仁德對於人健康長壽也至關重要。如果一個人具備仁德,那麼他的身體動靜就會適宜有節制,喜怒哀樂適度而不傷害自己的仁德本性和高尚情操,因此做到“仁者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