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頭方石靜,洞口花自開。鶴揹人不見,滿地空綠苔。”這首五言絕句相傳為謝靈運所作,名為《題委羽山》。
關於委羽山的風光,《南村輟耕錄》所記甚詳:“吾鄉臺之黃岩有委羽山,山旁廣而中深,青樹翠蔓,蔭翳蓊鬱,幽泉琮琤,若鳴佩環於修竹間,千變萬態,不可狀其略。”客居松江的陶宗儀當是懷著鄉思寫下這段文字的。
《嘉定赤城志》載:“委羽山,在縣南五里,俗號俱依山。東北有洞,世傳仙人劉奉林於此控鶴輕舉,嘗墜翮焉,故以為名。”唐顧況《委羽山》詩曰:“昔人乘鶴玉京遊,翮遺仙洞何悠悠。我來尋覓空彝猶,煙霞萬壑明清秋。何當騎麟翳鳳登瀛洲,倏忽能消萬古愁。”詩中所詠,即為仙人劉奉林故事。
南朝陶弘景《登真隱訣》《真誥》皆雲:“委羽山,天下第二洞,號大有空明之天。”北宋《雲笈七籤》記載七十二福地,黃岩有其二,其中第四福地東仙源“屬地仙劉奉林治之”,明萬曆《委羽山志》記“東仙源在洞前百餘步”。洞天福地合於一處,世所鮮有。《嘉定赤城志》稱:“按道書,洞天福地於是邦為盛。……而台山之詭異巉絕,獨稱雄於世間。”
“山頭方石靜”中的“方石”,乃委羽山之珍品。清乾隆《黃岩縣誌》所記則帶仙氣:“相傳劉奉林丹爐餘灰也,煮之可療疾。”《委羽山志》載委羽十二景,開篇便是“丹爐方石”:“我聞方石奇,撥雲過崖壑。始信丹有靈,洗代及山確。”
“巖前方石有多好,灶裡丹砂且是靈。”此句出自王十朋詠委羽山詩。王十朋家住雁蕩,鄰近委羽,著名南戲《荊釵記》“糟糠妻不下堂”,拒絕宰相女兒求婚的便是這位南宋狀元。委羽方石大者似骰子,小者比粟粒,五彩斑斕,經現代技術檢測,含砷、硫、鈣等元素,當是上佳的煉丹原料。
“探仙蹤於委羽,羨方石于山中。”千年以來,凡文人墨客遊委羽者,必覓拾方石以歸,詠詩作賦以紀。“四素老人”黃濬《憶遊委羽》雲:“道人引我山之脊,撥草披煙覓方石。石形為矩不為規,如豆如麻色深碧。”《輟耕錄》詳記得石之法:“有欲得方石者,裹糧撮許,往洞口撒之,隨意拾地上土,則有石在土中。”欲得神石,還要先投放餌料。
“幾日山不到,到山心自清。稜稜有方石,拾得通仙靈。”此詩作者為南宋探花王居安,黃岩方巖人,《宋史》譽其“宅心公明,待物不貳”。晚清“海上畫派”先驅趙之謙執教黃岩翼文書院時,亦曾題句:“且拾方石歸,是玦亦天賜。”地質科學研究表明,這些方石產於侏羅紀的火山岩夾層中。十餘年前,當地還有人在委羽山上拾得若干,現已絕跡。
委羽方石歷來為文人間饋贈佳品。黃宗羲《寓黃岩》稱:“朱欒山客餉,方物野僧遺。”據考,詩中“方物”即為方石。隨園老人袁枚特為方石賦詩:“道人獻丹石,狀若骰子然。鐵色精且堅,足抵青琅玕。想見井公博,鏦錚鳴金盤。我將攜此具,招問玉女看。”風流才子的底色可見一斑。
而在儒家眼中,“神丹可含,百碎皆方”的委羽方石蘊含著更深的意味。“委羽尋名勝,巖巖石自方。端莊合矩度,嚴厲如珪璋。一點未盈椈,四圍自有芒。從規非所願,秉質獨堅光。”“一身長抱此圭角,百碎寧能改正方。”“不勞繩削與磨礱,面面凌峻乳竇中。任爾泥塗長勁正,肯隨流俗學圓通。”歷代這些方石詩不但記述了此物之美,也常借石以喻德。南宋名臣樓鑰作《黃岩令鄭仁叔索委羽洞詩》雲:“更將山石比堅操,百碎猶能徹骨方。”清代學者戚學標曾集韓文作《委羽山方石銘序》,結句曰:“乃伐山石,渾然天成,收之如賢,曰貞曜先生。”典出韓愈為孟郊所作《貞曜先生墓誌銘》。
《委羽山續志》記“三方石”條:“宋徐升,字子英,中行五孫世,以制行端方,號稱方石。元葉嗣孫,字本初,嘗賦方石詩,潞公張翥見之,呼為葉方石。明謝文肅公鐸,亦號方石雲。”史載謝鐸曾將家鄉方石製成棋子,贈送茶陵李東陽。李作《謝謝方石惠石棋子》酬答,贊此物“裹藏尚帶煙雲氣”,並“亦知此石如此心”,以方石“磊磊之氣”相激勵。謝鐸曾與同鄉學者黃孔昭為方孝孺編《遜志齋集》三十卷。
兩百餘年後,寧海方正學祠下又出一少年才俊,魯迅將其與孝孺並稱“台州式硬氣”,此君以筆名“柔石”聞世。
小小一枚方石,是為仙人丹砂,又經文人清賞,更見士人風骨,真可謂神矣!(松廬)